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期間,無錫市婦聯實驗托幼中心開展了《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實踐研究》。課題關注了幼兒園教育中最為重要和基本的,也是對幼兒學習和發展影響最為直接的班級生活。積極心理學倡導的積極教育思想,為幼兒園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視野,對幼兒園教育轉型發展、提升幼兒積極品質、開啟幼兒幸福人生、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及價值
(一)基于幼兒園教育轉型和發展訴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表明: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近階段教育改革的主題。《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標志了幼兒教育轉型已經成為一種國家意志。所謂幼兒園教育轉型,就是指幼兒教育要轉向兒童學習和發展為本的軌道。轉型,就是要尊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規律,從幼兒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革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方式和一日生活,才能真正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班級生活是幼兒園基本的組織方式,也是幼兒共同生活、學習、交往和發展的最為直接的場所。如何經營好班級生活,既是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的關鍵所在,也是幼兒園落實《指南》保教目標和實現教育轉型的重要途徑。
目前,幼兒教育都十分重視教育活動和特色建設,但是對幼兒園班級共同生活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卻重視不夠。多數班級管理停留在“把孩子管好,不出問題”上,對班級共同生活中蘊合的豐富教育資源沒有很好利用。多年來的教育實踐,我們發現:幼兒園的保教質量不是取決于教育教學活動,而是取決于幼兒所在的班級生活。班級生活質量直接影響著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同時,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幼兒園班級生活和保教中面臨著大量有待解決的問題,如幼兒問題行為的處理、良好習慣的養成、社會性適應、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積極人格的培育等等。基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以及對幼兒教育本質的反思與追問,我們將研究目光聚集在更能促進幼兒心靈成長的班級生活的經營上,以此引領幼兒園教育轉型與內涵發展。
(二)深化幼兒園教育研究的選擇
班級是幼兒園最為基本的教育組織,也是幼兒生活、交往、學習和心理成長的最為直接的場所。研究表明:班級的共同生活和同伴群體對孩子的情感、社會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學者雖有關于幼兒園班級管理的相關研究,但多是從單一管理和保育的角度進行研究。把幼兒園班級生活作為一個整體,在積極心理學、共同生活理論指導下進行班級生活經營的研究,并嘗試探索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新的認識和系列化實踐策略,這在幼兒園教育研究中尚不多見。
近十年來,隨著現代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幼兒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幼兒園班級管理正面臨各種新理論的挑戰,如:積極心理學、教育生態學、共同生活與兒童社會化、兒童發展心理學、班級生活經營,以及學習共同體等等理論的出現,為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淵源。因此,把班級生活作為一種兒童的群體生活,充分挖掘其豐富的教育資源,著眼于幼兒學習與積極個性形成的視角,來研究幼兒園班級生活的經營,無疑是幼兒園教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
(三)提升幼兒園教師專業素養的考量
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基本特點是管理本位和教師本位,對教師而言,班級管理就是維持秩序、紀律;對幼兒而言,重在被安排和配合,幼兒個性和潛能被束縛和湮沒。近幾年,老師們經過多方面努力,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已經有了轉變,重視并初步呈現出了“幼兒為本”的管理態勢,但由于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還是比較多地停留在管理本位上。幼兒的主體性生活被忽視,積極個性品質難以得到培育,班級共同生活資源未能有效開發和利用。因此,作為幼兒園教師該怎樣經營班級生活,如何挖掘幼兒園班級生活中豐富的學習資源,如何組織和策劃班級活動和生活過程,如何增強孩子和教育者自身的幸福感,怎樣培育孩子積極的個性品質等等,這些既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也是幫助幼兒園教師走專業化之路的主要內容。因此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意義,在于幫助教師在與孩子們的共同生活中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與《指南》
