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解決我園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敦輕保”和“衛生保健工作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我園開展調查研究,以課題帶動集體反思和日常工作,促進衛生保健工作質量和人員素質的提高。通過調查,我們尋找到以班級管理為突破口、家園共同開展幼兒衛生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促進保育員一日工作程序的專業化等提高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實效的具體措施。
一、調查背景
衛生保健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園四個園區以保健醫生為日常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執行者,衛生保健工作的分管部門是辦公室。為了解決我園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教輕保”和“衛生保健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借鑒保教工作中以課題帶動集體反思、帶動日常工作、帶動工作質量和人員素質提高等經驗,我園于2012年申報了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重點課題《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實效性研究》。
在課題開題之后,我們經過學習和討論,認為衛生保健工作實效的范圍太大,我們認為申報課題的時候提出的三個研究目標還是合適的,但要體現實效性必須在機制和程序上下功夫,研究內容的細化必須建立在調查和了解的基礎上,《衛生保健制度》落實的機制和程序更是必須建立在思考和實踐的基礎上。
2013年上半年,我們主要以課題組成員的學習、思考和消化為主,2013年下半年,我們進入了調查問卷的討論和設計階段。我們根據三條研究目標確定了調查問卷的內容,比例分別是管理機制題占25%、操作程序題占50%、人員素質題占25%,總共41題,39題為單項選擇或多項選擇題,一題是流程排序題,最后一題為開放性提問,是征求對衛生保健工作人員培訓內容的建議。
在調查問卷任務分配上,第一組負責一日程序題目的設計,第二組負責管理機制題目的設計,第三組負責人員素質題目的設計。我園于2013年11月對全園家長和教師發放了調查問卷共724份,實際回收657份,回收率為91%。
二、調查目的
1 了解我園衛生保健工作管理機制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促進作用。
2 了解家長和老師對我園衛生保健工作操作程序的認識程度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3 通過問卷設計、統計和分析促進保健醫生在管理思路和專業上的提升。
三、調查對象和方法
1調查對象:
幼兒園家長及教師(包括保教管理人員)。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統一問卷調查法,輔之以現場抽樣調查法和個別訪談法。采用的文件系總課題組自行編制的。調查表是從幼兒園管理機制、衛生保健工作操作程序、衛生保健人員專業素養和能力共3個板塊41個問題,采取單項、多項選擇和開放式回答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四、調查內容
1 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機制。
2 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的操作程序。
3 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五、結果與分析
(一)我園衛生保健制度健全、人員職責明確,能夠嚴格執行上級衛生保健的政策法規。
調查結果表明,幼兒園《衛生保健制度》《保育員消毒制度》《食堂人員制度》等經過長期實踐業已完善,各項健康檢查制度(幼兒入園前體檢、幼兒每年體檢、半年測幼兒身高、季度量體重和測幼兒視力、工作人員上崗前體檢和每年體檢、幼兒晨檢和全日觀察)在時間連續性、內容整體性、綜合性、時效性上均作了較為合理的安排。這說明,我園對這些工作是認真負責和高度重視的。
有24%的人認為孩子間隔一段時間沒有正常入園是不用體檢的,而婦幼保健部門的規定則是離園后一個月就需要重新做全面體檢,事實上,我園執行這項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我們還會在流行病爆發的時間要求從外地回來的孩子在家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入園。
只有3%的家長對幼兒體檢持反對或無所謂的態度,絕大多數家長都認為孩子需要每年進行體檢,52%的人認為孩子在園一年要體檢兩次。我園的實際情況是:園內邀請婦幼保健部門對孩子一年有一次大的全身健康檢查,另外園內保健醫生還在每季度對孩子有一個身高體重的基本監測。
(二)保健人員綜合素質高、設施設備完善齊備,但部分家長對幼兒園保教職責范圍認識不清。
