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培訓中心和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于2016年11月14日至19日舉辦了主題為“開啟未來新形態”的圖書館創客研習營,邀請了國內有著圖書館創客空間運營和研究經驗的專家,與來自美國、英國、丹麥的圖書館館長和機構專員一起,分享最新的創客空間構建和服務經驗;同期,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舉辦了“圖書館創客——中外專家對談”專場論壇,吸引了來自國內外100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館員和學生的參與。在創客研習營中,國內一些專家紛紛發表了獨到的見解,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的于良芝教授通過分析信息的圖書館學情報學進路。認為圖書館應該開展創客服務,并應滿足創客在創意創新情境下的信息獲取需要。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的黃文彬博士表示,圖書館創客空間可以為創客提供空間設備、專業輔導、投融資服務以及推廣活動等。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的王子舟教授表示,未來應合理開發讀者資源。圖書館用戶都是身懷不同技能的人,在創客空間這樣一個協作平臺里,每個人在知識分享的同時進行知識傳遞,也是讀者資源開發的一種形式。
為使業界同仁全面了解關于圖書館創客服務的最新觀點和見解,筆者從此次創客研習營的共15場專題報告和1場專題論壇中,選取了來自國內外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圖書情報領域專家的核心觀點進行了歸納和梳理,以供讀者參考。
1.圖書館創客服務是圖書館轉型的機遇
創客空間的涌現和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是相契合的。圖書館的發展有5個階段:第一代圖書館就是信息科技出現以前的老式圖書館;20世紀90年代后,第二代圖書館將機器引入了圖書館的日常工作中;第三代圖書館出現在21世紀之初,它強調合作、強調科學技術,圖書館也越來越多地承擔起了教育職能;第四代圖書館將是一個聯合學習的空間,學生們可以跨界學習;而第五代圖書館是圖書館的又一次進化,也就是創客空間的誕生,學生們不僅可以在這里學習,還可以在這里創造。
創客空間順應了圖書館轉型的趨勢。圖書館轉型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如經濟危機導致的財政縮減、人口結構的改變(移民的流入和人口的老齡化)、社會消費文化形式的轉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使信息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改變、用戶對傳統服務(借閱+參考咨詢+學習空間服務)提出了更高的期待等。這些都使得圖書館要進一步思考如何通過新的方向、新專業途徑、新產品、新聯盟和新集資方法來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我認為,圖書館轉型有4個趨勢:數字化、用戶參與、多元文化的融合、倡導創新。因此,圖書館創客空間服務能較好融合這4個趨勢,通過物理和數字創造來促進革新,從而實現圖書館的轉型。我們目前已組建了歐洲圖書館創客空間網絡,并制定了4年規劃,旨在對目前情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通過不同國家之間的協作,激發用戶的個體創造性,為圖書館事業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創客空間是未來圖書館最好的實踐之一。公共圖書館的未來是要成為學習空間、社區中心、發現之地以及公民參與的地方。在今天,全美的圖書館都在為用戶提供各種科技和設備去鼓勵創造和發明,創客空間和圖書館的結合可以有效地鼓勵創造性和學習。創客空間是圖書館轉型到未來圖書館的機遇:未來的圖書館需要為新一代讀者提供更多創造性的學習機會,與此同時也要成為創新設計的發源地;要關注用戶,在傳統借閱服務之外包含更多的讓人感到驚嘆的東西;要給用戶提供愉悅的體驗、為用戶創造機會。圖書館應成為學校和家庭之外擁護學習的第三空間。
