河北省南皮縣烏馬營鎮初級中學(061500)
孫俊峰●
?
例談初中物理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河北省南皮縣烏馬營鎮初級中學(061500)
孫俊峰●
物理規律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離開了生活,光談理論是沒有意義的.物理教師應見“物”講“理”,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原始物理問題,在分析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物理知識,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具體的生活與生產實踐中.教師要設法使物理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筆者從課堂教學的課題引入、課題探究、課題應用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生活;引入課題;探究課題;應用課題;體驗課題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同時,新課標指出物理教學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物理,就必須聯系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到物理與生活聯系緊密,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真正實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目的.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呢?通過多年的教學,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物理新課程標準強調物理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因而“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成為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和現象出發,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透過現象認識其本質,再用獲得的物理規律和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使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得到鍛煉.例如:在《核能》引入新課時,講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發射,和日本的核泄露的問題,這些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能很快地跟著老師的節奏進入到課堂中來.又如在《大氣壓強》中引入新課時,筆者請學生做了凳子掛注射器實驗,先讓一位學生把注射器的活塞推入筒底,排盡內部空氣,用橡皮帽蓋住小孔,繩子系住活塞頸部,然后讓學生抓住注射器筒,把自己坐的凳子掛在活塞上,放手后可以看到活塞移動一段距離后凳子能夠懸掛住.問學生為什么?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學生可能回答是注射器筒壁與活塞之間的摩擦在起作用.為了排除摩擦力的因素我做了對比實驗,把活塞不推入底部,內部留一些空氣,再去掛凳子,會發現掛不住凳子了,再去問學生是什么原因.學生區別前后兩次實驗后會發現第一次筒內沒有空氣,第二次筒內有一些空氣,這樣會發現大氣壓的存在.這樣,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順利地引入新課的教學而且還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學生自身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
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是物理新課程理念之一,物理實驗教學要求創設真實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在生活情景中探究和學習物理知識,解決生活情景中的物理問題.例如,在探究水的沸騰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討論煲湯時湯沸騰后是繼續大火煲好還是改為小火煲好?沒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最為簡單的“好與不好”的判斷,引發了學生的熱烈爭論,產生了強烈的探究問題的欲望.然后將學生分成了“大火煲好”和“小火煲好”的兩組,對“水的沸騰”實驗進行了探究.“小火煲好”小組的學生還探討了如何改變酒精燈火焰的大小,最后通過探究發現,水沸騰后無論大火還是小火,水的溫度都是保持不變的,綜合分析后得出湯沸騰后小火煲湯,并能節約能源的結論.所以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用學生身邊的事例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和課堂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1.《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要求“從物理走向社會”,即物理要聯系實際,將物理理論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去.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當生活中的問題與物理知識有聯系的時候,學生就覺得很熟悉、很親切,就能激起他們想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這樣,既能鞏固所學知識,體驗自身價值,又能激發學習新知識、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現實生活中與物理有關的物理現象很多,例如,在學習密度后可以知道農民怎么樣選種?學習慣性后可知道當車子突然改變運動狀態時人要向哪個方向傾倒?學習家庭安全用電后知道家庭電路的連接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家庭中的三線插座不能隨便改成兩線插座.還有建筑工人如何利用重力的方向檢查墻體是否豎直?如何利用壓強知識解決“磨刀不誤砍柴工”?飛機的飛行如何利用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如何利用分子動理論知識解釋“破鏡不能重圓”現象等等.
2.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對物理現象進行加工、處理、分析、推理、歸納的過程,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心理的自我體驗過程,體驗往往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是對自己生活經驗的一種升華與超越,有了體驗才有記憶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讓學生探索物理規律時,創設貼近生活的情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親身感受和體驗相關物理知識的產生過程.例如在學習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后,要求學生在坐火車或汽車時,在車站觀察并排的車的運動情況,體驗由于運動的相對性而帶來的神奇的現象,并在開車和剎車時體驗由于慣性使人體向后倒和向前傾的現象.再如學習“我們怎樣聽到聲音”這一課內容時,通過利用木筷子、耳塞、玩具電子琴等工具讓學生體驗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是怎樣通過骨傳導這種方式“聽到”聲音的,讓學生體驗到物理知識的神奇.通過這樣的例子,加深學生的印象,引起他們的興趣.
總之,物理來源于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這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形成的知識才是源源活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才會不斷提高.
G632
B
1008-0333(2017)14-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