從數據中看出,40%左右的家長認為膳食委員會議記錄、營養分析表、體弱兒登記表、兒童傷害登記表都不屬于幼兒園保健記錄范圍,而88%的家長認為保健記錄中服藥、消毒、常見疾病、傳染病登記表才是保健室記錄;74%家長希望幼兒園保健醫生具備專業文憑,90%家長認為保健醫生要具備親和力,有61%家長認為保健醫生年齡應在30-40歲,30%的家長認為無所謂。實際情況卻是大多數幼兒園保健醫生還不具備專業文憑,因多數由教師培訓轉崗而成,故年齡偏大,但都能處理一些常見病、外傷等,在平時工作中能更好地將保育和教育結合起來;85% -91%的家長認為保健管理機構成員主要由保健醫生、保育員組成,61%-66%的家長認為由班級教師和食堂人員組成。其實幼兒園所有人員包括門衛后勤人員都是衛生保健工作人員,都擔負著幼兒一日生活的教養和教育責任。
我園的衛生保健設施設備比較完善,要做好衛生保健工作,基本條件是具備的。但也還有家長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73%的家長認為我園應該增添幼兒出入安全管理系統,72%的家長認為需要建立專門的體能室,68%的家長建議給幼兒配備專門的體檢室,另有50%左右的家長則建議開設兒童小餐廳、心理健康咨詢室和幼兒游泳館。
在幼兒園保健管理組織機構方面,數據顯示的排序依次為:保健醫生、保育員、后勤園長、園長、保教主任、教師、食堂人員、門衛。可見在衛生保健方面家長對保健醫生和保育員的信賴大于對園長和教師的信賴,從另一個方面看則是家長對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的認識并不全面。
(三)家園共育目標一致、宣傳途徑暢通,但多數家長對公共衛生素養缺乏。
按《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幼兒每日戶外體育活動時間不得少于2小時。據問卷統計64%的家長及教師均認為戶外體育鍛煉時間越長越好,22%的受訪者則認為受天氣、幼兒體質等因素限制戶外運動1小時足矣。調查結果還表明,接近90%的受訪者認為孩子能在幼兒園獲得良好的行為習慣及交往能力,而且戶外鍛煉與幼兒身心健康密切相關,但有時因為各種活動沖突體育活動時間無法得到硬性的保證,沒有發揮其應有的鍛煉價值。
幼兒衛生保健工作的最終目的是養成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健康的行為,使幼兒成為身心健康的人。從調查結果看,80%以上的家長非常重視幼兒“飯前便后洗手”“不亂扔垃圾”等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但“安靜睡眠” “會用勺子和筷子”等良好自我服務習慣的培養則較輕視。
調查結果表明,我園通過各種途徑,如網站宣傳、召開新生家長說明會、新老生家訪工作、宣傳海報等,向家長介紹、宣傳、普及幼兒科學的營養膳食、動靜相結合的一日作息制度、衛生保健管理等方面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溝通效果,作為長期的家長學校基地,家長對于我園衛生保健各項工作高度認同,其理論水平整體有所提升。
現在的家長多數是“80后”,82%的家長對疾病的認識和了解是根據自身經驗以及通過網絡來獲得,理論水平較高,對于疾病的治療措施也能正確處理和認識。我們發現,79%的家長對幼兒的常見病知道如何護理,但卻對公共衛生方面的素養明顯不足。例如:80%—88%家長們認為自己的孩子除了水痘、腮腺炎、紅眼病、手足口需要實施隔離外,感冒發燒,咽部皰疹,不用去醫院診治,只吃藥,堅持上幼兒園沒有關系,過幾天就好。其實這是公共衛生素養的缺乏,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工作應將公共衛生知識的宣傳放到重要的位置,讓家長能夠更加理解我們的工作。
(四)我園膳食管理舉措有效,營養搭配比例均衡,受到家長、教師、社區一致認同。
幼兒膳食營養調查,是檢驗幼兒園幼兒膳食質量的重要手段,并對幼兒園幼兒膳食工作具有指導性意義。通過基礎調查,精密計算,數據分析,可以檢驗幼兒膳食食品種類結構是否恰當,營養搭配是否均衡,攝入量是否準確,各營養素來源分布是否合理。
83%的家長認為保證幼兒營養膳食管理有效舉措是必須取得食品衛生許可證;82%的家長知道我園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帶量食譜;78%的家長認為嚴格的食品加工操作程序是保證幼兒營養膳食管理的有效途徑。
家長們對于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情況也特別關注,并且能有合理的認識。普遍認可幼兒園的飲食安排,對于幼兒園的三餐有明確認識。我園在門口有電子顯示屏,每天孩子的餐點內容都出現在顯示屏上,另外幼兒園的網站和班群中有適當的宣傳,大中班的孩子還有報菜名、認識自己所吃的食物等途徑讓家長們了解到孩子的餐點內容和進食情況。
數據說明,我園通過組織家長委員會、伙食委員會進園辦公、召開伙委會以及一月一次的大型親子活動,幼兒營養膳食以及相應的管理工作已相當的透明化、公開化、合理化,以至于“幼兒園的伙食很好”的口碑在社區家長群體之間廣泛相傳。
六、對策
從調查結果看我們認為家長對衛生保健工作的認識還是比較到位的,要求也很高,對于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還是比較滿意的。但僅從調查結果看不出家長對我們衛生保健工作期盼的方向。所以如何努力還得依靠我們自己。
(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實效研究應在班級管理上有所突破。
