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蘇省課程游戲化課改項目開始后,連續1小時左右的戶外游戲成為幼兒幾乎每天都有的必修課。由于戶外活動幼兒常常會發生意外傷害,以及誘發各種疾病,做好這段時間的保育護理工作非常重要。筆者認為通過合理的場地布局、及時的水分補充、細致的常規護理、即時的意外傷害處理、有效的體弱兒護理、科學的運動量檢測等幾種保育護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傷害和疾病發生率,為幼兒的戶外游戲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健康領域中提出:“幼兒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和發展的最初階段和重要時期,維護和促進幼兒健康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在目前江蘇省大部分幼兒園中進行的課程游戲化項目研究中,確保幼兒每天在園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其中1小時為體育活動時間。實施彈性作息時間,減少集體活動,增加游戲活動,尤其是整塊游戲活動時間,已經成為所有幼教從業人員的共識。不可避免的,連續1小時左右的戶外游戲也成為幼兒幾乎每天都有的必修課。本文中所說的長時段戶外游戲是指在春秋季和冬季幼兒連續進行戶外游戲活動達到40分鐘以上,夏季達到30分鐘以上的整塊戶外游戲時間段。
談到戶外游戲,對幼兒園不甚了解的人通常會有一個誤區,認為幼兒的戶外游戲就是體育活動,其實幼兒園戶外游戲不單指體育運動游戲,還包含美勞、探究、表演、建構、玩沙玩水、種植等所有在戶外進行的各種游戲活動。需要說明的是午餐后的散步,由于運動量較小,通常時間在20~30分鐘,以觀察和談話活動為主,不在本文論述的范圍內。
雖然幼兒園一直重視幼兒保育護理工作,但長時段戶外游戲的實施時間不長,其中保育護理工作一直處于被基本忽略的狀態,幼兒玩得滿頭大汗卻不知道休息、教師對幼兒運動量是否達到或超過不清楚、場地設置及游戲方式是否合理不能進行深入研究、發生小擦傷后是否能得到及時處理、各類體弱兒的護理等問題,在戶外游戲開展中亟待解決。
一、合理的場地布局減少安全隱患
(一)現狀分析
幼兒園的戶外場地分為硬質地和軟質地。根據幼兒園硬件條件不同,硬質地主要有水泥地、磚地、水磨石地、柏油路面等幾種;軟質地主要有塑膠場地、人工草坪、天然草坪、懸浮地板、人造地毯等幾種。而日本幼兒園常用的沙土地在無錫、蘇州等城市的某些幼兒園也開始使用。隨著全國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的逐步實施,全國各地的幼兒園都開始嘗試戶外游戲種類的拓展研究,例如戶外大型建構區、沙水區、運動區、探究區、美勞區、表演區、種養殖區等,在上海、北京、無錫、江陰、南京、武漢等城市的幼兒園中隨處可見,尤其是安吉的戶外游戲活動更是全國、甚至世界聞名。
場地性質決定了可以開展的戶外游戲種類。基本上所有的幼兒園在設置、改造戶外場地時,都能考慮到場地性質。例如將運動區設置在軟質地、探究區基本設置在天然草坪、美勞區設置在硬質地(附近一定要有水源)等。但很多幼兒園忽視了玩具或工具設置的疏密度,什么樣的水源設置方式更適合幼兒活動、玩具收納地點對幼兒游戲的暗示作用、動靜區域互不干擾的合理劃分、休息區的合理設置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往往決定了幼兒戶外游戲的安全性、愉悅性、操作便利性能否得到保證。
(二)護理措施
1.場地設置。場地設置應根據游戲需要劃分,除了現狀分析中大部分幼兒園已經關注到的,還需注意建構區最好設置在塑膠或懸浮地板場地,平整的場地便于幼兒搭建,軟質地面保護建構玩具,就算掉在地上也不易被摔壞,幼兒在做建構游戲時也比較安全天然草坪中不能有裸露的石塊,有毒或有刺的植物謹慎種植。
