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外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方興未艾,在創客空間的建設熱潮中應冷靜地思考圖書館為什么、能不能、怎么樣去建設創客空間等問題。圖書館在創客空間建設過程中需要明確幾個問題:首先,圖書館創客空間的核心能力在于保障信息交流而非提供先進工具。其次,圖書館創客空間應突出自身作為“信息交流與知識創造中心”的特色。第三,圖書館創客空間應重視對用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第四,在圖書館空間再造的過程中應明確是建設“圖書館的創客空間”而不是建設“創客空問的圖書館”。
[關鍵詞]圖書館 創客空間
2011年,以美國費耶特維爾公共圖書館“奇妙實驗室”為代表的“創客空間”是創客運動在圖書館界的首批實踐。此后,創客空間建設在美國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廣泛開展,如克利夫蘭公共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密歇根大學圖書館、斯坦福大學圖書館等。近5年來,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歐洲、中國的圖書館界也掀起了創客空間建設的熱潮。由于圖書館具有文獻信息資源保障能力、擁有專業知識和信息檢索技能的館員以及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等優勢,為圖書館創客空間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俗語云:“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在圖書館創客空間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潮中,我們也需要冷靜地思考一些問題,如圖書館為什么要建設創客空間?圖書館需要什么樣的創客空間?圖書館是否都要建設創客空間?圖書館應該怎樣建設創客空間?為此,本文著重對圖書館在創客空間建設過程中的“核心能力”“空間意義”“服務目的”和“主次地位”等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
1.核心能力:是提供工具還是信息資源保障?
隨著圖書館創客空間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圖書館辟出專門的空間,并在這一空間配備3D打印機、3D掃描儀、數控雕刻機、激光切割機、工業縫紉機、小型五金車床等生產加工工具,讓創客們利用這些工具將自己的創意付諸實踐,設計并制造成產品。有研究統計表明,通常圖書館創客空間至少擁有15項最常見的技術與活動。
但正如slatter和Howard在分析澳大利亞公共圖書館建設創客空間的價值與挑戰時認為,創客空間確實能夠為公眾進行知識創造和接觸新興技術提供平等機會;但并不是所有的圖書館都需要建設創客空間,況且創客空間也只是吸引了一部分圖書館用戶而已。更重要的是,在圖書館經費預算有限的情況下,3D打印機、數控雕刻機、激光切割機等的購買費用超出部分圖書館的承受范圍,創客空間成為了圖書館“昂貴的放縱”(expensive indulgence);其實并沒有任何案例說明圖書館必須提供3D打印,而且3D打印也不屬于基本文化服務或讀者基本權益的范圍。
縱觀我國圖書館發展現狀,圖書館作為非營利性文化、教育機構,其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支持,不同類型、不同級別、不同地區的圖書館經費狀況存在較大差異,但基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經費緊張情況。因此,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圖書館是否可以將購買文獻信息資源的經費向購買創客空間所需工具轉移?還是應在充分保障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基礎上,視能力適當購買一些工具?
筆者認為,從圖書館的歷史使命和功能定位考慮,圖書館應以信息資源建設為基本任務,而創客空間是以信息資源作為支撐的一項圖書館服務。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設置的集成研討廳被稱為“知識實驗室”(K-Lab),該實驗室配備的9塊大屏幕能夠同時調出9個不同的系統、支持不同軟件工具對文獻和科學數據進行分析,便于用戶在信息分析的過程中產生頭腦風暴。在這一過程中,檢索人員、分析人員、科研人員、決策人員協同參與,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科技發展的態勢,最終形成一種有別于個體結論的新認識。筆者認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知識實驗室”這種利用大量文獻和數據分析進行科學技術的創新,是國內以信息資源為支撐的創客空間建設的一種最佳實踐。將圖書館信息資源擱置一旁而熱衷于配置先進制造工具的做法,無疑是不恰當的。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優勢,才能夠平衡圖書館運營、創客空間建設、用戶服務與創新創造之間的關系。
2.空間意義:是實踐場所還是信息中心?
