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鴉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自我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也是最能直接反映幼兒內心情緒和想法的活動。3-6歲的幼兒正處于繪畫的關鍵時期(即涂鴉期與象征期之間)。伴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的深入貫徹,涂鴉游戲在幼兒園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于是涂鴉游戲區在各幼兒園遍地開花,并成為很多幼兒園的特色內容。但是由于涂鴉游戲是幼兒自發自主的活動,而且往往是在開放式的狀態中進行的,很多教師只能任由幼兒自由發揮,或不知道如何觀察、如何解讀幼兒的涂鴉行為及他們的需要。本文試圖以“數據分析、軼事記錄、典型行為”解讀幼兒的興趣點、互動行為和個體差異,進一步理解幼兒的涂鴉行為和發展需要,提供合適的引導和支持。
一、以“觀察數據”找尋不同年齡幼兒的興趣點
涂鴉游戲過程中,材料是幼兒表現游戲、發展游戲的重要物質支柱。對材料的選擇和使用,體現幼兒的游戲動機和游戲構思。幼兒與材料間的互動是讀懂幼兒游戲的一個重要途徑。
1 數據統計: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頻率
設計不同年齡段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頻率表,從使用材料、使用次數、使用時間上進行記錄(見表1)。
2 解讀要點:分析不同年齡幼兒的興趣點
對比三個年齡段幼兒與材料互動頻率,結合幼兒學習特點,發現幼兒在游戲中的興趣點。
小班的興趣點:使用各種材料涂鴉帶來的快樂體驗。小班幼兒在涂鴉游戲使用材料過程中處于探索階段,會積極地運用感官去探索、了解新鮮事物。幼兒通過頻繁地更換、探索不同材料帶來的新奇感,獲得成功的體驗。
中班的興趣點:體驗自由涂抹獲得成功的滿足感。中班幼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能根據自己的游戲意愿,主動參與活動。幼兒有目的地選擇材料,通過幾種材料的簡單組合,積極完成自己選擇的游戲活動。
大班的興趣點:體驗涂鴉過程中自由無極限的創造與表現。大班幼兒不僅能根據自己的主題《熊貓樂園》進行材料的組合運用,而且會根據繪畫需要及時更換材料。女孩用小汽車印畫了很多“枝條”,然后換積木印畫了“樹干”,最后高興地說:“熊貓愛吃的竹子畫好了。”接著,她們開心地畫起了熊貓,然后用手掌印畫“小樹”,用三角形積木印畫“小草”(見圖1)。顯然,大班幼兒在涂鴉游戲中的興趣點在于體驗涂鴉過程中自由無極限的表現和創造。
二、基于“發現事實”解讀不同年齡幼兒的互動行為
涂鴉游戲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幾個幼兒為完成某一任務相互交流、協商、幫助的現象。可見,同伴間的互動是讀懂幼兒游戲的另一個重要途徑。
1 軼事記錄:聚焦同伴交往
記錄幼兒的游戲,能讓幼兒的游戲得以呈現,發現他們在游戲中的交往方式和互動行為,包括幼兒的動作、形態、對話等。
[小班鏡頭]小班游戲中,教師為幼兒準備好顏料和材料,剛開始的時候,幼兒不會使用材料。教師拿起一罐顏料準備打開,一一看著教師的動作也拿起顏料使勁地擰開。接著一一學著老師的樣子用筆蘸顏料。老師走開后,一一想換筆,他看見大班的哥哥岑岑會把筆放在水桶里洗洗,她也開始洗筆,然后再用筆蘸其他顏料。(見圖2、圖3)
[中班鏡頭]中班的兩位女孩在開始涂鴉前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討論“畫什么花”。討論結束后,一人用手指點畫,一人用手掌印畫。兩人涂鴉了很久,畫面有點滿了,一人說:“我們把它變成花瓶里的花吧。”于是手掌印變成了“花”,點點變成了裝飾花紋(見圖4)。涂鴉了一幅作品之后,她們覺得意猶未盡,一人說:“我是小畫家,我要畫菊花。”另一人說:“我也是小畫家,我來畫花瓶。”接著完成了第二幅作品(見圖5)。