2.玩具、工具收納及擺放。玩具、工具的擺放以就近、易取放為原則,置物柜的造型簡單,邊緣磨圓,各種工具或玩具分筐擺放,貼有標簽且一一對應,方便幼兒迅速收納。一些有危險的工具如木工鋸、小耙子、鏟子等,需要提前教會幼兒使用及收納。
3.沙水區設置。沙水池旁一定要設置工具擺放的柜子,造型簡單易取放為佳。幼兒水池龍頭及邊緣應設置不同高度,可以洗手、洗腳、用水桶接水等,方便各年齡段幼兒的各種需要使用。
4.動靜區域劃分。這里說的劃分只是相對意義的劃分,主要是根據幼兒游戲需要進行劃分,以防互相干擾。例如運動區旁可以設置建構區、沙水區,表演區、木工區應遠離運動區。
5.休息區設置。休息區的設置在長時段戶外游戲中必不可少,尤其是運動區。幼兒園可以根據場地情況進行設置,運動區盡量多地設置一些休息椅;建構區、表演區、探究區、沙水區等也應設置少量休息椅;也可以幾個區域合用一個休息區。休息椅可以是木椅、平衡木、天然草坪等。休息區應擺放大遮陽傘、幼兒小水壺、隔汗巾、擦汗巾、藥箱等物品,物品用餐車或多層架擺放,貼好標簽及使用注意事項。
二、及時的水分補充保障身體健康
(一)現狀分析
長時段戶外游戲中的幼兒喝水問題是被許多幼兒園忽視,或認為很難解決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長久以來,戶外游戲組織理念尚未發生轉變,保教工作總是教在前,沒有充分意識到應以幼兒需要為本,忽視幼兒的生理特點,想當然地組織活動,或發現很難達到衛生保健中的茶杯消毒及使用要求操作,便索性放置一邊,先把游戲開展起來再說,并美其名曰鍛煉幼兒吃苦能力和堅強意志。但幼兒正常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不僅會妨礙游戲正常有效開展,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幼兒身體健康,易引發幼兒口腔炎癥、便秘、頭暈、脫水、中暑等癥狀,尤其在夏季的危害更大。
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少部分幼兒園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利用各種途徑加以解決。如幼兒自帶水壺、準備便攜式的茶杯箱和保溫壺等。這些方法很好地解決了幼兒長時段戶外游戲中及時補充水分問題,但很多細節有待商榷。
(二)護理措施
比較合理且方便的措施是請家長為幼兒準備一個小水壺,最好是保溫的,如果班級今天安排了長時段戶外游戲,教師前一天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校訊通、手機APP、網站等方式進行通知,第二天家長將裝有溫水的小水壺讓幼兒帶入班級,擺放在固定位置,可以是幼兒衣帽柜、玩具柜頂層等,戶外游戲時幼兒將水壺帶出,隨時使用。這樣既解決了專人專杯及衛生消毒問題,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便于操作。
操作各環節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能提前至少一天發布通知,且家長已經養成習慣在某一網絡平臺及時關注信息的習慣。
2.幼兒將水壺帶入園前最好在水壺外殼上貼上標簽,標注好班級及幼兒姓名,以免遺失。帶入園后教師應及時檢查水壺內的水是否為溫水,以免燙傷或因過涼導致幼兒腸道不適。
3.擺放位置需固定。不論是班級還是戶外,都應有固定的擺放位置,以不影響幼兒活動為前提,班級內比較好解決,戶外常看到幼兒將水杯放在地上,極不衛生。建議使用餐車擺放,既方便移動,又能充分利用園內現有物品,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經嘗試,一輛雙層餐車能夠比較寬松地擺放40個幼兒水杯。餐車的位置建議擺放在休息區附近。
4.當天用完后請家長及時帶回清洗晾干,便于下次使用。
