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受到最高度的關注。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是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重要手段,也是審計部門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的系列決策部署開展監督的有力體現。
【關鍵詞】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法人治理;審計評價;審計風險
經濟責任審計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烙印,是我國審計事業不斷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屬于委托性的審計,是一種就地進行的、事后性的全面審計。進入新世紀,隨著黨中央和全國人民對國有資本監管期望的提高,經濟責任審計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的時間較短,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改進。
1、實施經濟責任審計是中國走向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
首先,經濟責任審計適應了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法人治理要求。一般認為,現代企業制度可以歸納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四個基本特征。就國有企業而言,就是既要明確國有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給予經營者適當的權利和利益激勵,又要保護國有資本的安全,順利實現保值增值。
其次,經濟責任審計是干部監督、管理、考核的重要方式。干部工作的核心任務是選準用好干部,而選準用好的前提是把好考核關。組織部門的傳統管理方式很難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進行全面、清晰、量化地考核與評價。引入經濟責任審計,可以協助干部評價和考核工作從定性走向量化,從模糊走向清晰,由局部走向全面。改革開放近40年,市場已經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大趨勢下,從經濟責任的角度對國有企業領導人進行監督、管理、考核,是既合適又公允的選擇。
2、實施經濟責任審計的難點在于審計評價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企業的經濟活動日益錯綜復雜,違法亂紀手段的隱蔽性也在不斷增強,審計查證的內容也在不斷增加,經濟責任審計中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界定、評價的復雜程度不斷加大。
經濟責任審計的目的就是對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進行監督、鑒證和評價。審計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合理運用經濟責任審計成果的前提是審計評價必須客觀公正。而當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評價標準僵化、保守,從而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的質量,削弱了審計的作用,加大了審計風險。
首先,經濟責任審計涵蓋的內容比較特殊,評價的內容也有其特殊性。遵守國家財經法規情況評價,是一項總括性評價,可以與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評價結合進行。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的評價,可以結合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資產負債等重要經濟指標的真實性和變化情況進行分析評價。財務收支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評價,屬于傳統的審計評價,可以依靠財務收支審計的內容完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評價,這是衡量國有企業領導干部政績的一個重要量化指標,以幫助規范為主.提出管理意見和建議。領導干部重大經濟決策的規范性和效益性的評價,這是經濟責任審計獨特的內容,評價的內容對企業和領導者個人都關系重大,必須慎重而客觀。對個人廉政情況的評價,如果在審計范圍內發現領導干部有違反廉政規定問題,可以在審計報告、移送處理書中反映;對未發現問題的,一般不做評價。
其次,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評價應隨其任職期間的國家宏觀政策調整而調整。經濟責任審計對審計人員的要求較高,主要體現在審計人員能否客觀、公允地評價被審計的領導干部。審計人員必須對宏觀經濟的調整有比較敏銳的把握,以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為導向,及時調整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經濟決策、履職行為的評價標準。以鋼鐵企業為例,十五期間國內各大鋼企以擴大產能為核心任務,到十二五期間,尤其近三年,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堅決要求調結構、去產能、去庫存,因此評價企業領導人也不能再停留于過去的標準。換句話說,應當把企業領導人的決策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宏觀經濟背景中去評價,而不是以事后審計時的標準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理解處于當時歷史時期該領導人各項經濟決策的出發點,才能給國有企業領導人一個公允、客觀的評價,才是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干部管理部門負責任的審計評價。
再次,評價時可考慮適當引入“干部容錯機制”。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創新中的失誤。經濟責任審計評價也應當探索干部容錯機制,避免僵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時期,國有企業領導人不畏艱辛、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毅力十分寶貴。鼓勵和保護改革創新者進行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將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當然,審計評價應當秉持“干事創業、敢于擔當”“準確把握、寬容失誤”和“客觀公正、紀律嚴明”的原則,既保護企業家精神,又不放過違法違紀的漏網之魚。
3、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存在一定風險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是任期內國有企業領導人的各種經濟決策的綜合評價。企業一把手任期內的工作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幾乎涵蓋了任期內本企業的方方面面,內容廣泛,時間跨度較長,對企業的影響也深遠。必須承認,審計人員從外部介入,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的審計證據有限,得出的審計結論實際上是階段性、局部性的。也就是說,有限的證據必定令審計結論和評價存在一定的風險。審計人員必須持依據事實、依據法律法規規定進行評價,不得超越審計權限、超出審計范圍、脫離審計事實進行評價,注意評價可能引起行政爭議,防范評價風險。總之,審計評價一定要慎之又慎。
結語:
國有企業領導人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監督制度,隨著國家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其重要性日益突顯。正確評判企業負責人任期經濟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懲治和預防腐敗,合理地進行干部監督任用,推動國有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企業加強經營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機制,保障國有資本保僮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