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介紹:
華愛華,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游戲與玩具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托幼機構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學校教育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近幾年幼兒教育領域的學科教學知識(PCK)是研究熱點,華東師范大學以陳杰琦教授為主導開展了一系列幼兒教育領域的學科教學知識研究課題,其中美術領域研究由我主持。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曾出版過一套有關幼兒學科教學知識的書籍,有數學、健康、語言等幾個領域,但是藝術,或者美術領域卻遲遲沒有出版。通過我對幼兒美術教育的研究,發現越深入這個領域,越覺得難以整理出這個領域的學科教學知識的研究指導成果。我經常將我的研究與傳統的美術教育做比較反思,可新的研究沒有一線經驗供參考,不敢輕易作為成果發布。此次研討會讓我做關于幼兒美術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的分享,我將我對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藝術領域的理解與幼兒學科教學知識結合起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關于學科教學知識(PCK)的理解
美國80年代就已有學科教學,但是一般運用于中小學教學,對3-6歲兒童的學科教學只有數學領域涉及過,其他領域并沒有涉及。由此可見,現階段嘗試在中國幼兒園做學科教學對我們是一種挑戰。
學科教學知識有三個組成部分:
第一個組成部分是學科知識,學科知識是指教的這門學科或領域里應該把握的知識點。要將學科知識轉化為教學內容,也就是同樣的知識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選擇的教學內容與核心經驗,即是明確“教什么(What)”。
第二個組成部分是兒童發展知識,就是要了解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發展規律。要將兒童發展知識轉化為教學對象的知識,首先要了解一般兒童的發展規律,然后明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學習這個領域知識時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這個轉化過程是明確“教誰(Who)”。
最后一個組成部分是教育學知識,教師還要將教育學知識轉化為教學方法。將教師對課程、教育目的、教育價值、價值取向、一般教學法等方面的理解轉化為該學科領域的教學方法,即“怎么教(How)”。
只有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我們稱它為PCK。教學內容知識、教學對象知識、教學方法知識這三個方面融合得越好,學科教學知識能力就越強,缺一不可,所以不同的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水平也是不一樣的。
基于以上對學科教學知識的思考,我們來一起看看美術學科知識。美術學科知識包括:
1.美術元素:線條、色彩、形狀、肌理、空間、明暗、色調。
2.美術規則:平衡、強調、比例、動態、節奏、變化與統一。
如何將這些美術學科知識轉化為幼兒美術的教學內容?這些美術學科知識中哪些是幼兒美術的核心經驗?美術學科知識對幼兒具體實施了哪些美術教學內容,到底美術學科在教幼兒什么?美術元素和美術規則中哪些是活動中教的,哪些又是活動中不教的?在了解了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教什么內容后,我又了解了現階段幼兒美術教育的教育價值、教育取向以及《指南》中對幼兒美術能力研究的教育精神……
了解了如今幼兒美術教育現狀后,新的疑問隨之而來。
1.我國幼兒老師昀美術PCK的情況如何?
我們對現有的語言、數學、美術三個領域都做了調查,結果美術領域的“教什么(What)”和“怎么教(How)”的分數是最高的,幼兒教師對幼兒美術活動中要教什么是很清楚的。《指南》頒布之后對幼兒教育是具有顛覆性的,特別是對語言、數學等領域,需要融合的知識點特別多,而對于藝術領域,教育目標還是比較清晰的。
2.這樣的PCK水平在幼兒美術教育中產生了怎樣的作用效果?
基于這樣的調查結果,是否可以下結論說我們幼兒園中幼兒的美術水平都特別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
二、對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現狀的審視與反思
(一)根據教學知識結構的三個維度,審視我國幼兒園教師的美術教學知識。
1.教學內容知識。我國幼兒教師的美術教學內容知識一般包括:通過教幼兒畫各種選定的事物形象,掌握線與形、大小比例、遠近關系、遮擋關系等繪畫技能。長期以來幼兒園美術教學的狀況是:教師在美術教學時普遍在教幼兒繪畫的技能,而很少教幼兒如何觀察與發現美的技能;教師評價幼兒繪畫作品的標準,往往是被認為要教的“技能”;老師一般通過作品評價、范畫演示、個別指導三種方法教授幼兒繪畫技能。
2.教學對象知識。了解教學對象的美術發展所處的水平。幼兒美術發展的階段特征,如涂鴉期、象征期、寫實早期,針對不同階段的幼兒給予相應引導支持。
3.教學方法知識。范畫演示,即通過大量“臨摹畫法”的訓練,或幼兒用已經學會的各種形象的模式畫進行組合繪畫“命題畫”和“意愿畫”。
(二)這些教法在幼兒美術表現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1.為什么要使用范畫?范畫是要教 會幼兒畫各種事物的形象嗎? 使用范畫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就像教標準畫一樣,要教會孩子畫某一事物?如果教師不教孩子某一事物具體怎么畫,孩子會不會畫?孩子生來就會用自己的方式繪畫自己所看見的、所想象的事物。范畫只會局限幼兒繪畫的表達方式和幼兒的想象力。
2.你聽到幼兒說“我不會畫”嗎?你是從什么時候聽到幼兒說“我不會畫”的?