創客空間與圖書館的傳統形象可能不是那么契合,但是二者本質是相通的。圖書館鼓勵協作,其應該是一個學生們一起學習、一起做事,幫助他們實現想法的地方。創客空間同樣鼓勵人們利用館內工具,進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例如,我們圖書館有個館員,以前沒有機會接觸到3D打印機,所以也不會用。現在圖書館配備了3D打印機,她便有了很多機會來實踐,并做出了成品。同時,我們在圖書館也會舉辦許多活動,鼓勵學生、教工和社區成員一起創造實用的生活用品,如Hackthon主題活動。圖書館一直以來就是共享空間,而創客空間里的每一件設備平均都要2 000~3 000美元,學生或者教工通常無法負擔,但是圖書館有資金去購買這些設備,并能夠在近2 000人的社區內進行共享,從成本的角度來說,圖書館創立創客空間無疑是很劃算的。我認為,在圖書館開展創客服務,不是什么花哨的噱頭。創客空間是真真切切地充當著橋梁的角色,可以幫助學生和社區成員更深入地在他們已有興趣的領域內進行探索和實踐。
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知識服務機構,應該提供創客空間服務,原因是圖書館文化契合創客精神,圖書館有必要開展STEAM教育,圖書館提供創客空間也是順應用戶對創造和共享知識的渴望。在創客空間本土化為眾創空間的今天,我們呼吁更多公益性創客空間在中國出現。國外眾多學者的研究以及各圖書館的不斷嘗試,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均說明了圖書館建立創客空間的可能性。圖書館創客服務,要堅持公益、體現平等、旨在創新教育。盡管圖書館創客服務還存在著來自文化、經營理念、空間、經費、館員和活動組織等多方面的挑戰,但走在前面的圖書館已經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我們期待圖書館通過開展創客服務,為雙創時代做一點實事。
2.圖書館創客空間服務的落地需要結合實際
劉茲恒 圖書館創客服務現在是業界的熱點話題,但對待這一新興事物要保持冷靜的思考。在我看來,由于圖書館具有文獻信息資源保障能力,館員擁有專業知識和信息檢索技能,以及圖書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等優勢,因而能為圖書館創客空間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從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過程中涉及到的“核心能力”“空間意義”“服務目的”和“主次地位”等角度,冷靜思考圖書館為什么要建設創客空間、圖書館是不是都要建設創客空間、圖書館需要建設怎樣的創客空間等實際問題。我認為,從實際出發,從圖書館的歷史使命和功能定位考慮,圖書館應以信息資源建設為基本任務、以信息交流分享中心為特色,把創客空間作為依托信息資源支撐的一項圖書館服務,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優勢,才能夠平衡圖書館運營、創客空間建設、用戶服務與創新創造之間的關系。
朱強 作為高校圖書館的館長,我認為,高校圖書館設立創客空間要因校、因館而定,結合實際;應該揚長避短,量力而行。不是說現在創客空間很火,所有的高校圖書館就一定都要設立創客空間。高校類型多樣,規模大小不一,專業也各有特長。而創客空間的設立也并不是簡單地辟出場地、買點設備就可以設立的,其中有許多需要考慮的因素,如各高校的空間資源、圖書館的文獻信息、館員們的專業技能、設備設施的投入問題等。
目前,國內圖書館創客空間的概念與內容,和美國同行相比還不完全一樣,所以具體到落地也應該有不同的標準。美國圖書館中的創客空間,更多地將創客的元素當做圖書館轉型和互聯網時代創新的內容,這里強調的是有創新想法的人在互相交流和知識互動中,利用軟硬件結合的方式,開展技術創新;但國內目前較為普遍的實踐和理解則是將其作為一種新技術的展示空間,與前者還是有較大區別。我認為,公共圖書館的創客空間應該區別于商業型創客空間。商業型創客空間可能更重視如何利用空間創造知識,使創客們達到自主學習和交流的目的,以及推進人們對科技的認識等。而我國公共圖書館創客空間的建設應該放低要求。有些做法可能與美國同行的概念不同,但其中存在的核心創新想法,我認為也是創客空問值得的嘗試。具體來看,創客空間在現階段還比較高科技,這方面主要體現在3D打印機、互聯網技術和軟硬件的使用等。作為公共圖書館,這些內容離大眾似乎還有些遙遠,它更像是具有愛好和特長的小眾團體的產物;在公共圖書館設立創客空間的過程中,還涉及經費、技術等問題,投入和產出都比較大。因此,我們公共圖書館在建設創客空間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再做規劃。