三、細致的常規護理降低患病概率
(一)現狀分析
本文提到的常規護理主要指對出汗、如廁、增減衣服、沙水區游戲等的護理工作。這些常規護理工作幼兒園進行的都比較好,制度完備、管理嚴格,形成了一些固定模式,并已被幼兒、教師及家長接受。如:使用隔汗巾、教師合理分工及時陪護幼兒如廁、適時提醒幼兒增減衣物、準備膠鞋、雨衣等供幼兒在沙水區游戲等。在觀摩某幼兒園戶外游戲時,因在小水泵區域未提供膠鞋,游戲結束后幼兒鞋子已經全部濕透,經詢問班級并沒有準備可以替換的鞋子,這樣幼兒極易生病。因此隨著游戲種類的豐富,某些細節上仍需調整。
(二)護理措施
除了上述幾乎所有幼兒園都能注意到的護理措施外,還應注意:
1.如果設置了玩水活動,務必提供膠鞋,可以請家長幫助收集自己幼兒已經嫌小穿不了的,這種方式通常是大班為中小班提供,幼兒園自購或幼兒自帶也可以。
2.游戲結束后提醒幼兒及時穿回外套,尤其是冬季,停止運動后被冷風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3.可以適當準備一些擦汗毛巾供出汗較多的幼兒使用。需準備兩個小框,一個放置干凈的擦汗巾,一個放置使用過的。隔汗巾的擺放也可以參照這個方式。
四、即時的意外傷害處理促進創傷痊愈
(一)現狀分析
幼兒園因為有專職保健教師,所以幼兒發生意外傷害時的常規處理就是把幼兒送至保健室,如果比較嚴重班級教師就會請保健教師帶上醫療器械及外用藥到現場進行處理,并根據幼兒損傷的嚴重程度,上報園領導決定是否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教師在園本培訓中都學習過各種意外傷害的處理辦法,基本能夠分清哪些是保健教師可以處理的,哪些是不能隨意搬動,需要到醫院治療的。在實際工作中,幼兒經常發生的意外傷害主要有血腫、外傷、鼻出血、異物入耳鼻,較少發生燙傷、骨折。如果是癥狀比較輕的外傷,如鼻出血、血腫,能夠當場及時處理可以減少幼兒的痛苦,促進創傷痊愈。但在戶外游戲中,尤其是規模比較大、場地分散的幼兒園,一旦幼兒在戶外發生意外傷害,教師在比較緊張且沒有任何醫療材料的情況下,往往會手足無措,耽誤了最佳處理時間,為后續的治療及事故處理帶來麻煩。
(二)護理措施
為了讓教師在幼兒發生較輕的外傷時能及時處理,可以根據場地大小,在休息區或不影響幼兒游戲的角落擺放一個藥箱,放置一些外用藥,如紗布、創可貼、棉簽、酒精棉球、雙氧水、碘酒、風油精等。為防止幼兒擺弄藥品發生危險,需要對藥箱進行嚴格管理,所有藥箱應當在保健室由保健教師進行專人管理,取用、回收、藥品使用均有記錄,并簽字確認。第一次使用前保健教師應利用保育學習會議,教會所有教師及保育老師藥品使用方法,最好進行實際操作練習。每次戶外游戲開始前由保育老師負責從保健教師處領取藥箱及藥箱鑰匙,鑰匙隨身保管,檢查藥箱內的藥品是否齊備,確認藥箱已鎖好,進行登記,將藥箱放在戶外休息區的固定位置。幼兒游戲過程中定時關注藥箱情況,遇到需要使用時能熟練使用。游戲結束后將藥箱及鑰匙歸還保健室,登記使用情況,簽字確認。保健教師需定期檢查藥品是否過期,有無缺少,及時進行更換或補充。
五、有效的體弱兒護理改善幼兒健康狀況
(一)現狀分析
衛生保健部門按照幼兒身體健康要求,將患有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蛋白質熱能缺乏性營養不良、肥胖病、反復呼吸道感染、哮喘、先天性心臟病、腎炎、糖尿病、癲癇、孤獨癥、視力聽力問題等疾病的幼兒定義為體弱兒范疇,要求班級教師及保健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及時監測這部分幼兒的健康狀況,針對幼兒個體情況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定期檢查并向家長反饋。對體弱兒的護理,除了生活活動時進行個別關注外,最重要的就是在戶外游戲中予以關注及恰當護理,以幫助幼兒增強體質,恢復健康。