《綱要》指出:幼兒同伴群體及幼兒園教師集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應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指南》也以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提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因此,充分發揮同伴、教師、家長的教育資源,精心策劃和組織有成長意義的幼兒園活動。關注所有在園幼兒的健康成長,是我們開展幼兒園共同生活經營研究的重要途徑和出發點。
(二)“共同生活理論”與“學習共同體理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把“學會共同生活”作為基礎教育的根本性目的和教育內容的基石。日本幼兒教育專家高杉真子把“與孩子們共同生活”作為幼兒教育的原點,把共同生活視作幼兒園最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習共同體理論揭示了學習共同體中角色、活動方式、關系以及生活事件對人發展的社會心理機制。因此,用共同生活理論來解釋和指導幼兒園班級工作,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和個性化成長的過程。
(三)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給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帶來新的啟迪。“積極心理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教育視角:主張積極的人性觀,提倡對心理問題做出積極解釋,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處于逆境的人們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于一般情境下的人們提高生活品質和內心的幸福感。本研究將“積極心理學”有效地運用到班級研究中,進行新型的班級經營研究、探索與實踐,使班級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使班級全體孩子和與班級孩子相關的全體教師,都能擁有積極快樂的生活態度,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能夠自覺、主動、自主地融入幸福的班集體之中,從而活出屬于自己的生命精彩。
三、課題界定及研究內涵
(一)課題核心概念及界定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積極心理學是近幾十年來世界上興起的一股心理學研究思潮。主要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以研究“普通人的美好心靈與積極品質,幫助每個普通人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為宗旨,并從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特征和積極的組織與群體三方面探討了使人更有幸福感的途徑。積極心理學相信每個人都擁有積極品質的種子。積極心理學為當今實施以人為本的學校教育打開了一扇視窗,為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種重新認識教育問題和改善教育問題的視角。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指在積極心理學思想和原理指導下,研究和解決幼兒園班級生活中各種問題。同時也并不是排斥各種幼兒教育理論。
班級生活經營:班級,目前仍然是我國幼兒園實施教育管理的基本組織形式。班級生活是一種師幼的共同生活。班級生活不僅包括原有的教育活動和游戲活動,共同生活中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如師幼互動關系、班級管理、不同孩子的個性、生活中的事件、孩子之間的交往、班級中問題的解決等等。班級生活經營,是指教育者把班級共同生活視作一個兒童的社會生活系統,從幼兒的生命成長出發,用心挖掘和調控班級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和影響,發揮幼兒的內在的動力,以促進孩子們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和發展的過程。
課題界定:本課題以積極心理學理論和《指南》為指導,以我園班級生活為研究對象,研究和探索班級共同生活經營的新理念、新思路,以及如何進行班級生活經營的一系列實踐策略。通過課題研究,挖掘幼兒內在的積極力量,促進幼兒主動學習與發展,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礎。同時通過研究和實踐,增強我園教師對教育生活的幸福感,使我園進一步凸顯“積極教育”的特色。
(二)目標及研究內容
1 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形成從積極心理學視角進行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新的認識和較為系統的實踐操作策略。包括:班級一日生活中各環節的優化、班級特別活動策劃、家園如何有效溝通、班級生活中幼兒問題行為的教育,以及共同生活教育資源如何開發利用等,并積累較為豐富的班級生活經營的典型案例,形成鮮活的班級生活經營的豐富經驗。
通過本課題研究,切實提高我園班級生活的質量和內涵,使幼兒在主動學習中得到多方面的發展,使幼兒園積極教育的主張和特色得到彰顯。
提高幼兒園教師運用積極心理學規劃班級生活的能力,能利用班級生活資源,組織有兒童成長意義的班級生活,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并使教師在學習和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同時,提升自己教育生命的意義,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扎扎實實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