3.圖書館創客空間服務的建設需要指導思想
Rob Stanley Davies 圖書館在建設創客空間前,需要明確這一核心問題:你的圖書館要解決什么社會問題?只有回答了這一問題,才能知道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現在創客空間的關鍵詞有很多,如創意、項目、DlY、原型設計、發明產品、機器人、創客聚會等。創客空間中的媒體實驗室可以制作錄音、錄像;駭客實驗室可以制作數字產品、編程等,這些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用戶的技能。設立目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建設圖書館創客空間有深遠的影響,它會使公共圖書館用戶使用模式發生變化;使公民對公共圖書館角色的感知發生改變;在個人和社區創新、數字技能以及知識經濟參與方面也會產生效益。
圖書館創客空間應崇尚創造,免費開放,提供定向服務。為什么圖書館應該在創客空間中“分一杯羹”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我認為,創造是21世紀的學習方式,對知識的投資總是獲益最豐。對于芝加哥來說,制造業是我們重要的戰略產業,所以創造對我們來說有著更重要的意義,這和芝加哥城中每個人的未來息息相關。創客所富含的創造力,不僅對學術界很重要,對整個社會都很重要。作為公共圖書館,我們的空間是公共的也是免費的,所以我們有條件服務于創客,因而我們的創客空間完全免費,對全社會開放。芝加哥公共圖書館,既有傳統意義上的創客空間,也有多樣化的針對青少年和成人群體的創客空間:例如,我們有以視音頻制作為主題的創客空間;開展了面向兒童的計算機編程培訓。我們希望幫助他們在幼年的時候就種下創客的意識,進而在未來,他們能從這些創客實踐中受益。
Rebecca Bichel 我認為用STEAH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 rts,Humanities,Math)來形容創客空間更為合適。傳統的創客空間通常與工程、科技、科學、數學這些學科結合,而STEAHM類型的創客空間可以將科技和人文整合起來,提供更多人文情懷的服務,如口述歷史。創客空間為口述歷史研究提供的服務可以包括作家和藝術家以及創客的駐地項目、創客俱樂部、數字工作室、外借服務、數字出版、工作坊等。把人文建設納入發展指導思想里的圖書館創客空間,還能服務于所在社區的歷史記錄。創客空間里的數字錄音室、數字錄像室和數字編輯室等,可以幫助社區成員家譜采訪、將家庭錄像帶數字化、掃描家族照片、記錄家族歷史、幫助當地音樂家記錄音樂等。
朱強 創客空間要注重培養創新、創造、創業能力。未來創客空間要怎么做,其實還是要靠大家共同來嘗試,當然也可以向美國和發達地區的同行學習。但肯定是要有助于啟發和激發同學們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敢于嘗試、敢于冒險、勇于接受失敗的觀念,這是我們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應該考慮的問題。當下高校的教育觀念在轉變,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人是具有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創業才能的人,所以我們的活動也應當圍繞這些目標來做。在現階段,我們的教育目標、理念、形式和課程都在向雙創方面發展,圖書館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環節,或者一個部分,當然也需要向這個方向去做調整。
