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城市化不斷加速發展下,人們對出行需求越來越高,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不便。路障的功能、材質、高度嚴重影響著環境及不同人群的出行。本文以昆明為例,基于昆明地域特征,從路障的功能、材質、顏色、實用性等多方面著手,旨在設計符合當地地方文化、環境的生活性路障。
【關鍵詞】路障;環境;文化;設計
當前,隨著城市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車輛進入人們的生活,過快的車速和大量的車數對人們的人身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路障作為保障交通秩序的主要設施,在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場所較為廣泛,它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城市化水平,城市的民俗文化,彰顯城市特色。但鑒于路障設計之初并未從人的使用角度出發,目前路障的材質、高度等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出行,降低了人們的通行率。
在《昆明公共中心生活型路障的問題研究》論文中,筆者曾對昆明市區個步行街進行調研,發現生活性路障普遍存在以下問題:路障設置大多只考慮了單人通行,未對這些隨身物品進行考慮,因此行人通過的時候出現了諸多不便;路障的功能錯位或缺失,如某些路障錯當成為孩童娛樂設施,易帶來安全隱患,或是被當成垃圾擺放平臺和臨時休息的座椅,壓縮了通行空間,造成人流擁堵,更是縮短了路障的使用壽命;少許花壇式路障尖銳部分易造成安全和財產隱患;路障設計未考慮到弱勢群體,如盲人、殘疾人等。
在此基礎上,我們嘗試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設計一款既能滿足不同社會人群使用需求又能彰顯當地地方文化的生活性路障。
1、生活性路障外觀設計
1.1材質的整體性
路障作為一個城市的基本構件,雖是城市環境體系中一個微不足道的細胞,但它設計的合理性仍是人們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路障的形式,色彩若不能合理運用,會在城市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那就會使得城市環境呈現出一種不完整性。
因此,在路障的外觀設計中,我們應該要考慮路障的形體、色彩、材質是否適應于環境。
路障的造型、色彩等體現的是路障的藝術性,藝術設計的思想和價值在任何設計中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漫長又艱難的構成過程中尤為重要,國內當前的路障設計較以前有所提高,但在外觀設計方面仍有許多地方待提高。首先構件的形態應取自自然界,并將它適用于城市構件中,那自然使得路障更具有親和力,與環境能更好的融合,具有整體性。
其次,不同的場所需設置不同形式的路障,如在步行街人流量大,可設置整體大小適宜的表面光滑的路障;在廣場可設置與之相近或相關主題的路障(如圖1);在公園運用花壇或是樹樁設置路障(如圖2)等。但需考慮的是應多采用光滑無棱角的材質,避免意外蹭傷,如在公園多使用花壇或樹樁設置路障,為避免意外蹭傷,可擴大路障間距。例如昆明作為旅游城市,人流日匯集量大,路障的間距應該較傳統間距擴大,避免過于擁擠;昆明多晴少雨,且紫外線過強,可在靠邊的路障兩旁栽種較大樹木遮陰。
1.2風貌的文化
一個產品的設計與當地文化是有著密切聯系的。文化特色無論是在哪個專業領域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們的早期人類就是通過構筑物、繪畫、雕刻等基本原始方式,滿足生活需要,傳達他們對自然的敬仰、對生命的珍重和對宗教的崇拜,而這些造物無疑也推動著他們對傳統的延續和對新事物的創造。蓋迪斯強調既要重視物質環境,又要重視文化傳統與社會問題,文化傳統反映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路障在視覺上作為城市環境中微小的一種構件,也應該作為一種文化來進行定位與設計,我們可以結合地域文化藝術特點,將其運用到路障的造型,表面肌理的雕刻,色彩等,使路障也具有一種文化性。這既是對文化的一種延續,也是對當地文化的一種彰顯,讓不了解當地文化的人有一個了解,讓當地人對自己的文化有個更深入的了解。在路障的風貌設計中,我們可將其運用到設計作品中去,如將當地的民間傳說中人物、事件、文字刻在材質表面;氣候也會影響各個地區的植物生長,我們便可以將當地特色的植物融于路障的設計;當然,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我們把民族代表性的象征融于設計中;同時,我們還可以針對每個場所使用人群的不同,根據不同人的喜好進行選擇相關元素融于設計。
昆明位于云貴高原中部,是云南省的省會,享“春城”之美譽,氣候宜人,是我國重要的旅游城市。此外,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采花山”等久負盛名。在路障的外觀設計中,可將這些節日以圖畫形式刻畫上去,并且可將服飾色系運用到路障中;其次,也應該注重一些不享譽的民俗的傳播,這樣才能保證文化的延續。
2、生活性路障功能設計
每一個產品的產生都是根據我們的需求而設計生產的,生活性路障產品的產生也一樣,是為了保障我們出行與生活的安全所設計的產品。生活性路障作為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構件,時常與人發生作用,是以使用者為核心的。不管是從材料、高度、外觀、色彩哪個方面出發,都應該考慮到人群的使用性,尤其需要關注老年人、盲人、孕婦、小孩等弱勢群體,有效提高路障的舒適度。
那在我們所設計的路障中,會考慮到一下幾點:
首先對于弱勢群體而言,路障的行走空間極為狹小,有些大型路障還設有直角轉彎,為提高他們的安全小和方便性,我們會單獨為這些弱勢群體設置一個專用通行路障道,并設置盲道,與其他人分離開來。但由于小孩子生性活潑,為避免與老年人、盲人或孕婦發生沖撞,會將他們從中剔除掉。為防止兒童發生類似于攀爬等事件,誤將路障當成娛樂設施,可在路障旁設置警示牌(禁止攀爬等);其次,對于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如步行街區)將會適當調整路障間距,擴寬到增加一個人通行能力的距離。
再者就路障外觀而言,一些路障存在樹立不穩,出現金屬尖銳角等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那么在外觀設計中,應采取用圓滑面處理的方式來消除這些安全隱患,當然路障大多是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才出現這些安全隱患的問題,例如一些自行車為走捷徑,強行通過,自行車與路障表面的碰撞導致路障面受到損壞。因此,除了對路障外觀有個改善外,還在管理制度層面加強監督管理。
最后,前期通過觀察發現一些路障的高度正好適合手垂下的高度,因此許多路人將喝完的水瓶,食品的垃圾袋隨手置于其上,對城市環境造成了污染。城市生態環境建立與發展需要各物件完整協調,城市設計應尊重自然,服從于整體,容納在環境之中。在路障設計中,也應該減少設計對人類資源的浪費,減少廢料和垃圾,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是我們設計應遵循的原則,也是永續發展要求。因此我們可以將路障結合垃圾桶共同設計,設計一個環保型的路障。(如圖3)該路障既可以作為垃圾桶,又可以作為路障,減少了廢料和垃圾,避免了進一步的環境污染。
結語:
本文以生活性路障為研究對象,研究路障的材質、色彩等外觀及尺度對人們出行的影響,結合人們的出行需求與當地文化特征及環境特征設計出適應不同場所的路障,通過投放于南屏街試驗可知,路障材質、形體、色彩、高度、間距等選擇對人們的出行及城市的形象有較大的影響,通過路障外觀等細節的設計可以反映出城市的魅力、文化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