范畫臨摹使幼兒對繪畫喪失信心和興趣。 “我不會畫”是幼兒喪失信心的表現。
3.幼兒的繪畫技能是老師教得會的嗎?
教師不應該對幼兒繪畫技能設定過多的標準,所有幼兒天生都會畫任何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他們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而教師教再多的形象也不可能窮盡幼兒所要表達的內容。
(三)范畫臨摹之后,幼兒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范畫臨摹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的繪畫模式化。教師交給孩子的繪畫形象是有限的,面對有限的繪畫形象,孩子想用繪畫進行表達的世界就會受到限制,無法將他們所想的一切進行表達。而通過教師范畫,幼兒沒有見過的事物,因為教師已經教過了,他們也會畫。例如幼兒沒有見過孔雀,也可以按照教師教的繪畫分解步驟將孔雀畫出來,可是這樣繪畫出來的孔雀就連頭向哪一邊歪都是一樣的。許多老師有這樣的誤區:在給幼兒欣賞完各種各樣的實物照片以后,請幼兒觀察,說出它們的特點,然后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范畫給幼兒進行臨摹,那么幼兒創作出來的作品還是根據范畫臨摹的,并不能體驗幼兒自己的觀察經驗。如果讓幼兒自己先去觀察孔雀,然后再將自己看到的孔雀畫下來情況則不一樣,幼兒看到的孔雀沒有開屏,那么畫出來的孔雀也會是沒有開屏的孔雀。幼兒通過自己與生俱來的繪畫方式進行繪畫時,他繪畫的線條會越來越流暢、筆觸也會越來越多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繪畫技能也會越來越成熟。
我們做過一個實驗,把半只蝴蝶畫好給孩子,請孩子將另外一半照著老師的樣子畫出來,孩子們都表現得垂頭喪氣。因為孩子年齡小,小肌肉發展的能力有限,他們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就會對繪畫越來越喪失信心。
全世界幼兒園教師培養的專業課程設置中,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樣為藝術技能設置了如此之多的課程和訓練。經過訓練,我們幼兒園教師的藝術技能與世界其他國家幼兒園教師的技能相比堪稱一流。可為什么我們幼兒園教師堪稱一流的藝術技能,卻沒有為提高孩子的藝術素養帶來好的效果呢?幼兒教師的繪畫技藝很高,但通過怎樣的教學方法將繪畫技能教給幼兒才是最重要的。
在國外訪問時,我能夠從他們街道上小店的裝飾、櫥窗的布置感受到濃濃的藝術氛圍,他們的幼兒園里無論是院內的鵝卵石還是外墻的裝點無一不充滿了藝術感,孩子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熏陶,潛移默化地提升藝術素養。這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三、《指南》藝術領域的核心價值
(一)《指南》藝術領域中的目標所體現的價值是什么?
《指南》藝術領域目標的意義:
1.感受與欣賞
目標1: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
目標2: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
2.表現與創造
目標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
目標2: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 無論音樂或者美術都是以這些為目標的。在“感受與欣賞”中,最為重要的是感受,欣賞是更深層次的感受;在“表現與創造”中,最基礎的是表現,創造是一種更獨特的表現。在以上目標中,有三條都提到了“喜歡”,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我們越教,幼兒越不喜歡。怎樣做才能讓幼兒真正喜歡音樂或美術?藝術領域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藝術興趣,但教師常常會強調第四條——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覺得培養幼兒的藝術表現和創造能力需要教授他們繪畫技巧。現在的幼兒園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往往只有一節集體活動,教師也就將這一節集體活動看作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不斷地說課、上課、評課……于是現實中的美術教學變成了:重技能,輕感受;重技能,輕表現。教師一旦在教學過程中重技能的時候,就會容易讓幼兒喪失藝術興趣,與藝術領域教育主要目的培養幼兒藝術興趣相矛盾。有的孩子天天喊著:“媽媽,給我買鋼琴。”但是鋼琴課剛上兩次就不肯去了。有的孩子甚至說: “我最討厭學本領的時候了。”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讓孩子在喜歡的時候去學習本領。教師總是會把繪畫技巧運用得比較好的作品定為好的作品,等同于有創造力的作品。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注重幼兒的技能學習。實際上什么是真正的表現與創造力?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通過自主繪畫進行表達的才是幼兒的表現力。那些教師分步驟教畫的,如兩個圓圈畫成一只小雞等形式的繪畫,只能是幼兒的繪畫技能,是一種臨摹式的模仿,而非幼兒的表現力。
(二)為什么不以“美術”和“音樂”來分領域?
