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一,它吃了一個蘋果。可是,肚子還是好餓。星期二,它吃了兩個梨。可是,肚子還是好餓。星期三……”這是我們繪本閱讀主題展示活動,講故事的是小班入園才兩個月的天天,他邊講邊用胖嘟嘟的食指在書中每個洞洞里穿梭演示《好餓的毛毛蟲》故事給一旁的媽媽看,孩子講得投入,媽媽聽得專注,還不時發出“咯咯咯”的笑聲。這就是繪本的魔力所在,它作為孩子閱讀與成長的基點,能帶給孩子愛與美的滋養與浸潤,從那里他們可以認識自我、眺望未來,也可以憑借繪本之力探尋更廣闊的天地。
從徘徊到頓悟
記得2013年4月13日,我踏入河北省直機關第四幼兒園接管全園教育教學工作,迎接我的是一張張真誠的笑臉。此情此景,我本應歡欣鼓舞,可心中卻有一副重擔無法釋然。“四幼作為課改試點,三個月后要與其他九所省直姊妹園分享經驗……”這是我上任第一天上級布置的任務,也是我當時面臨的最大難題。
“課改試點,甩掉教材”,孩子學什么?老師教什么?我無所適從。正當我焦慮無助之時,是童書天才作家——安東尼·布朗給了我啟示,他的繪本《我喜歡書》里有好笑的事情、有恐怖的故事、有美麗的童話……這么豐富的內容和題材,我們何不在繪本與課程之間尋求契合點,讓孩子們通過繪本感受繪本里的故事與生活體驗巧妙吻合。當課改遇上繪本,孩子們的童年被點亮了!先讓孩子讀起來
“我們也要建個繪本館!”這是孩子們參訪某繪本館后集體進發出的美好愿望。如何打造一個安靜、溫馨、能激發孩子閱讀興趣的班級繪本館,在取得了該繪本館館長的支持后,孩子們帶著自己設計的參訪調查表上路了。在館內孩子們熱烈地討論、熱切地詢問、專注地傾聽,經過繪本館內兩個多小時的參訪,調查表上被寫滿了各式各樣的圖畫和符號,孩子們收獲滿滿。
基于參訪經驗,孩子們開始了班內“微型繪本館”的建構,他們商討制訂圖書的擺放規則,將幼兒園新購置和從家中帶來與同伴分享的繪本——分類、編碼、上架,并以圖示符號的形式制訂了“請不要大聲說話”“愛護圖書”等閱讀規則。就這樣持續一周的忙碌后,“微型繪本館”被孩子們“搬”到了班級。他們懷抱著繪本,或倚靠柔軟的靠墊、或端坐于書架前,享受著繪本閱讀帶給他們美好的閱讀時光。
孩子們對閱讀有著天生的渴望,最重要的是“有書的環境”,就像安東尼布朗的《我喜歡書》中向孩子們展示的豐富、神奇、有趣的書的世界。我們應該讓這樣的環境在幼兒園或家中的任何一處角落,撩動孩子們對閱讀的熱情與渴望。
我們的“驢子圖書館”
“讓環境替課程說話、與孩子對話”,這是我遇到的第二個難題。正當我為園所環境愁眉不展時,又是繪本給了我答案。在當時風靡世界的繪本《驢子圖書館》擺到了我面前,為我指明了方向。《驢子圖書館》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以行動傳遞閱讀力量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索里亞諾的愛書人,他住在哥倫比亞的叢林深處。在每周末的早晨,他都會牽著兩頭驢子,爬過一座座山,渡過一條條小溪,帶著珍貴的書籍到偏遠山區,將書借給那里翹首盼望的孩子們。他激勵人心的偉大事跡,溫暖了每一個熱愛閱讀、渴求知識的人。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創建流動圖書館,雖不能為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送書,但是可以讓他們每天都來借閱,讓繪本資源流動起來。不僅如此,這樣還能調動起家庭中的親子共讀,簡直一舉兩得。
于是,在畢雁園長的支持下,我們將各層樓廊打造成了“流動圖書館”,樓廊里每一面墻壁都固定上橫條透明亞克力板,容納一排排的繪本。孩子們協商制訂了“繪本流動規則”,包括繪本的借閱及歸還時間、借閱數量等。為了保證繪本不在路上丟失或破損,孩子們還在最后加上了一條溫馨提示:借閱繪本時請備好手提袋。每天下午離園前孩子們都會爭先恐后跑到“流動圖書館”前,使用自己設計制作的個人代書板借閱圖書。
就像中國重慶大學“驢行送書”行動、非洲肯尼亞“驢車圖書館”一樣,我們的圖書館讓孩子們心愛的繪本完成了一段段文明而又美麗的奇妙旅程,也讓孩子們的在園閱讀延伸到了家庭閱讀,從而有效地推動了家庭中的親子共讀。
和爸爸一起讀書
“最美好的記憶就是和爸爸一起讀書”,繪本《和爸爸一起讀書》中講述了子女長大后對親子閱讀時光的回憶。圖畫書之父松居直也曾說:“父母親用自己的口將這些文字一句一句說給孩子們聽,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語言的種子,當一粒種子在孩子心中扎根時,親子之間就建立起無法切斷的親密關系。父母用聲音和話語擁抱孩子,讓他在溫暖生動的語言環境中成長。”由此可見,親子共讀更大的意義在于它是一種愛的情感傳遞以及在孩子心中種下閱讀的種子。然而,親子共讀,貴在堅持,就像梨湯,文火慢燉,自然芳香怡人,需要我們為多維度的家園共讀活動鋪路搭橋、添柴加薪。
“走出繪本”活動是我們每學期固有的“書香家庭”頒獎儀式,每每此時,家長和孩子們盛裝出席,紛紛“走出繪本”,裝扮成自己喜歡的繪本角色,有長相兇殘卻心存善意的《三個強盜》,有悄悄收起尖銳爪子的《我是霸王龍》,有孤獨傷感的《小王子》……獲獎家庭走上頒獎臺,分享他們對親子閱讀時光的體驗和感悟。另外,我們開展的“曬書單”“我是讀書小博士”等系列活動,都極大地鼓舞了家長對親子共讀的熱情。
