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著一本本書走去,應當成為教育人的身姿!”
我承認,在看到一書中謝云老師的自序時,僅僅這一句話便已經將我深深地吸引到整冊書中。于是,伴著江湖“這把刀”的鋒芒,我領略了“俄羅斯的雪”的圣潔,感受到了“局部春天”的溫暖,看到了“美好教育”發生的可能,也體會到了“腹有詩書”的充實;我亦步亦趨,追隨著他的腳步,在一段段叩擊靈魂的文字中貪婪地呼取著一份獨有的清新,感受著教育的那種寬闊、深邃和遼遠。
《閱讀照亮教育》,灰暗中意外闖入生命的一枚火種,卻以自己獨有的微溫之光點亮了心頭那盞燈。而我,在燈影之下信步徜徉,慢慢品味。
“書都不想讀,還能教好書?”帶著毋庸置疑的肯定,謝云老師以“讀”為線,將自身的教育思考、書中的教育智慧、走行中的教育收獲、光影中的教育意蘊、追憶中的教育溫暖巧妙串聯,告訴我們:要做燃燈人,自己得先有光明,要做播種人,自己得先有種子,要做教書人,就得以“閱讀”這樣一種最美好的姿勢,向著一本本書走去。
悟讀中的思考:教育的道和路
謝云老師把教育中需要探尋的規律和原則比作“教育之道”,把從事教育的方式,所選用的方法和途徑、策略和技巧比作“教育之路”。我們用不同的方式走在“路”上,但共同的目標卻是教育之“大道”。“教育大道”既要容得下各不相同的路,也需容得下各不相同的行路人,無論腿腳長短,無論速度快慢。
行走在看似不同的教育路上,我們卻又有著共同的朝向。這樣的格局,既標明了我們各自的相對獨立,也意味著可以彼此響應,甚或擁抱交流,給對方以“精神的援救”;既需要有來自自我認同或同伴呼應援助的勇氣,也需要有來自自我學習和心靈修煉的底氣。終點在前方,我們唯一所能做的便是不斷行走,不斷前進。
教育的路上需要有理想連接行動和結果,也需要有夢想牽系現實和目標;教育的發展需要我們發現新大陸,找到前方的美麗,也需要我們回歸舊大陸,看到那些被忽略了的風景;教育的成長需要讓老師回歸“原典”,讓所有的教育行為都著眼于人的發展和成長,也需要找到教育本真的“原點”,對我們已有的來路和背景作重新的梳理和發現,對我們將有的去路和途徑作重新的審視和規劃;教育的姿態可以是站直了身板影響人,也可以是蹲下身子呵護人;教育的事業需要我們葆有堅實而溫暖的期盼,也需要我們時時抬頭,看看別處的高遠。
一盞思考的燈,伴我走一程不再迷茫的路!
品讀中的指向:通往心靈世界
謝云老師將書比作自己的“后宮佳麗”,而我更愿將書比作聯結自己與外界的“心靈之橋”,他可能需要“佳人”的相伴方能安寢,而我則需要“橋梁”的引渡才能夠不迷失自己。
社會在發展,物欲在泛濫,人的生命日趨物化,人的生活也愈漸粗鄙。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靜心讀書、安然寫字?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高貴雅致,卓然率性? 在這個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惶恐的時代,有什么可以撫慰我們的身心,安妥我們的靈魂?在這個充滿迷茫、充滿未知的時代,又有什么可以讓我們沖破自身和外界的阻礙,感受到來自真我的喜悅平和?閱讀!惟有閱讀!
閱讀的過程,正如心靈的旅行。在文字的引領下,我們可以策馬江湖,任意馳騁,感受異域他鄉的別樣風景;在文字的妝點下,我們可以從容篤定,優雅怡人,修得一份華美氣質;在文字的熏陶下,我們可以明辨是非,笑傲人生,習得幾許書生意氣;更重要的是,有了書的陪伴,有了文字的慰藉,我們的生命就會遇見和發現更多的美好。燈火明滅間,時光流轉處,是那些如音符般的文字見證了我們曾經走過的足跡。
一盞引航的燈,為我搭一座延伸的橋!