1.藝術感受
藝術感受是指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培養感官的敏銳,心靈的敏感,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幼兒只有感受了真實事物,才能有助于提高表現的能力,只有引起強烈感動后所表現或創造的作品,才會是具有靈性的作品。幼兒會把他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表現出來。藝術家可以隨時捕捉到藝術的特征,而我們經常對生活中美的事物視而不見。
《指南》藝術領域關于引導幼兒感受與欣賞的要點有:
(1)為幼兒提供審美感受與欣賞的機會。要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的美感。現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鮮有讓幼兒參觀美術館或音樂廳的經驗,我們應該盡量讓幼兒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從欣賞大自然的美為角度進行活動,而非科學活動的學習。如春天盛開的鮮花,孩子們感受到:花瓣一球球、一瓣瓣長在一起,花的顏色有紅色……葉子有小小的鋸齒……對于大自然的審美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是缺失的,即使有時候開展觀察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活動,也僅僅是為了將它們畫下來,很少有專門的關于提升大自然美感的欣賞活動。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給予幼兒美的熏陶,比如欣賞小小的餐盤,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盤子的美感;幼兒參觀美術館的同時可以利用任務單的方式,如請幼兒找到畢加索或者米羅等大師的畫作并合影等讓幼兒了解大師畫作的特點……
(2)尊重幼兒的獨特感受。每一個孩子對事物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的生活經驗不一樣。有的孩子到了海邊,會說出:“大海啊,你像一個皮球!”老師初聽到可能會感到很詫異,這時孩子接著說:“一會兒滾到遠方,一會兒滾到我的身邊。”老師此時就會恍然大悟為什么在孩子的心里大海像一個皮球,因為在孩子的已有經驗中并沒有“波光粼粼”“廣闊無垠”之類的辭藻,他有著自己對大海的獨特感受。每個孩子的已有經驗不同,他們的感受也不會相同,所以要尊重每個孩子的感受,對于孩子的感受并沒有標準的要求和答案。
(3)支持幼兒的審美情趣和愛好。幼兒可能還會有一些特有的情趣,比如收集糖紙、雞毛等。在德國參觀訪問時,我看到德國幼兒園有的孩子把果核、葉子、石頭等材料用漂亮的玻璃瓶裝起來變成裝飾品收集起來。我們的教師也很應該鼓勵并支持孩子的這些做法。
2.藝術表現
藝術是幼兒的一種表達語言。當孩子還不會書寫、不會利用語言流利地表達時,他就已經能通過符號進行表達了。
藝術也是幼兒的游戲。我研究幼兒游戲多年,看了許多人類學家、哲學家還有藝術家的相關研究,他們都提及游戲是藝術的初級形式,游戲孕育著藝術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每一種游戲的類型都孕育著某種藝術形式的胚芽。建筑藝術、戲劇藝術、音樂舞蹈藝術、繪畫藝術和雕塑的初期分別表現為結構游戲、角色游戲、伴隨童謠節奏的運動游戲、涂鴉和玩泥游戲。游戲是藝術的初級形式,藝術是游戲的高級形式。表演藝術家齊士龍在《好玩的游戲與好看的藝術》一書中提到,從游戲到藝術的成長臺階分為六級。第一級:游戲就是玩具的游戲;第二級:以好玩的游戲加速素質成長;第三級:從好玩的游戲到好看的游戲;第四級:以藝術的規則創造好玩的游戲;第五級:以好玩的游戲創造可觀的藝術;第六級:以好玩的角色創造實現好看的藝術目的。
幼兒的藝術創造能力,是在大量的游戲表現機會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在《指南》藝術領域關于支持幼兒自主表達與表現的要點有:尊重幼兒的自發表達和表現;創設讓幼兒自主表達與表現的機會和條件;營造寬松的心理環境使幼兒敢于表達和表現。
四、確立《指南》背景下的幼兒藝術領域學科教學知識
幼兒藝術領域的核心經驗為:感知美、表達美、創造美。
核心經驗一:感知美。幼兒通過觀察,對外部世界美好事物產生初步的美感體驗。即幼兒在廣泛接觸自然景觀、生活環境與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并發現事物的審美特征,如美麗的顏色、動聽的聲音、好看的形態,從而產生喜愛的積極情感。感知的方式為觀察與發現。觀察事物的形象特征,包括視覺形象,如顏色、形狀、結構,聽覺形象,如節奏、旋律;發現事物美的元素及其原則,如對稱、和諧、有規律的變化等。目前幼兒教師擁有嫻熟的繪畫技巧,但是在審美上還是相對匱乏,在引導幼兒感知美的過程中,幼兒教師的自身審美水平需要再提高。