顧名思義,“創客空間”首先作為一個“空間”而存在。美國費耶特維爾圖書館“奇妙實驗室”的架構成為了圖書館界建設創客空間的參照原型,圖書館為建設創客空間將原有空間格局進行調整,開辟專門的空間放置各種機器設備以便讀者練習縫紉工藝、加工金屬制品、3D打印藝術構思等。圖書館的創客空間幾乎成為了創客們免費的實踐基地和辦公場所。
從建設的初衷看,圖書館創客空間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創客們進行創新創造活動。創新創造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其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創意”,而創意來源于長期的知識和技能積累,不斷的嘗試、探索、實踐以及瞬間的靈感、碰撞等途徑。從這一角度看,圖書館創客空間提供了將想法變成現實的空間和將設計變成產品的工具。誠然,空間和工具是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并不是創新創造鏈條中的核心所在,也容易被其他硬件條件更好的空間和工具所替代。圖書館區別于其他組織而存在的核心能力在于文獻信息保障能力,圖書館建設創客空間也應突出自身作為信息交流與分享中心的優勢,將創客空間打造成一個集創新創意、信息交流、知識分享、思想碰撞等功能于一身的物理與虛擬融合的空間。
從國內創客空間建設的現狀看,許多高校或社會組織在圖書館之外也建設了具有類似功能的空間,而理工科院校本身也建有不少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前者如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武漢大學大學生創新實踐中心等;后者如清華大學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實踐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創新實踐基地等,這些基地往往配備了比圖書館更寬敞的空間和更多更專業的設備。以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為例,該中心于2016年10月9日正式落成,空間面積近5 000平方米,是具有多功能的綜合性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內部功能模塊包括新青年創客空間、創新創意設計展示中心、創業大講堂、創業訓練營、創業咖啡吧等。
因此,筆者認為,為了突出圖書館創客空間與其他創客空間的不同,圖書館不宜長期或專門為創客們提供實踐場所,而應強調圖書館創客空間作為信息交流分享中心的特色。例如,成都圖書館“閱創空間”、上海圖書館“創·新空間”、長沙圖書館“新三角創客空間”等,集合了閱讀、討論、共享、展示、制造等功能。以成都圖書館的“閱創空間”為例,該空間分成閱讀、數字媒體、創客工作室、小組討論4個功能區:圖書館在閱讀空間內為創客提供各類圖書、報刊等資料,以提供文獻信息資源支持;在數字媒體空間配置可供上網的電腦、多媒體投影設備、音像設備、3D打印機等,創客們能夠方便地檢索和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小組討論區則配備電腦、投影儀、白板、沙發等以提供創客們見面分享會的空間和設備。除實體空間外,圖書館還搭建了類似在線論壇的虛擬空間,方便創客們隨時隨地分享、獲取、交流彼此的創意;人們在虛擬空間上傳自己的設計原型,對該設計有不同見解的人可附上自己的修改意見,在思想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設計者受到啟發并不斷完善設計。另外,虛擬空間還可與閱創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常見社交平臺形成互補,將社交平臺作為閱創動態、專家招募信息等的發布和傳遞平臺。
3.服務目標:是產品設計還是創新培養?