由于這些幼兒數量不多,一般每個班級平均不超過5人,并以肥胖兒為主,因此目前大多數幼兒園在戶外游戲中尚未關注到這一問題,僅認為肥胖兒應該多運動,以達到減肥的目的,而其他類型的體弱兒因數量極少,基本被忽略。
(二)護理措施
按照體弱兒分類,不同情況應給予不同的護理措施,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肥胖兒。肥胖兒大多數不愛運動,除了身體原因外,也怕同伴嘲笑。教師需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戶外游戲,及時提醒休息,以鼓勵和加油為主。
2.營養不良兒。隨著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這類體弱兒也已經很少。很多營養不良兒是因為遺傳或運動量過少導致食欲不振、挑食造成。如是遺傳原因則不必過多關注,與普通幼兒一樣護理即可;如因食欲不振、挑食等原因造成的,教師就應當鼓勵幼兒積極參加戶外游戲,增加運動量,使幼兒有饑餓感,改善食欲。
3.反復呼吸道感染。幼兒一個月內兩次患上呼吸道感染即需要管理。但這類幼兒因身體原因通常精神不佳,全身乏力,教師不能強迫幼兒參加游戲,量力而為,并提醒幼兒及時補充水分,盡量在陽光充足的區域活動。
4.營養性缺鐵性貧血。這類幼兒應鼓勵他們參加戶外游戲,但需注意勞逸結合、動靜配合,避免疲勞。
5.先天性心臟病。教師應向家長詢問幼兒目前狀況及適合的游戲項目,了解急救方法,嚴格按照家長的要求讓幼兒參與活動,不能進行劇烈運動,及時提醒休息。
6.慢性腎炎。患病幼兒不能勞累,可以選擇較安靜的活動,如建構、表演、探究等,教師應密切關注,及時提醒休息及補充水分。
7.癲癇。這類幼兒因隨時有發作可能,應特別關注,避免過度疲勞興奮,避免受到歧視。六、科學的運動量監測幫助教師有效指導
(一)現狀分析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健康領域的特別注意事項中,對幼兒安全防護與安全指導以及幼兒的運動衛生兩方面也提出一些建議。如幼兒運動過程中,成人應根據幼兒面色、汗量、心率、呼吸狀態、動作質量、精神狀態等方面的狀況隨時進行運動量的調整。目前大多數教師最常用的對幼兒運動量監測的方法主要通過目測臉色、用手摸后背感覺出汗量了解幼兒運動量,而這種監測與教師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監測隨意性強,結果差異較大,且容易遺漏幼兒。經過簡單培訓的教師知道通過測量心率了解幼兒運動量,但在實際活動中因為操作過于麻煩,或對心率測量不夠熟練而很少使用。
(二)護理措施
在實際工作中,教師通過直接觀察幼兒了解運動量是最簡單且行之有效的辦法。教師可以從面色、出汗量、呼吸、動作、注意力和反應力、精神狀態幾方面進行觀察,監測幼兒運動量。
1.面色。面色稍紅一般為適度疲勞,相當紅為中度疲勞,十分紅或蒼白則非常疲勞。
2.出汗量。出汗不多一般為適度疲勞,出汗較多為中度疲勞,大量出汗則非常疲勞。
3.呼吸。呼吸頻率中速、較快一般為適度疲勞,呼吸頻率顯著加快加深為中度疲勞,呼吸急促、節奏紊亂則非常疲勞。
4.動作。動作協調、準確、步態輕穩一般為適度疲勞,協調性、準確性和速度均降低為中度疲勞,動作失調、步態不穩則非常疲勞。
5.注意力和反應力。注意力集中、反應正常一般為適度疲勞,能集中注意力但不夠穩定、反應力減弱為中度疲勞,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則非常疲勞。
6.精神狀態。情緒愉快為適度疲勞,略有倦意為中度疲勞,精神疲乏則非常疲勞。
通常教師觀察幼兒屬于中度疲勞時,就應當提醒幼兒到休息區休息、補充水分,待臉色好轉、心率恢復后繼續進行游戲。
長時段戶外游戲的幼兒保育護理工作是確保游戲正常開展的基本保障,各環節需細致考慮,物品專人管理,貼有標簽及使用規定,定人、定期進行檢查,長效管理,使之成為一種習慣,為幼兒的戶外游戲開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