褚樹青 我認為創客空間所重視的創新應該是方式的創新、思維的創新,這些創新的想法才能真正帶動創客空間在圖書館的開展。圖書館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藏書,第二個階段是借書,第三個階段是交流。我認為創客空間應該以交流為主,不同知識結構、興趣愛好、技術特長的人,通過這樣一個場所來達到交流的目的,實現圖書館發展所盼望的知識分享、知識創造的目標。我們既然可以利用圖書館的平臺,讓大眾參與創客活動,那么也可以讓一些有創意的人或有能力的企業家,與圖書館合作、帶動資源,聯手打造創客空間,互借所長,展開活動。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杭州圖書館今年做了一些工作,如杭州圖書館魯班紀念圖書館,讓孩子帶動家長,在制作木工的過程中,體會動手的樂趣,傳承中國傳統木匠手藝;再如杭州圖書館環保分館,與環保集團合作,集合社會上學有所長的環保志愿者,將環保、藝術和創新結合起來,開展各項環保活動。
Rolf Hapel 圖書館是為用戶服務的,所以在愿景規劃的過程中,要讓社區參與進來,要多和讀者交流,可以采取會議、工作坊、焦點小組、圖片歸類、先驅用戶、參與式設計、構建未來圖書館等方法。圖書會變,科技也會不斷發展,但是人們期待彼此接觸、交流的需求不會改變。所以未來的圖書館不是關于圖書的,也不是關于科技的,而是關于人類發展的。圖書館的建設要關注用戶需求,特別是社交的需求。結合這些指導思想,我們利用跨界圖書館模型來開展服務活動,包含學習支持、公民服務、創業服務、自助服務、會議、展覽等。目前,丹麥奧爾胡斯圖書館和100多個合作伙伴合作,在促進社區交流和改善社區關系等方面提供了各種活動,如舉辦工作坊、圖書節、創客節和講座等。
4.圖書館創客空間服務需要館員進行角色轉換
朱強 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中的館員,應當是創新思維的促進者、知識交流的引導者、雙創信息的提供者、創客活動的組織者、創客文化的推廣者、知識產權的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在圖書館創客空間服務的館員,作為圖書館教育團隊的一部分,是需要隨著創客空間的發展對自身能力進行提高和轉變的,圖書館要向館員們提供必要的培訓和實踐的機會。此外,圖書館員和創客也有著合作潛力。創客有很多才能,圖書館要加強創客和館員的交流,促進彼此互相學習和幫助。有時候館員缺乏的技能可能是創客具備的,創客可以幫助館員學習;同樣,在信息資源的處理、收集、知識組織方面,館員更具優勢,以此也可以幫助創客。
褚樹青 創客空間要求館員擁有開放意識。創客空間豐富和完善了圖書館的工作和職能。在培養專業館員方面,個人認為不應該去培養館員的創造能力,而更應該培養館員的開放意識、調動社會資源的意識和不斷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實際上,社會不缺乏人才、資金,缺乏的是平臺,當公共圖書館把空間定位為公共的共享空間時,人才和資金都不會缺乏的。
張久珍 我國圖書館創客服務還存在不少挑戰,館員的角色轉變就是其中之一,在服務理念和所需技術上都要有所調整。在空間服務和運營理念上,館員應該具有“圖書館創客空間每個都不一樣”的觀念,才能不盲目跟風,結合實際、明確服務對象的差異和需求。此外,館員在技術掌握上也會遇到挑戰,包括如何使用3D打印機等。這也涉及到了館員如何組織活動的問題,因為館員需要在掌握圖書館創客空間為創客提供的設備的基礎上,確定如何定期或不定期為創客舉辦各種各樣的培訓活動或指導課程。
圖書館創客空間的館員要服務好創客,首先要了解創客本身和創客精神。例如,創客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理念,發揮個體創新動能的個人主義觀念,積極主動的樂觀主義態度,實踐出真知的實證精神和團隊協作的敬業文化等。此外,圖書館在開展館員培訓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旨在激發館員創造能力的交互式課程。這些特定課程的設計,需要放棄以系統為中心的觀念,同時尊重每一位圖書館員的個體價值,還需要幫助館員學會如何對每一位讀者、每一類群體的需求和感受給予關注。
縱觀國外圖書館館長和研究者的發言,他們很強調圖書館創客空間在社區交流、非正式學習、STEAM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國內的館長和學者則考慮了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包括場地、資金、館員素質等。此次針對圖書館創客服務,中外專家暢所欲言,給中國圖書館創客空間的發展帶來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