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接手了一個六年級班,班上有一位特殊的學生,名叫吳昊。家里條件優越,爸爸是一個四星級酒店大廚,經常帶一些葷菜回去給他解饞,所以越來越喜歡吃肉,因此長得很胖,達到一百五十斤之重。胖了就帶來生活的不便,學習習慣差,家庭作業經常不交或遲交。跟家長交流過后,家長也表示對他的家庭作業完成情況束手無策。他的父母一度表示對他學業不抱任何“期望”:放任之。
針對這種情況,我決定采用激將法試一試。由于學生中午都在學校代伙,給我提供了一次珍貴的教育契機。我規定吳昊不完成作業只準吃素菜,不允許吃葷菜。他一聽這個“苛刻”條件,眼神立即就黯淡下來。因為這個緣故,他當天的作業完成得還算是比較及時的。在以后的家庭作業中,吳昊也會出現作業遲交的現象,但是作業不交的現象已經不再出現。看來吳昊同學不是“缺作業”,而是“缺葷”啊!
“缺葷”教育就是看準了學生的“軟肋”,一招“制敵”,直擊要害,使他能及時調整學習態度,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
今年接手了一個五年級班,班上有一位叫徐冉的同學,也出現了像吳昊一樣不交家庭作業的現象。一次,全班只有他一個人沒交家庭作業,我問他不交作業的原因。同座小倪調侃說:“王老師,徐冉的名字起得不好,徐是慢慢的意思,冉也是慢慢的意思,徐冉就是慢慢慢慢的意思,所以他來不及寫作業。”我批評了小倪的不嚴肅,示意徐冉坐下繼續聽課,因為我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嫁接”吳昊的教育方式。
中午輪到我值餐,我把徐冉叫來跟他說,不完成作業不許吃葷菜。徐冉面無表情,我竊喜以為得到了應該有的教育效果,放學前肯定能收到他補寫的家庭作業。放學了,我特地走到徐冉面前,徐冉還是沒有做好。此時,我很惱火,難道他不吃我這一套?平靜了一會兒情緒,和他聊了起來:“徐冉,你的作業為什么還沒有寫好?”徐冉還是面無表情。原來他就是一個熱衷于“面無表情”者,這是我的誤判之一。他說:“老師,我沒時間補寫。”我追問道:“你對老師規定的‘不完成作業,不準吃葷菜’的要求有什么想法?”“老師,我本來就不喜歡吃葷菜,我喜歡吃素菜,我在家都是吃素菜。”他答道。隨著這一謎底的揭開,我陷入了沉思:原來如此,我走錯道了,走“反道”了!
這是一次失敗的“嫁接教育”嘗試,也給我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啟示。
充分了解學生
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認識你自己。教師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一個班有幾十位學生,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其不同的個性,形成了不同的學習習慣,一個好的教育方法可能適用于一部分人,但對于另一部分人則不一定適用。教育教學中鼓勵因材施教,就是根據不同的學生選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比如對吳昊使用不準吃“葷菜”的方式管用,但是對徐冉再用同樣的方法就不管用。所以教師要做個細心人,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找到真正適合他們教育的“切入點”。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能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缺點,這樣教師才能做適當的教育。學生有個性的彰顯,有思想火花的閃耀,有意義深遠的進步。
給學生“慢長”的機會
著名作家池莉說過,孩子在我們眼里永遠是座冰山,我們永遠只能看見浮在水面的一部分,尖尖的一小部分;他們更大的部分更多的內容都藏在水面之下。所以教師不要“看扁”你的學生。
學困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對學習任務的完成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對學習存在某種程度上的“畏懼”。教師應擺正心態:允許他們“緩一緩”,給學生“慢長”的機會。緩一緩,教師要有“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的雅量,能寬容大度,能辨清是非,能敏銳的發現學生問題的癥結所在,能采用有效的方式進行引導教育。學生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教師都可以“緩一緩”,給學生一個自我調整的機會。
讓學生看到你的愛
其實師生關系的最佳狀態是“互愛”,孩子們具有差異性,對孩子們的態度應該是“只有不同,沒有不好” ,只要孩子努力了,就算成功了。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我們也可以說是:育人教書。知識傳授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但孩子的品格、興趣和個性更加值得教師關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以分數論成敗,但教師不要眼中只有冰冷的分數,眼中要有孩子 ,一個個鮮活可愛的個體。如何博得學生的愛,除了眼中有學生,還得有具體的措施,尊重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讓他們感覺到你是他們的一份子,讓學生看到你的愛。孩子喜歡上某位教師的課,他這門學科肯定不會太差,原因在于親其師、信其道。所以要想搏得學生的愛,教師需要有大格局。讓孩子看到你的愛,并體驗到你的愛。
一次失敗的“嫁接教育”嘗試,暗示著教育探索永遠在路上,一刻也不能停歇,不然會跟不上學生的變化。愿學生看到你的愛,愿學生看到我的愛,這愿望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溫馨而彌遠!
(江蘇省句容市崇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