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戲是兒童在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實施途徑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所在。傳統觀念里,幼兒游戲時,教師是組織者、旁觀者或者是游戲場面的指揮者。解讀《指南》精神,教師扮演這樣的角色遠遠不足以擔負起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游戲是兒童反映自身對世界認知的特殊形式,游戲中幼兒是中心,幼兒占主導地位,教師可以從多角度介入,策劃、觀察、參與、服務,支持幼兒在游戲中得到知識、技能、情感等多方面能力發展,實現“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目標,服務兒童成長,真正落實游戲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形式,發揮游戲的最大實效。
愛玩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它伴隨著幼兒的成長。《指南》中指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早已落后淘汰,幼兒可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來達到對世界的了解,促進幼兒的語言以及社會技能的發展。正如拉夫,科斯特對游戲的定義:“游戲就是在快樂中學會某種本領的活動。”游戲不僅讓幼兒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樂,而且可以通過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得到許多方面的發展,如動作、語言等等。那么,在幼兒游戲時,教師如何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實現讓游戲融入幼兒園一日課程中呢?這是當下青年教師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借助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并以此為研究視角,試圖揭示游戲化課程教師的角色定位,促進學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落實。
一、方向明晰的策劃,搭建游戲化課程舞臺
莎士比亞說過:游戲是幼兒的“工作”。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已經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與認可,游戲中幼兒都是行動派,他們一般較難自發完成一個高于自己能力的游戲活動,這時,就需要教師擔任策劃者的角色來協助幼兒擴充豐富自己的游戲學習經驗。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一命題確定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地位。游戲內容基于實踐、追隨兒童、追隨教師生成,不是臨時性的,而是永久持續的,具有整合性、生活性和直接經驗性的特點。游戲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是能夠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性的,也是一個游戲深度探究的支撐,例如:在體育游戲《小小偵察兵》中,游戲目標是鍛煉幼兒跑、跳、鉆、爬的能力,教師在操場上布置了一些墊子、拱門、跨欄,分成四組隊伍競賽,起初幼兒很開心地參與游戲,可是游戲一遍后,當教師問:“還想再玩一遍嗎?”,就有了窸窸窣窣的抱怨聲:“不想玩了”“好沒勁兒”……游戲結束后,教師開始反思自己的游戲活動,為什么一部分幼兒喪失了興趣。反思后發現,原來所創設的環境材料與游戲的名稱《小小偵察兵》的含義存在一定的差距,于是教師將游戲的環境創設做了一些改進,園內有一條景觀小路,枝繁葉茂、樹木叢生,幼兒平日里最喜歡去那里散步,這里倒像極了偵察兵作戰時的野外叢林,于是教師將游戲情境設置在了這里,在這條小路上設計了一些關卡,就這樣小小的一個改變,卻讓幼兒欣喜若狂,“小偵察兵們”迫不及待地鉆了進去,闖過一道道難關,一遍游戲后,大家歡呼雀躍道:“太好玩了!我還要玩、還要玩……—可見,有趣的環境創設,能夠極大地刺激幼兒的興奮點,讓幼兒產生興趣,從而很愉悅地參與游戲、享受游戲。
幼兒游戲時,教師擔任著游戲的策劃者,站在幼兒的角度或立場,從游戲的目標、準備、規則、空間、材料等多方面審慎思考整體游戲,是游戲能夠吸引幼兒,甚至大放異彩的首要條件。教師策劃時需注意實現“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主體思想,避免真正貫徹時不自覺地、人為地將教學與游戲割裂開來,避免學習歸學習、游戲歸游戲。搭建這樣的舞臺,真正將游戲精神融入幼兒課程中去。
二、基于目標的觀察,引發深度思考
席勒曾說:“兒童在游戲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幼兒園實施課程要充分利用游戲的載體作用,充分尊重幼兒的經驗和能力,使游戲成為幼兒自己的游戲,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一種極具價值的學習活動。