2 研究內容
(1)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理念。
(2)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實踐策略研究。
(3)基于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課題的教師園本研究。
四、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研究與探索
(一)探索了以分享解讀教育故事為載體的園本教研方式
圍繞“班級生活經營”的研究,我們把教師的學習、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創新開展了基于教育故事的分享式園本研究的方式,在豐富幼兒園教科研形式,改變教師觀察、評價視角的同時,有效促發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使課題研究真正得益教師、獲益幼兒。
一是堅持理念指導實踐。我們建立了課題資源庫,購買了大量理論書籍,如《與孩子們共同生活》《成功地經營你的班級》《煥發班集體的生命活力》《幼兒園班級管理技巧150》《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積極情緒的力量》《培養樂觀的孩子》等等,組織教師學習交流,開展了21天燈光下的閱讀、好書推薦、讀書心得撰寫等專題活動,同時不定期開展專家講座、主題沙龍等,豐富教師的理論知識,也為教師盡快走進課題奠定了基礎。
二是倡導教師開展“故事講述研究”。課題開始,我們嘗試倡導教師開展“基于教育故事的對話”的草根式研究方式。教師把自己在班級生活中和孩子們之間的鮮活事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與同事、專家進行對話和交流。講述圍繞“班級生活中發生了什么?我怎么想的?我做了什么?孩子有什么變化?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等問題展開。教師講述教育故事的過程,是自我反思,是讓兒童觀和教育觀可視化的過程,也是一種分享和相互影響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專家進行點撥指導提升,更是生成“實踐性知識”的過程。通過以“講故事”為基本方式的研究方式,教師實現了理論學習、課題研究、行動提升的無縫對接。通過“分享故事——共同解讀故事——專家點評——修改故事”的過程,一方面讓教師學會了站在孩子成長立場講述,同時要求教師去解釋故事背后的意蘊,轉變了教師的觀念,幫助教師形成自己的理論。另一方面,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使教師樂于參與班級生活經營的研究,學會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做研究,寫文章。
(二)探索了班級生活經營的路徑與策略
為了推進班級生活經營的實踐研究,我們采取了項目式研究的策略。我們對教師和班級工作進行了調查,內容包括:孩子們期望什么樣的班級生活?如何挖掘班級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如何進行班級一日常規管理?如何組織和策劃充滿活力的班級活動?如何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如何促進教師和孩子健康幸福心理的形成?圍繞這些問題,我們組織老師進行研討。在此基礎上,我們把“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班級生活經營策略”分解為八個方面的實施路徑,每一條路徑與策略,作為一個研究項目。
項目1:班級管理,讓每個孩子都承擔重要角色
傳統意義上幼兒園的班級管理,即一種常規管理,其目的是讓孩子遵守成人制定的規矩。為管理而管理。而積極心理學意義上的班級管理,是讓每一個孩子在班級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承擔責任,學會與人相處,獲得自我價值感。為此,我們提出了“班級管理:讓每個孩子都擔任重要角色”的新理念,通過角色期待、角色扮演、角色創造、角色行動,使每個孩子成為班級生活的重要人物。從而激發了孩子的積極力量,獲得學習和發展的動力。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如:“小小送報員”“影院管理員”“劇場小主人”“排隊管理員”“我想當小組長”等一系列班級管理中的角色體驗活動陸續開展,讓幼兒在做事中學會了擔當、助人,學會了解決社會問題,增強了班級生活中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項目2:特別活動,給孩子有生命的教育
傳統意義上的幼兒園班級活動,往往是被老師精心設計和預設的,而孩子則成為被游戲、被活動的狀態。班級生活的活力在于創造和生成。我們在積極心理學和《指南》倡導的理念指引下,提出了班級特別活動的概念。所謂班級特別活動,是在班級生活中生成的真實的、師幼共同創造的活動。這種活動沒有人為的教育痕跡,卻使孩子們全身心投入、感動、興奮。因此,班級特別活動內容豐富,每一次活動都是班級生活中隨機性資源的創造性利用,每一次特別活動給孩子帶來生命成長的意義。如:“給同伴祝賀生日”“班里來了新伙伴”“班里的小雞被野貓吃掉了”“班級因手足口病被隔離了”“深秋的螞蟻到哪去了?”等等,每一次特別活動就是在老師引領下的班級事件和經歷,在特別活動中,孩子們能真實地投入學習過程,教師能看見孩子們真實的成長過程。
項目3:共同生活,幫助幼兒建構積極的關系
在幼兒園班級生活中,影響孩子個性心理成長和社會化過程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班級生活中孩子們之間的關系。關系中蘊合了情感、道德、溝通和認識自我等因素。從本質上說:人的發展實質上也是關系的發展。可以說幫助孩子們建立各種關系是班級生活經營的重要課題。孩子們的關系不僅是同伴之間的關系,其實幼兒園中的園長、老師、保安、保健醫生、食堂廚師等等,都是孩子的關系對象。我們力圖通過孩子與幼兒園各種人的關系的建立,促進孩子們的成長與發展。例如,各崗位人員共同參與祝福的“不一樣的開學典禮”、旨在讓每個孩子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的“快樂的離園班會”、幫助食堂阿姨為其他班的伙伴們分送點心的“小幫廚在行動”等活動,連接了孩子和孩子、孩子和老師、孩子和家庭、孩子與幼兒園中的其他成人,相互間溫暖友愛、充滿正能量,讓共同生活中的所有人都獲得了存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從而創建了更為積極健康的幼兒園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項目4:游戲活動,回歸兒童生活的意義
