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鎮西在他的《校長手記》一書的序言中說,他沒有想過要讓學校搞出什么特色,“就想讓我們的老師認認真真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教好每一個孩子,認認真真帶好每一個班。我呢,認認真真幫助每一個老師成長,就可以了。”千萬別小看了這“每一X”。學校的日常教育正是由許許多多的“每一X”累積而成的。要想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個孩子,帶好每一個班,搞好每一次活動,關鍵是“認認真真”四個字。
如何對待“每一X”,大致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求表面、重形式,一種是求內涵、重實效。當下的學校教育太喧鬧,太華麗,太功利,這使第一種做法大行其道。
拿語文學科來說,如何上好每一堂課,就有不少誤區:不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嗎?好,我就搞些學生不用動腦筋的活動,盡量讓課堂掌聲四起;不是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嗎?那我就搞一些脫離課文、表演性較強的藝術化的活動;課標要求重視教學資源的開始,我就大量引入與語文教學關系不大的各種資源;課隊要求“合作探究”,我就不管具體教學內容,動不動就進行缺乏有效組織和管理的分組討論;不是要與時俱進嗎?我就大量運用多媒體,讓視覺或聽覺形象充滿課堂;等等。總之,教學形式上的東西常常被夸大,只圖熱鬧氣氛和“眼球效應”。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渲染氣氛、創設情境、遷移拓展,都無不可,但都必須建立在對課文的字、詞、句、篇仔細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因為語文是我們的母語,理應把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離開了這個主要任務,趕時髦、圖新鮮,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語文素養難以得到切實的提高。
要想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老師必須強化自身的教學基本功訓練,在吃透教材、精講多練、板書設計、語言表達、課堂活動的組織等諸多方面下一番功夫。根據我幾十年的教學實踐,要想把課上好,老師必須具備以下這些“一”:懷著對學生的一顆愛心,練就一手好字,說好一口普通話,設計好每一個提問,編好供當堂訓練用的每一道題目。當然,因為所受教育不同,個性脾氣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養積累不同,要讓每位老師的每堂課都上得很到位、很有效,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盡自己最大努力把課上好,則是起碼的責任。
有一點必須搞清楚:上好每一堂課的目的,決不僅僅為了維護自身的形象,更不能一味考慮某種功利效果,而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需求,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用李鎮西校長的話來說:“為了我們每天面對的每一個孩子,這就是我們教育樸素的起點。”我為他冷靜清醒地面對教育的良好心態點贊!
從精神層面看,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課堂就是生命。其人生價值,是從把教育的那些簡單樸素的道理自覺地付諸行動時開始體現的。他的每一堂課,內容始終大于形式。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說:“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形式,才是好的形式。在這個基礎之上,越簡單越好。”此話說得樸素而在理。“越簡單越好”,就是目標單一,重點突出,沒有“水份”,全是“干貨”,不圖花哨,但求實效。當然,這并不排斥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生動、風趣、幽默永遠需要,但不能東拉西扯,玩弄噱頭。要真正上好每一堂課,需要有“工匠精神”,應該沉下心來,專心致志,反復打磨,精益求精。現在,許多老師正在朝著這方面努力,令人欣喜。但也有少數老師,或照抄教參、不動腦筋,或憑老經驗,不認真備課,或“水份”太多、不著邊際,這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是問心有愧的。
為了回歸教育樸素的起點,為了對每一個學生的未來負責,也為了維護自身的職業尊嚴,每一位老師都應該認真上好每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