[大班鏡頭]欣欣提出畫熊貓和熊貓樂園。一開始,欣欣和好友彤彤用汽車和積木印畫,合作完成了竹林(見圖6)。欣欣開始畫熊貓時,彤彤仔細地看著,嘴里還說:“我都不會畫熊貓,我先看看你怎么畫。”看著看著,彤彤說:“熊貓應該胖乎乎的,你的熊貓太瘦了。”欣欣馬上在熊貓的身體輪廓上多加了幾筆,并畫粗了四肢。彤彤看了一會兒自己也開始畫熊貓,欣欣畫好之后,就幫助彤彤一起畫(見圖7)。隨后,欣欣指著墻面右邊說:“我在這里畫太陽和云朵,你在那邊畫彩虹吧。”于是兩人分工合作涂鴉了太陽、云朵、彩虹、竹林、小草等,一幅美麗的“熊貓樂園”映入眼簾(見圖8)。
2 解讀要點:對比分析不同年齡幼兒的交往需要
小中大班幼兒的年齡差異及發展特征體現了他們在涂鴉游戲中同伴交往的差異性。
小班:選擇性地自發模仿。小班幼兒年齡小,活動中善于模仿。他們通過對周圍人的行為進行模仿從而豐富自己的經驗,他們有選擇地對老師或大年齡幼兒的語言、行為、游戲方式進行自發的觀察和模仿,從而在同伴學習中了解相關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涂鴉游戲的玩法。
中班:平行間的自主交流。中班幼兒游戲能力與水平比小班幼兒高,有了初步的協商與合作。如在游戲中會與同伴商量,或給予提醒,為共同完成作品而出謀劃策,如他們涂鴉的“手掌印變成了花,點點變成了裝飾花紋”。當他們有了共同的目標之后,有一定的持久性。但是活動中,兩人始終一人手指點畫,一人手掌壓畫,沒有參與同伴的創作中,只有平行間的自主交流。
大班:有商有量的團隊合作。在游戲中,欣欣是創作的發起者,她主動參與創作并引導同伴參與活動,能聽取同伴的意見,也能幫助同伴,同時也有和諧的分工與合作。本次創作中,主題非常鮮明,且非常穩定,那就是創作《熊貓樂園》,兩個人之間的合作始終圍繞主題進行,最終形成了團隊主題,體現了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大班幼兒的互動行為主要體現在有商有量的團隊合作。
三、基于“個體典型”解讀幼兒的個體差異
因為個體差異的存在,同年齡的幼兒在游戲時也具有各不相同的游戲表現,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游戲水平。
1 實踐思路:聚焦個別幼兒的典型行為
發現同年齡段中個別幼兒的特殊行為,通過觀察,客觀、真實地記錄某個孩子或某個群體的典型行為,以一次小班涂鴉游戲為例(見圖9)。
記錄中的小班幼兒,他始終有目的地進行有內容的涂鴉,能保持對同種材料的專注性,始終通過這類材料表達自己的真實體驗,能感受涂鴉活動帶來的樂趣,能按照自我構建的發展速度逐步提高。
2 解讀要點:對比群體與個體游戲行為表現
對比群體與個體游戲行為表現,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對個體特殊行為進行詳細解讀,發現個體的最近發展區。
由上表中可見,即使是同一年齡段的幼兒也會在游戲中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反映的游戲能力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
綜上所述,對幼兒的涂鴉游戲進行有效解讀,從觀察數據,到客觀事實,再到關注典型,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和最近發展區。當然在日常實踐中,我們需要不斷地積累觀察方法和技能,運用多種方法記錄和分析幼兒的行為表現,讓幼兒的游戲行為得以客觀呈現,從而分析游戲行為背后的發展,讀懂幼兒的游戲并給予引導和支持,從而推進游戲進程,促進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