游戲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主要方式,也是班級生活經營的主要內容與途徑。目前,不少幼兒園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游戲活動往往成為孩子們被動地按照游戲規則進行的活動,缺乏生命生成的張力,更沒有孩子們在游戲中的自由與創造,導致游戲活動中游戲精神的失落。我們在積極心理學和《指南》理念的指引下,努力探索班級生活中,如何讓游戲真正回歸兒童的意義。即共同生活的意義、創造的意義、快樂的意義、探索的意義、解決問題的意義等等。通過探索逐步形成了改革幼兒園游戲活動方式、操作方式的案例。
項目5:問題行為教育,挖掘孩子內在的積極力量
在班級生活經營中,問題行為是最具挑戰性的教育內容。如上課愛插嘴的錦銘、默默坐在一旁的插班生、做事拖拉但對數字敏感的貝貝、總被同伴排斥的朱朱、每天哭鬧不愿來園的蛋蛋、吃飯慢吞吞的蓉蓉等等。其實,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群不成熟的孩子。他們的行為心智都不完善,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行為,如何對待和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是班級生活中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們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采用積極解釋孩子問題行為、發現問題行為背后的美好動機、用積極語言暗示、改變孩子角色、避免直接否定等方式,激發了孩子自我改變不良行為的動力,把問題行為改正變成孩子們成長的過程。
項目6:家園溝通,換個角度做家長工作
家園溝通是幼兒園班級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但在與家長溝通中由于種種原因,總會產生各種問題。例如,幼兒園消防演習本是件好事,卻遭到了家長的指責;教師要求家長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往往得到的是家長的意見。因此,如何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學會與家長溝通,既是幼兒園教師的基本素養,也是班級生活經營中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從各種與家長溝通的案例中總結經驗,形成一系列家園溝通的策略與方法。如:不要以告狀方式與家長溝通、對家長的配合表示感謝、對家長不能做到的事表示理解、邀請家長來園助教、讓每個孩子帶著愉快情緒回家等等。研究中我們意識到:家園溝通中的問題,首先要從老師自身分析原因,進行積極反思,理解家長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才能做好家長工作。
項目7:環境資源,讓班級生活更豐富
班級生活經營的主要課題之一,就是班主任要善于挖掘班級內外的環境資源.環境是孩子們百看不厭的一本書,也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幼兒教育不能僅僅從教育目標和設計好的內容出發,而是要從孩子們的學習特點與學習需要出發,讓孩子們在與環境的對話中學習和成長。在新的班級經營理念引領下,我們把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及與環境對話作為班級生活中最為靈動的課程。春天,老師帶領孩子們深入樹林探秘,品嘗蒲公英嫩葉野味;夏天,采摘滿枝的枇杷,制作薄荷香包驅蚊獻愛心;秋天,賞鑒泛紅的石榴,烹飪分享飄香的桂花圓子……一年四季,不同的時令,孩子們活躍在戶外盡情探索和求知,身心得到釋放和滿足。
項目8:教師成長,構建積極的團隊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班級生活經營的研究,不僅需要教師轉換教育的視角,學會經營班級生活,同時也是幫助教師學會如何經營好自己教育人生的過程。我們把改變教師觀念與思維方式作為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只有教師改變了,課題才能做好。我們通過組織教師學習積極心理學理論,分析自身心態與班級生活的影響,分享班級生活中的故事與體會,聘請積極心理學專家的指導和引領,使教師們重新認識自己和自己職業生命的意義,并引導教師在研究中進行自我提升。例如:青年教師倪婷,因初任小班班主任崗位而焦慮擔憂,倪老師學著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學會了正視、理解、接納孩子的哭鬧情緒,用自身積極的心理和行為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許多原先不被允許的行為被認可、被發現,學會了與孩子一同向著陽光慢慢成長!初為人母的辛老師,因生活的變動和工作的壓力一度陷入緊張、消沉和焦慮的情緒之中,但有了積極的視角看待家庭和工作,她的世界陰霾散去、陽光再現。老師們學習踐行積極心理學,努力發掘自身和孩子身上的積極力量,嘗試變換正向的角度思考個人、孩子和家長問題,找到了幸福生活的基因密碼。像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研究中還有很多。
五、研究的實踐成效及反思