帶孩子們尋找“中國記憶”
在大班主題“我是中國人”進行到“我國傳統文化和節日”這一環節時,中國原創繪本《過年啦》《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中國記憶》《繪本中國》為孩子們走進中國文化打開了一道道門。這些繪本無論是圖畫還是文字都浸染著濃郁的傳統氣息,孩子們一邊聽老師講述古老的傳說,一邊欣賞帶有濃濃鄉土味的圖畫。
童趣在畫面中閃動,溫暖在故事中流動。教師不斷地在孩子們的興趣點上進行挖掘,將游戲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京劇貓》讓孩子們開始了京劇臉譜的創作,《灶王爺》引發了孩子們對版畫探索的欲望,而《泥將軍》又讓孩子們對泥塑產生了興趣……孩子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情被一本本原創繪本點燃,剪紙、皮影戲、拓印年畫、水墨畫等傳統藝術孩子們也一一進行了嘗試與探索。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節日由來,還了解了各個節日里的民風民俗。元宵節猜燈謎、做元宵,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重陽節賞菊花、敬老人,一個個繪本里的場景被孩子們變為了現實。在剛剛過去的“春龍節”,孩子們又踏上了舞龍的探索之旅,他們用紙箱制作龍頭,配上卷曲顫動的龍須;用廢舊的紅色條幅制作龍身,貼上線條稚拙的龍鱗;用泄氣的皮球制作龍珠,纏繞五色彩帶…-最后孩子們伴隨《金蛇狂舞》的音樂將紅色長龍高高舞起,時而升騰、時而盤旋,舞臺下是一張張興奮的笑臉。
這是一種傳統儀式的體驗,在多元化的體驗中,孩子們樂在其中、悟在其中,潛移默化地感受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使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熱愛,增進了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
“故事餐廳”開業了
繪本故事在我們的區域游戲中亦有用武之地,孩子們的“故事餐廳”馬上就要開業了,快來看看他們的精美設計吧!甜蜜蜜的《巧克力爺爺和糖奶奶》、綠身子高高弓起背的《好餓的毛毛蟲》、還有《小金魚逃走了》里那總是試圖逃跑的小金魚……都被端上餐桌成了“美食”。誰又能想得到,這些竟然是孩子們把蘿卜、黃瓜切成圓片,用蛋糕、餅干等食材拼擺而成的呢?每一道菜品都是一個妙趣橫生的繪本故事,每一道菜品的設計都獨具匠心,就連餐廳的“服務員”頭上佩戴的頭飾也是孩子們親手繪制的繪本里的形象。
餐廳即將迎來開業儀式,孩子們給餐廳取名為“故事餐廳”,這場有關繪本故事的“饕餮盛宴”,讓我們一起與孩子們分享吧!
讓我們引領孩子慢慢地體味繪本的妙,讓每一個繪本微主題融于創意之中,就如同艾瑞·卡爾筆下那藍色的馬、黃色的牛、綠色的獅子……這是對創意的禮贊、對自由的頌揚,讓孩子們的眼睛被自由和喜悅點亮,讓孩子們在繪本閱讀活動中留下美妙的體驗。
小繪本大劇場
當繪本與表演產生連接,我們又多了一個探索的方向。這里沒有富麗堂皇的演出大廳,沒有華麗的服裝道具,孩子們親力親為、分工合作,角色之間協調配合,《灰姑娘》《大象艾瑪》《和甘伯伯去游河》《彩虹色的花》等經典繪本都被孩子們搬上了表演舞臺,演繹得惟妙惟肖,這就是我們的繪本劇場——繪本立體化閱讀的延伸。孩子們通過“選—改—作—融—演”五步法完成繪本劇的創作。所要表演的繪本由孩子們投票產生:劇本改編是孩子們共同創作:服裝、道具的制作、舞臺的搭建是孩子們共同搜集材料分組完成;背景音樂由孩子們根據劇情需要加入;導演、演員、道具師、報幕員等角色由孩子們競聘產生。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表達、感受、合作、表現等方式展示著自己對繪本的理解。
繪本劇表演活動把孩子們推到了課程的主導位置,在創作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其中,每一個孩子都被關注,他們是課程的主角。孩子們走進繪本,成為繪本中的人物,演繹繪本中的故事,他們的童年因繪本更加多姿多彩。
腳步日漸堅定
小小的繪本呈現著孩子成長的大世界,從兒童生活到科學知識,從環境問題到生命教育。把繪本融入環境,如同一道道亮麗的風景,裝點幼兒園每一處角落;把繪本觸入課程、使課程煥發生機,彰顯出新的生命力;把繪本融入家庭,更是讓繪本與親情有了美好的“遇見”。
就像梅子涵對我國原創繪本的評價“我們的道路還很長,但我們開始了”。在幼教課改這條路上,我們已經開始,幸運的是有繪本一路同行。繪本為我們驅散了天空的陰霾,讓我們一路向陽;繪本帶給我們一次次驚喜,讓我們重拾童心。
繪本,引領我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