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室友在微信群里說自己相親遇到了奇葩,還沒等她開始吐槽我們就紛紛震驚地問她:“你竟然去相親啦?”她也很苦惱地回答說是家里七大姑八大姨讓去的,接下來就和我們大倒苦水:“為什么總有人對我們的生活指手畫腳?”
這個問題應該是令大多數人都困擾的。
那些自詡“為你好”的人,總是期望在我們的生活中做一個路標式的人物。然而路只能自己去走,并不是別人以“過來人”的身份同你講幾句建議就能代替的。
尤其是,這種建議與你的初心背道而馳。
有時,我們是要參考別人的意見,卻不能把它當作行為的依據與準則。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反而會令自己迷失,變得容易依賴旁人,也變得脆弱而平庸。
曾經的我十分敏感,特別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哪怕別人只是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我都要思考半天——那是什么意思呢?
那時候,我體質不是很好,每當秋冬換季就會感冒,爺爺奶奶總是給我裹上厚厚的衣服。我覺得自己和別人穿得不一樣,就很難過,生怕別人嘲笑我穿得太多。
我也不敢在課上回答老師的問題,怕說錯了會被班上的同學笑話,總是低著頭在心里默想我的答案,怯懦的樣子像只鴕鳥。
甚至有時候走在大街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我都不敢站在那里把灰拂掉,只能快步離開,眼神都不敢往旁邊掃一下,總覺得路上的行人都在盯著我,笑我出糗。
后來我寫小說,發表在網上連載,我開始關注每一條讀者的留言。看到夸我、鼓勵我的,會讓我高興半天,看到建議性的就會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但是看到挑刺的留言,我就會變得沮喪起來。哪怕一百條正面的里面夾雜了一條負面的,都會讓我一天的好心情消失殆盡。
那樣的生活真累啊,過得小心翼翼不說,還要捂著千瘡百孔的玻璃心假裝沒事。
還好我變了,成長就是會讓人越來越勇敢,或者說——臉皮越來越厚。
我慢慢懂得,別人的意見只能參考,于你有益的就吸收,不好的就自動過濾掉。這時候你就會發現,生活變得輕松多了。
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家里人都建議我學習理科,說以后好找工作。可我喜歡文字,討厭數學,于是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堅持學文科。
之后高考填報志愿也是一樣,七大姑八大姨都來和我說學習文學沒有前途,要學會計。我很煩躁,出于禮貌十分克制地問了她們一句:“如果我學了會計還是找不到工作,你們會養我嗎?”于是她們息了聲,再也沒說什么。
后來我談戀愛他們也要干涉,這次是不好意思在我面前說了,改成七嘴八舌地在我爸媽面前說我和男朋友不般配,還說要讓爸爸把我們攪散,由她們來給我介紹“更好的”。爸爸覺得好笑,也知道我的脾氣,才不會聽他們的話。于是我又走在了自己規劃的路上。
劇作家薩特說過:他人即地獄。
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對你的判斷,那么這就是你的地獄。
我很慶幸成為小布的責編,因為我很佩服她筆下的兩個角色,一個是《初戀多關照》里的男主角邱天,一個是《每一秒初吻》里的女主角古今。前者熱愛足球,在面對民眾對中國足球的偏見時仍會堅持自我;后者勇往直前,在污濁的社會黑暗面前維護正義,在溫吞的男主角范思哲面前追求愛情。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己爭取來的自由。
別人的看法其實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自己過得開心才最重要。
怕冷就多穿幾件,知道問題的答案就大膽一點,摔一跤就爬起來昂首挺胸繼續向前走,看到負面的評價就一笑置之。
僅此而已,很簡單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