課題研究提升了我們對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新理念、新認識,探索出了一系列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豐富和靈動的實踐策略。同時,研究也對我園的教育實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幼兒園教育特色得以形成,使班級生活更加豐富,家長和社會對幼兒園的滿意度明顯提升。特別是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維方式發生積極的變化,幸福感明顯增強。
(一)教師班級經營理念得以提升,教師幸福感明顯增強
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最大的改變和受益者是教師。我園教師在積極心理學和《指南》的引領下,教師都能帶著積極的心態走進幼兒園,與孩子和家長積極溝通與回應。教師們能從積極的視角看待和解釋孩子的行為,采用積極的教育策略。從我們出版的《共創美好的幼兒園班級生活》一書來看,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同時,教師在課題研究中采用教育敘事、與專家基于實踐的對話中,逐步提升了自己的實踐智慧。懂得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與孩子溝通,用積極暗示等方式影響孩子的行為,教師逐漸擺脫了傳統教育的思維模式,將積極心理學運用到班級生活和工作中,努力與孩子們一起創造美好的班級生活。教師著眼于幼兒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個性品質、積極的人際關系,幫助幼兒發現自己的個性和價值,成為一個積極面對生活、具有獨特價值和滿意的自我。圍繞“班級生活經營”的研究,我們把班級生活敘事作為載體,把教師的學習、行動和研究有機整合。目前,“尋求教育生活的幸福”已經成為我園全體教職工的向往。教師們心態變得更加積極。從我們編著的班級生活敘事中可以看出:教師們的觀念和分析視角更加能體現以兒童為本的理念,每一個老師都會耐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教師積極構建團隊,使整個教工團隊充滿正能量,老師們都會樂于接受幼兒園的工作任務,會告訴自己接受挑戰能成就更好的自己。課題改善了教師們的心智模式,積極心態使老師們收獲了更多的幸福感。
(二)課題研究使孩子們得到健康成長和更有幸福感
班級生活的改善直接受惠者是幼兒。班級生活是幼兒最為直接的社會環境,班級生活涵蓋了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積極心理學和《指南》精神的指引下,教師用發現的、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使孩子們潛能和積極品質得以發揮。真實和豐富的班級生活,各方面學習因素有機整合,使孩子們學得既輕松愉悅又十分有效。在和諧與尊重的班級人際關系中,幼兒積極、自信和樂于學習的心理品質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三)課題研究改善了幼兒園班級生活的質量
課題研究使原來以管理為中心的班級工作思路,轉變為“挖掘班級生活資源,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精彩”的工作思路。教師通過挖掘班級生活資源,使班級生活豐富多彩,孩子在班級生活獲得多方面的體驗。班級活動更加真實,體現了兒童學習為本的特征。同時班級生活中我們更加關注如何對孩子積極心理品質施加影響,把孩子的積極情感調動起來。孩子們在班級生活中的狀態已經與過去明顯不同了。如:我們開展的“不一樣的開學典禮”“快樂的離園班會”“讓孩子們分送報紙”“分發驅蚊香包”“擔任班級管理員”等一系列活動中,精心打造了積極、友善、親密、愉快、真誠的人際關系,孩子們享受著快樂自主又有意義的童年生活,孩子們都覺得班級就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園。
(四)課題研究受到了社會、同行的贊譽
課題研究四年來,課題組老師圍繞課題立足幼兒撰寫了大量班級生活敘事和研究論文,獲國家、省、市級獎項,在此基礎上出版了專著《共創美好的幼兒園班級生活》,書中既有我們創造性實踐的結果,又有我們對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新認識、新觀念。在獲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致力于成果的分享與推廣,為班級生活經營提供研究經驗。
(五)研究中的不足與今后的努力
在我們總結研究成果的同時,深刻地認識到“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幼兒園班級生活經營的實踐研究”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極具魅力的研究領域,對孩子們來說,班級生活是孩子成長的最直接的地方;對幼兒園教師而言,班級生活是教師獲得經營幸福感和實現專業成長最為重要的地方。班級生活雖小,卻包含了全部幼兒教育理論的全部基因。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我們的研究工作剛剛起步。由于我們幼兒園教師多是實踐工作者,理論和研究素養的缺乏,使我們的研究還較多地停留在實踐經驗層面,要更深入進行理論研究與情境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研究尚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改進。
參考文獻:
[1]伯登 成功地經營你的班級[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LaverWarnerShaonAnreLych幼兒園班級管理技巧150[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3]任俊 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4]馬丁,塞利格曼 教出樂觀的孩子[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0
[5]戴維,呂肯幸福的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