核心經驗二:表達美。幼兒以自己的理解將所感知的對象通過藝術的手段再表現出來。即幼兒在與外部世界的接觸中,對印象深刻的感知對象,具有一種情不自禁的再現沖動,因局限于口頭語言的發展水平,他們除了更多地通過模仿生活的游戲以外,便是運用繪畫、歌舞等藝術語言來再現自己的所見所知,以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認知、理解和喜愛之情。表達的方式有模仿與再現:一是直接臨摹眼前所感知到的對象;二是憑借記憶再現所感知過的對象。
核心經驗三:創造美。幼兒通過想象將感知過的已有事物特征進行重新組合或改造,構思出一種新的藝術形象或表現形態,以反映自己的所想、所感和所欲。創造的方式有想象與探索。一是表現內容并非是對已有感知對象的再現,而是通過想象進行改編或創編;二是表現的方式并非是對現有作品表現媒介的簡單模擬,而是通過對各種美術工具的探索,用一種新的手段和方式表現內容。
我們利用《指南》提出了藝術領域中美術學科教學知識,希望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給幼兒自主表達自己的美術感受,而非傳統的教師“教”。也許這樣會有教師提出新的疑問:如果不教繪畫技能,幼兒的畫看不懂,還能算會畫畫嗎?在這個問題中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幼兒的畫看不懂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時候我們就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也就是“教誰(Who)”,接下來我們來談幼兒美術發展的年齡特點。
五、幼兒美術發展的年齡特點
幼兒的畫看不懂,正表明他們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表達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感。那么,幼兒的特有方式是怎樣的呢?我們先重溫一下幼兒繪畫發展的階段:
涂鴉期:1-4歲,從亂線涂鴉,到有控制的涂鴉,再到命名涂鴉,也就是幼兒無意識表達時期;象征期:3-6歲,用線條或圖形的簡單組合來表征事物,作品形象與事物原型相差甚遠,也就是幼兒隨意表達時期;圖式期:5-7歲,寫實性表達開始萌芽,用相對固定的圖形符號表達穩定的事物,作品形象開始接近事物形象,也就是幼兒寫實性表達時期。我們可以發現這幾個時期中幼兒的年齡是有重疊部分的,也就是說,幼兒在該年齡段繪畫水平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是很大的,因為在該年齡段幼兒會受到自身的手眼協調能力和身體認知能力各方面發展的影響。所以幼兒從無意表達到隨意表達再到寫實性表達逐步發展的過程中,個體差異很大.
(一)幼兒繪畫發展趨勢
1.從動作技能上來看,幼兒從無控制的手部動作到有控制的精細動作。在幼兒園現有的美術教育模式下,我們發現孩子在繪畫小草、雨滴等事物時都有規定的線條,找不到幼兒用自己不同理解方式表達的事物。因此我們只有到個別家庭中尋找沒有學習過繪畫的幼兒,利用他們繪畫的發展過程作為我們研究幼兒繪畫發展的資料。
2.從表達的目的性來看,幼兒從無意義的機能性動作到有目的的表征。一開始幼兒可能只會隨意畫一個圈圈表示一瓶水,但是下次幼兒可能會說這是一個話筒,幼兒會一直變化自己所畫的對象,經過時間的推移,幼兒的繪畫目的會慢慢明確。
3.從畫面的空間表達來看,從無序的空間排列到相對合理的空間安排。教師在讓幼兒繪畫的時候將畫面畫滿,幼兒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之下繪畫,也會將畫面畫滿,但他絕對不會像教師那樣先對畫面進行構圖,幼兒會從某一點開始進行繪畫,然后越畫越多,畫面越來越滿。
(二)幼兒繪畫發展特點
1.畫所知而非畫所見。比如讓孩子畫一個花瓶,孩子并不會坐在那兒將他在那個角度所見的花瓶畫出來。孩子一定會到花瓶前,這邊看看、那邊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看看,他一定會將他所知道的這個花瓶全部畫出來,而不是某一個角度畫出來;再比如畫一個沒有切開的西瓜,他可能會把瓜瓤和瓜子全部畫出來。
2.幼稚的概括和夸張。孩子可能在畫一個人的時候連腳趾頭都會畫出來,但是可能這個人還是單線條構成的。因此幼兒在繪畫時,他想表達什么,他就會對那部分進行夸張的繪畫。在想表達夠到高處的物品時,幼兒可以忽略身體比例問題,將手畫得很長。幼兒可能在想表現自己很強壯的時候,會把人物的雙手畫得很大,可以一拳打倒一個人。游戲可以宣泄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和美好愿望,美術表現也是一樣的,美術也可以宣泄情緒,達到治療的效果。