回歸根本,“創客空間”以“創”為使命。無論是產品設計、工藝制作還是成品打印,都是創意的階段性實現。為了從更深遠的層次提升創客們以及普通大眾創新創造的可持續性,圖書館創客空間更需要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己任。圖書館的創客空間,應該面向廣大讀者傳播創客理念、推廣創客文化,助力社會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圖書館創客空間可以成為校園創客們夢想起航的大本營、思想火花碰撞的夢工廠和揮灑激情、進發智慧的新舞臺;公共圖書館是城市的名片,圖書館創客空間可以成為創新元素的聚合器、力量補給的加油站和城市創新的助推器。
圖書館創客空間要實現創新培養的目標,首先可以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以美國丹佛公共圖書館的“創意空間”(ideaLAB)為例:家長們希望孩子掌握網頁設計和編程能力以便今后學習或求職等,丹佛圖書館便在創意空間幫助孩子們學習網頁設計和編程;結果顯示,圖書館的幫助比原先家長們為孩子花費數千美元參加編程訓練營更有成效,同時也比孩子們自學免費資源的效果好很多。因此,丹佛圖書館創意空間的此類活動受到了熱烈歡迎。
圖書館創客空間根據用戶需求主動開展各種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活動,也是圖書館教育職能的體現。以深圳圖書館為例:深圳圖書館創客空間經常舉辦活動,如2016年11月19日10:00-17:30,面向8~14歲的讀者舉辦了以“MineCraft游戲編程”為主題的創客活動,目的是讓讀者“解密游戲的設汁與編寫過程,用Python、Scratch編程語言創作自己的個性化游戲”;2016年4月23日10:30-16:00,舉辦了主題為“彈力小車”的活動,帶領參與者了解不同的力與能量進行轉化變成動力來驅使車輛行駛,并動手做一個簡易的彈力小車以理解彈力變成小車動力的過程,達到“學爿力和能量的轉化,培養觀察力、探索發現和分析能力”的活動目的。
4.主次地位:是創客空間的圖書館還是圖書館的創客空間?
是創客空間的圖書館還是圖書館的創客空間,決定了圖書館和創客空問準主淮次的地位。筆者認為,即便是在創客空間建設如火如荼的熱潮中,圖書館仍然是為創新創業服務的一個整體,而創客空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社會環境變化、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圖書館服務的內容、形式甚至空間形態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創客空間便是這種變化的產物。簡單來看,圖書館創客空間不僅是客觀存在的“空間”和“工具”,也是時常舉辦的“活動”和“培訓”。透過現象發現,創客空間作為圖書館空間再造的表現,其實質是圖書館服務模式的重新組織。2012年,美國圖書館協會認為研究型圖書館正在從“館藏型圖書館向創造型圖書館”轉變(from a collection library to a creation library),即從一個以館藏為主的圖書館向一個以知識用戶的創新創造為主的圖書館轉變。在圖書館服務新模式的探索實踐過程中,圖書館從一個圍繞館藏資源建設與信息服務的機構轉變成圍繞用戶、支持用戶解決問題的平臺;從一個滿足用戶閱讀需求的圖書館轉變為支持群體交互和保障信息利用與知識創造的平臺。
創造性平臺是圖書館在新環境下的新定位,創客空間是這一創造性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無論是舊館改造還是新館建設,都需要明確創客空間只能是圖書館的一部分,是圖書館服務的一種方式,而不應本末倒置,錯誤地讓整個圖書館的工作圍繞創客空間而進行。
5.結語
針對在圖書館建設創客空間過程中的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從圖書館的經費狀況和圖書館社會歷史定位考慮,圖書館創客空間的核心能力在于保障信息交流而非提供先進工具。其次,從創新創造的價值鏈和創客空間建設主體多元化的現狀考慮,圖書館創客空間應突出自身作為“信息交流與知識創造中心”的特色。第三,從實現創新創造的可持續性和價值最大化考慮,圖書館創客空間還應重視對用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更好發揮圖書館在創新創業中的教育職能。第四,從圖書館作為知識利用與知識創造平臺的新定位考慮,圖書館建設創客空間應把握主次,正確處理圖書館整體發展與創客空間建設的關系,在圖書館空間再造的過程中明確,是建設“圖書館的創客空間”而不是建設“創客空間的圖書館”。
圖書館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而進行相應的變化,并不意味著對新熱點的全力追逐;國內外的社會環境、思想觀念等存在差異,對待國外的新事物也應批判地學爿和借鑒。圖書館應始終堅守信息資源保障和知識信息交流的根本,立足社會實際和館內實情,靈活組織服務的內容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