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花了幾天時間,認真研讀完了上海市北郊學校校長鄭杰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后,我對原本腦海中校長的形象徹底顛覆了。
原來做一個校長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簡單,原來做一個好校長還要做到每天“寫作”。可以這么說,北郊學校能從以前的一所辦學質量處在上海平均水平線以下變?yōu)檐Q身于全國強校、名校的行列,以至于來訪的國內外教育考察團絡繹不絕,其秘密全在于鄭校長的“寫作”。是鄭校長的“生花妙筆”譜寫出了北郊學校的燦爛輝煌!
掩卷沉思,僅就《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給我突出的印象就有以下四點。
1.文筆流暢。在常人看來,校長的寫作主要是一些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各項規(guī)章制度、校內文件、各類通知等等,往往是比較程式、刻板、單調。而鄭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一百篇文章,篇篇文字如行云流水,許多語句新鮮生動,讀起來一點兒不給人枯燥之感,反給人帶來閱讀的愉悅。
2.以小見大。《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文章,沒有一篇是長篇宏論,篇篇是短小精悍之作,一篇文章只談一個問題。如《教師要有精神空間》一文,全文僅有1100字,但對“當教師不是賺錢的營生”,然而教師必須具備精神趣味,惟有如此才能把世上普遍的“人性”傳承下去,闡述有理有據,令人信服。讀著這樣的文字,感覺做一個教師雖然經濟收入低一點,但為人師表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3.內涵豐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是鄭校長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勇于實踐、勤于反思后的文字結晶,是獻給教師們怎樣當好一位教師、怎樣當好一位好教師的誠摯建議,內容幾乎涵蓋了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4.指導性強。《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不是鄭校長的拼湊之作,而是理論與實踐的產物,是實踐與反思的產物,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可以這么說,一位教師如果把《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作為案頭書,常常研讀,尤其是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學生中的問題、師生思想上的問題,等等,翻翻書本,看看鄭校長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必能給你帶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難怪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把本書推薦為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首選教材。
常聽人說校長的工作“上管國家大事,下管蹲坑小便”,天天忙得暈頭轉向,日日累得疲憊不堪。可鄭校長是怎樣把北郊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長工作做得如此得心應手、新意迭出、成果累累,是怎樣讓個人和學校聲名遠揚?一言以蔽之曰:是鄭校長的“寫作”!把學習的心得、對教育教學的思考、對工作中的反思、對生活中的反思等等及時記錄下來,是鄭校長每天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這樣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記錄終于使鄭校長與其他那些只說不“寫”或只做不“寫”的校長拉開了“段位差”。一位連一般的教育教學素材也不漏記的校長,當他遇到較好的教育教學素材的時候簡直是如獲至寶了。這種較好的教育教學素材其實里邊常常蘊含著無比珍貴的教育教學思想。一位校長擁有了豐富的教育教學思想,慢慢地就會聚集、濃縮、結晶出優(yōu)秀的教育教學思想來。一位具有優(yōu)秀教育教學思想的校長一定是辦學有思路、實踐有策略、創(chuàng)新有方法的校長。一所學校的教師在這樣的一位校長的引發(fā)、引領、引導下,一年又一年下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焉有不快速的?學生的發(fā)展焉有不全面的?學校的辦學成果焉有不輝煌的?上海北郊學校的一路發(fā)展,一路成長,一路收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源頭就是在鄭校長的“寫作”上。
以上是我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后的“讀后心語”,情不自禁地寫出來的目的是急切地要把這本書推薦給有志于當一位好教師、好校長的教師、校長一讀!
(江蘇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