要讓幼兒更好地在生活中游戲,在游戲中學習,觀察是重要的手段。觀察者、記錄者更是教師比較生疏的一種角色,往往在一次游戲過后,教師只記住了游戲中精彩的地方,一些細節的事情很容易就忽略掉了,這時才體會到記錄者角色是至關重要的。游戲過程中,幼兒會發生許多軼事,觀察記錄必須是客觀和真實的,善于記錄有助于教師發現游戲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有助于教師的反思總結。記錄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文字、繪畫、照片、錄像等等。在進行建構游戲《我愛我家》時,幼兒需要聯系生活經驗,分組合作游戲,當幼兒進入游戲后,教師開始用照相機記錄他們不同尋常的瞬間。游戲時,幼兒經過商量分成了用不同的水果命名的小組,草莓組決定用一次性紙杯堆砌成小區的圍墻,十分有創意;蘋果組用雪花片建構出小區里各式各樣的雕塑和噴泉池;香蕉組的幼兒則用泥土做了一些行人、汽車……這時,教師發現康康一個人拿著積木在玩,變換著方法搭了一遍又一遍,結果總是不能讓他滿意。幼兒游戲時,無暇顧及周圍,教師就成了記錄者,用照相機記錄下幼兒合作、討論等瞬間。游戲結束后,幼兒互相參觀了對方的作品,但是幼兒并不知道其他小朋友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回到教室,教師就拿出了“法寶”——剛剛記錄下的照片和錄像,幼兒瞪圓了眼睛,看誰玩得最專心、最有效率,看誰的想法最有創意,看哪些小朋友學會了商量、合作……借助這樣的方式,幼兒能夠直觀地了解所有小朋友在游戲中的表現,也可以樹立“典范”互相學習。這樣的方法也能幫助教師在游戲后總結經驗、反思提高、不斷完善。
觀察記錄讓教師發現幼兒之間存在的差異,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幼兒的特點,可以照顧到個體差異,尤其當幼兒能較好地掌握游戲時,教師擔任記錄者的角色顯得更為重要。記錄幼兒游戲的表現,還有利于教師進行統計:哪些探索活動是幼兒感興趣的,哪些活動幼兒不感興趣。在此基礎上分析原因,考慮在以后的活動策劃中可以做哪些方面的調整,充分發掘游戲在拓展幼兒經驗技能上的最大價值。
三、合理適度的參與,把握學習時機
埃里克森曾說:“自由在哪里停止,游戲就在哪里結束。”自由、自主、愉悅、創新的游戲精神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師的行為。因此,在幼兒游戲時,教師有時會逗留在游戲區的邊緣,關心、注意幼兒的行為但是不參與;有時會作為一個角色模糊的旁觀者,認為有了自己的參與,就忽略了幼兒在游戲中的主導地位。但是,有的游戲往往需要教師的參與,才會變得更加精彩。
教師的行為舉止時時刻刻感染著幼兒。在音樂游戲《小兔和狼》中,在靜悄悄的森林情境里幼兒聽辨音樂,扮演不同的角色,跟著節奏進行律動。剛開始扮演大灰狼的幾個幼兒聽到音樂,顯得有些手足無措,音樂快結束時,幼兒仍然沒有找到大灰狼的感覺,其實狼的角色扮演是難點,幼兒很難掌握大灰狼的特征,這時我們采取了讓教師介入游戲,教師扮演大灰狼媽媽領著一群狼寶寶進行游戲。由于有了教師的參與,幼兒興奮起來,教師夸張的表演感染了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一下子就領悟了大灰狼的形象特征。第二遍游戲時,不需要教師的參與,幼兒也能把大灰狼表演得很好了。
通過這個例子,不難看出,幼兒由于年齡特點以及他們對事物的熟悉度,讓游戲在開展過程中出現停頓或削弱了幼兒興趣,這時教師應該適時介入其中,當幼兒在游戲環境中成為游戲高手時,教師就可以往外緣轉移。教師作為參與者,也架起了“師幼——幼幼”互動的橋梁。這類基于幼兒的認知特點、學習方式的游戲活動即幼兒園課程的一種,幼兒園課程呼喚在幼兒的生活中不斷引導幼兒積累經驗。
四、捕捉問題的關鍵,理解服務兒童
幼兒是以“融合式”的認知方式來認識世界,這種“融合式”的認知方式通常轉化為幼兒的游戲。游戲化意味著游戲不只是教學的手段,還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游戲不只為教學服務,也有它自身存在的價值,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幼兒在游戲進行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的突發情況,如:違反游戲規則、幼兒間發生沖突或者受傷等等,這時候,教師就需要介入其中,采取方法解決問題。
在體育游戲《好玩的圈》中,健健和強強為了一只圈爭執起來,甚至開始大打出手,發現了問題,教師及時介入并詢問事情的緣由,原來是因為圈的大小不一樣,他們都想要稍大的圈,經過一番調解勸說,健健和強強終于達成一致,欣然地接受了這樣的辦法:這次讓年紀小的健健先玩,下次輪到強強玩。諸如此類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教師在游戲中要善于觀察幼兒,捕捉問題的關鍵,識別幼兒的意圖,掌握解決幼兒問題的技巧,運用溝通、商量、理解、換位思考等等影響式的方法,幫助兒童找到自己的解決方式,從而取代將成人的情感強加于幼兒,甚至強制性的解決方式。理解幼兒、服務幼兒,適時地鼓勵引導,關注每個幼兒通過游戲有了哪些收獲。這樣的活動,難道不就是游戲化課程嗎?
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游戲是孩子的生命!”游戲具有潛移默化的學習效應,這種效應不僅局限于現在,更有助于幼兒長遠的發展。俗話說:“會玩的孩子聰明”,就是指幼兒隨著游戲水平的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這也印證了游戲對于幼兒發展的重要性。
教師靈活的轉變自己在游戲中的角色定位,讓幼兒在游戲中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最大發展。一切的游戲都是為了幼兒,所以教師應當根據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評估他們的興趣需要,從而策劃有趣的、幼兒喜歡的游戲課程。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善于洞察幼兒的一切,有效地記錄有意義的行為和經驗,好的觀察記錄不僅是幼兒的成長軌跡,也是教師了解幼兒以及制定下一步教育策略的基礎。做好幼兒游戲中的策劃者、觀察者、參與者、服務者,讓孩子的童年更健康、讓孩子的童年更歡樂、讓孩子的童年更童年。
參考文獻:
劉焱 兒童游戲通論(學前教育研究叢書)[M]北京:北京師范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