行讀中的覺醒:閱讀推動未來
在謝云老師的字里行間,我所能感受到的他的走行似乎都關乎閱讀、關乎成長、關乎覺醒、關乎推動。
他在孩子的童言稚語中敏銳地捕捉著教育嚴冬里的那抹陽光,在老師的停滯不前中反思著成長應該是改變還是被改變,在思想和靈魂的碰撞中留下或許能影響他人的細微痕跡,在踽踽的走行中守望著教育“最后的烏托邦”,也在發自內心的覺醒中用文字打造著心靈的另一處故鄉。他相信,教育需要靜守,教師需要行走。
在一張張移動的床上,在一處處流轉的空間里,在一場場心動的邂逅中,這位睿智的行者意識到:閱讀或許不是“一切”,但閱讀是“一切”中的那個“一”。所以,他的一切行走都是為了推動,正如他自己所言,“推動閱讀的手,就是推動未來的手”。他也堅信,行動就能改變,行走就能抵達。
一盞覺醒之燈,助我尋一個明晰的方向!
賞讀中的思辨:世界因你不同
謝云老師筆下的“閱讀”一定是最為豐富多彩的,其中尤以對光影的閱讀最為有代表性。
對《心靈捕手》的“讀”,讓我們意識到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對心靈成長的關注,情感對于心靈的溫暖、激勵、提振和慰藉,往往比教育本身更為重要;《讓愛傳出去》之“讀”,告訴我們要想改變世界,首先要相信這個世界可以被改變,一根蠟燭的光不能驅除夜色的黑暗,但如果被點燃的蠟燭越來越多,必將真正照亮世界;《致青春》之“讀”,讓我們明白,曾經相遇終歸勝于從未碰頭,至少還留下了懷念;《撕裂的未日》之“讀”,使我們領悟到:失敗和成功的關聯,痛苦和絕望,往往是通往美好和幸福之路的必然風景,很多時候,痛苦和絕望甚至可能轉化為美好和幸福……
光影轉換中,謝云老師總會帶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將最別樣的解讀與我們分享。“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所有的斑駁,都被一個人賦予了別有洞天的意蘊。
一盞思辨之燈,帶我品一段走心的歷程!
憶讀中的溫暖:重覓生命回聲
我一直都相信,每段回憶都是心底情之所系、夢之所牽。每一個轉角,每一次回眸,每一次不期而然的惦念來襲,必定都帶著幾許淡淡的溫度,必定都曾在心間漾起層層漣漪。
在似水的追憶中,我認識了那位生命永遠綠意盎然的“萬年青”老師,在風雨的飄搖中始終有他蒼翠挺直的身影,任它風雨,任它晴;在溫暖的回顧中,我還看到了那位永遠守望在夢開始的地方的“宗富先生”,他如同一道熾熱的光芒,將一個個生命點燃,將一個個夢想喚醒,任它春夏,任它冬。他們的姿勢,又何嘗不是我們每位教育人應有的生命姿態呢?書中,我還深切地感受到了朵朵盛開的桃花是作者心間的永不凋零,那些生命、那些光、那些包容、那些溫情的片段,穿透遙遠的時空,發出清澈回聲。
很是喜歡謝云老師《穿越20年的生命回聲》一文中這段微溫的話:生命的微妙就在于,它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因果,有許多埋伏和潛藏的線索。你很多年前一次不經意的笑,一句話,一個動作,也許就會成為對方未來生活的一次鋪墊,一種伏筆,某種狀態或情緒的源頭。而教育的美妙之處就在于,如果你曾經用心用力,如果你曾經認真對待,哪怕再笨拙,再不完美,你總能聽到來自歲月深處的回聲,那些美好,仿佛被你種在時間的田野里,或遲或早,它們都會開花結果。
一盞溫暖之燈, 陪我覓一些久遠的感動!
被點亮的心燈,被照亮的教育,生命中最美好的相遇,在這個春日里發生!
(山東省榮成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