3.滿足于表達的過程。幼兒的畫看不懂,表明他們正處于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那就是表征思維迅速發展的時期,其繪畫發展也處于象征期,他們用只有自己能理解的圖形符號表征事物。
幼兒的畫看不懂,正表明他們的作品“形”不似,但只要聽他們解釋自己的作品,立即會讓人感到一種“神”似。這里的“神”就是幼兒內心世界的一種“靈性”。
我們曾做過一個實驗,讓幼兒畫意愿畫——畫最高興的事或最喜歡的東西;命題畫——我和我的好朋友;寫生畫——菠蘿;示范畫——孔雀。畫完后不標注幼兒姓名,幾天后讓幼兒自己去找自己的作品,發現示范畫幼兒遺忘得很快,寫生畫相對來說幼兒記得的時間較長。
教會幼兒繪畫技能使幼兒的作品畫得像了,與老師要求得越來越吻合了,這時幼兒作品往往“形似而神不似”了。《指南》中指出幼兒稚嫩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合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六、如何支持幼兒獲得美術的核心經驗
畢加索說:“我能用很短的時間就畫得像一位大師,但我要用一生去學習畫得像一個兒童。”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樣的疑惑:我們的美術教學為什么要快速地把兒童訓練得像成人一樣畫畫,而不是去珍惜兒童可貴的本真呢?我們忽視了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模式化的技能訓練將削弱兒童的創造力。因此,《指南》中對教師的美術教學有要求:“幼兒繪畫時,盡量少提供范畫,特別不應要求幼兒完全按照范畫來畫。”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讓幼兒到自然或者生活中去觀察,然后讓幼兒將所看到的畫出來。
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不做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的時候再給予具體的幫助。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幼兒繪畫。
在幼兒園對幼兒美術表現的支持方式有以下幾種:
1.美工活動區:給幼兒充分表達的機會。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繪畫、手工等藝術活動。有必要創設班級美工活動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設置美術創意活動室,在各類活動區分散投放紙和筆等繪畫材料。
2.與其他領域教育結合:讓幼兒在感知的基礎上自由表達。組織集體活動或提供個別化表現的機會,如在科學認知活動后通過美術表達自己的發現,語言活動后通過美術進行故事再現,其他各類活動后通過美術再現印象深刻的事件等。
3.寫生:提供真實的感知對象讓幼兒模仿。當幼兒說某種東西不會畫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將這種東西拿給他看,而不是直接教他如何畫。按照幼兒美術發展階段特征安排的寫生內容分為:靜物寫生,如蔬菜、水果、玩具、藝術品等;活體寫生,如蟲鳥、魚蟹、兔羊、貓狗等;景觀寫生,如樹木花草、房子等;人物寫生,如鏡中的自己、同伴、家人等。
4.藝術品、真實物品:提供幼兒自發模仿的機會。總之要提供更多感受和欣賞的機會,在感受的基礎上表現。為幼兒創造更多自發表現的機會,允許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必要時才給予指導。
5.關注作品中的敘事:聽幼兒說畫。充分理解幼兒美術的表征功能和敘事功能,傾聽幼兒說畫。不要按成人的標準選擇和陳列幼兒作品。
在《用藝術激發孩子的潛能》一書的序中提及一個人一旦為自己畫得不像而情緒進入焦躁時,則很難自拔,更別提創作了。事實上他為之焦躁的那個目的——照著一個東西而做出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東西,或照著一幅畫臨摹出一幅翻版,和創造力一點關系也沒有,所以并沒有價值,為了一個價值不高的目的,把價值超高的創作沖動抹殺了,這就是藝術教育的誤區。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情緒態度的特有方式。
美感是人類的高級情感,是藝術教育的目的。表現是將內在的思想情感外顯出來,藝術是表現自我的手段。因此美感與表現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價值所在,所以我們將感受美、表現美、創作美作為幼兒園美術學科教育的核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