班級是幼兒園管理的最小單位,而這個最小單位往往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幼兒園首先要保證班級人員的配備,做到“兩教一保”,進行合理的人員配備和科學的崗位設置。管理層最高領導園長書記、副書記為避免只布置不落實的“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還應該經常下班級定期檢查衛生保健工作,及時指出工作中的問題,做到“問題不過夜”,并給予相關人員理論、技術上的支持與幫助。
班級實行班長負責制,明確班長的職責,做到“保敦不分家”,教師和保育員密切配合,嚴格落實《幼兒一日生活制度》《幼兒園一日常規要求》《幼兒園保教人員一日工作程序》等。
(二)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家園合作的結合點應在幼兒良好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上。
衛生保健工作的最終成效應該體現在給幼兒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促進幼兒良好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建立。
在幼兒園中生活活動占幼兒一日活動的40%,幼兒園生活活動包括幼兒盥洗、如廁、進餐、午睡、入園、離園等環節。家庭和幼兒園應該密切配合,針對“不挑食” “飯前便后洗手”“安靜睡眠”“會自我保護”“正確洗手”“把垃圾扔到垃圾桶”“不挖鼻孔”“會穿脫衣服”“會正確使用餐具”“不揉眼睛”等幼兒發展目標來進行養成教育。如:“七步洗手法”可以通過圖片、抽象符號(環境中直接暗示效應)提示以及班級幼兒自我管理等方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家長和教師都可以通過幼兒參與制定規則來學會自我約束,如:大班幼兒可以在自己制定的一日生活流程圖中逐漸增強時間觀念,引導幼兒了解膳食營養金字塔,讓幼兒懂得均衡飲食的道理。
(三)保健醫生應加強對衛生保健工作程序的研究和指導。
在幼兒園中,保健醫生不僅僅是管理者,更是培訓者。保育員、食堂、門衛等工勤人員都是他們管轄的范圍,但在幼兒園工勤人員是沒有編制的,我們只能從社會上招聘相關人員進行培養。所以保健醫生對于他們的崗位職責和一日工作程序要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勝任管理職責。
除了上崗前的培訓、每日的工作巡查等,我們還應以每學期的“雙優”活動為推手,繼續加大對半日活動常規的指導力度,通過保育員技能競賽、食堂門衛人員崗位競賽、班級5S管理的執行、班級觀摩等來提高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的質量。
(四)應重視保育員的專業學習和工作經驗交流,為他們搭建平臺。
將保健教育、安全教育納入教職工崗位培訓計劃和教育教學計劃,給保育員提供和教師一樣的學習機會,比如外出學習觀摩,去好的幼兒園進行交流,爭取國培計劃中保育員的培訓機會等等。給保育員提供更高的平臺,讓他們有機會為別人傳經送寶,園所和班級之間也要提供互相觀摩的機會,讓我們發現榜樣、學習榜樣,從而形成正向、良好、積極的工作氛圍。
(五)保健醫生應加強專業學習,在疾病的早期發現方面給家長提供幫助。
保健人員也要定期接受實踐培訓,例如意外傷害處理,異物入耳、鼻、口等的處理等。保健醫生應定期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定期外出學習,聽專家講座,也可以去醫院做臨床研究。書面的病狀沒有親眼所見學得好,專業人做專業事。多聽專家講座,了解現今社會流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或者到醫院臨床見習。
家長對日常疾病預防知識了解還是比較多的,但對傳染病的了解并不多,因此,我們下一步要加強對常見傳染病的宣傳力度,形式要易于年輕父母接受,方法要多樣化,如:微信、櫥窗、傳單、展板、通知、健教課、簡報宣傳等。
除了用各種形式加大幼兒父母的宣傳教育外,還應該針對問卷調查中所出現的問題增強家長的實踐操作能力。如針對幼兒園常見的幼兒安全問題——“摔跤”,可以在講座中以實際操作為主,讓每個家長學習如何為幼兒清理傷口、怎樣消毒、如何包扎等,將各種理論融入實際的操作練習中,使家長們“知行合一”,在幼兒受到早期傷害的時候不要做出錯誤的操作。
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的實效就是要有目的地、有計劃地、有成效地開展衛生保健工作,并且通過課題的研究引導保健醫生去做專業的衛生保健工作。
參考文獻:
[1]黃欣欣托幼機構園長及保健、保育、炊事人員工作實用手冊[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廣東省育才幼兒院一院幼兒保育操作手冊[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
[3]閻瑰娟,單志明 鄭州市127所私立托幼園衛生保健現狀調查及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2,16(3):714-716
[4]任偉如何做好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J].中外健康文摘,2012(36):44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