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結構作為空間圍合界面與建筑空間營造設計的關系入手,結合實例研究空間結構界面與空間營造的發展過程。歸納總結了建筑內部空間設計過程中通過結構界面的限定、圍合,改變空間屬性的方法。
【關鍵詞】結構與建筑;建筑空間;空間限定;整合
建筑理論家諾伯格·舒爾茨說:“當在建筑地點放下第一塊基石的時候,就改變了點的意義,使之變成了建筑?!笨臻g的本質應是從邊界獲得,空間是被邊界設置并因為界面而有了意義。老子的“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被無數的建筑人用來表達最原始的空間的概念。而形成這種環境心理學所講述的空間體驗,是離不開它所依賴的物質載體的。對于建筑空間來說,圍合它的建筑結構是其物質載體。因此研究結構與空間的關系,對于指導結構構思,創造理想的建筑空間具有重要的意義。
1、結構與空間的關系
建筑結構與空間在建筑出現時便相互作用。早期磚石建筑時期,空間的限定和界面依賴于結構的石柱石梁。如古希臘時期的帕提農神廟,石梁柱的空間結構成為建筑空間的圍合界面,營造神廟的內部空間。古典建筑時期結構技術得以發展,但空間界面仍以結構的梁、柱、拱券、穹頂為主?,F代建筑時期空間的人文屬性、空間的組成關系、空間的趣味性和流動性成為設計的主要目標。而當代建筑時期出現了新的設計思維,結構整合于空間形態,空間的限定和界面充分利用結構構件,結構整合成為獲得新式空間體驗重要的途徑。建筑結構作為圍合界面與建筑空間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結構圍合限定建筑的內部空間。
2、結構界面與空間限定
結構界面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空間限定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承重結構中的線、面、體的構成。遵循建筑結構力學規律,構建豐富的空間輪廓、空間動勢與空間韻律是結構界面滲透到空間營造中的重要手段。
不同界面以不同的形式圍合空間,給人以不同的空間體驗。由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由水平面和垂直面按直角交接方式圍合而成的視覺空間,給人的感受不免趨于平淡,而傳統的框架、剪力墻等結構都是通過相互垂直的結構部件承擔荷載的,空間的營造顯得僵硬、呆板。在結構構思時,將建筑的某個界面加以改變,或者不同的界面加以變換并組合會產生奇妙的空間輪廓。如巴黎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會議廳采用折板結構作為空間頂界面,并結合聲學設計來處理,不僅有利于聲場的均勻分布而且折板的突起變化與彎矩圖相適應符合力學規律。
3、結構對空間的引導與組織
空間的有序性和韻律性是體現空間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結構構思過程中不可以忽略結構對空間的引導與組織。結構對空間的引導與組織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結構本身的界面是有序的有韻律的結構構件有序的組織形式造就室內的空間結構;按照—定的結構構思,主動地解體重構傳統結構體系,巧妙的組織和排布結構構件,讓結構構件成為引導和組織空間的主要元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空間效果。結構可以作為點,也可以作為面來引導和組織空間,空間的流線組織圍繞著結構。伊東豐雄作品其根本的設計方法在于結構的解體重構不僅使得建筑表皮獲得了創新,而且內部空間也極具趣味性。如仙臺媒體中心的柱構件和樓板構件重新組織,盡量以不規則的配置方式,形成不均質的內部空間。網格支撐柱內布置樓電梯和管線,建筑空間的引導和組織由結構構件完成。
4、結構參與的空間滲透
由于結構技術的提高,在現代建筑的藝術創作中,建筑師更有條件去考慮人們的視覺和空間感受。為使建筑與室外環境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因地制宜的開放某些空間界面,成為現代建筑視覺空間創造中常常采用的手法。如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設計者采用了獨立支撐的懸掛式屋蓋結構,形成了側界面全部開放,頂界面為倒棱錐體的過渡空間。其功能可以避雨遮陽供人們休息,同時也使得庭院的頂部有封閉與開敞之別,充分體現了豐富的空間層次。
作為結構參與空間滲透的例子中,除了流動空間之外,“懸浮空間”是一種特殊的開放空間。室內空間采用懸吊結構時,下面無柱,四軸無墻,使人產生懸浮的感覺。例如,魯道夫在喜利賓館的設計中,樓面用鋼纜掛著,浮在地上,形成特殊的視覺空間感受。
結語:
結構界面與建筑空間營造的關系密切,合理正確的利用建筑結構對于建筑空間的營造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了解不同結構形式的特點,通過對建筑結構形式的構思來進行建筑空間的整合設計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