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底,美國男演員艾倫-錫克(老牌美劇《成長的煩惱》中父親一角的扮演者)去世的消息在我國的各種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引發了一代人對這部“啟蒙美劇”的家庭情景喜劇的集體懷舊。該劇用幽默風趣的橋段講述了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教育理念和父母作為家庭主要教育者的日常教育方式,向我們展現了彼時美國社會的孩童教育理念之縮影。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年看著這部美劇長大的我們,如今大多已經為人父母,筆者也希望通過本文帶大家了解一些在這個社會進步、信息全球化越來越快的時代,不同地域的兒童教育環境和理念出現了哪些變奏和更替。
如果說家長關心教育話題是天性使然,那么幼教從業者對教育內容孜孜不倦的充電需求,則可以用“職業病”這一玩笑話來形容,大到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普及、教育課程的研發與實踐,小到教室環境的創意和設計、教玩具的選擇和使用等等,其他國家有哪些可以學習與借鑒的地方,都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
我們就從全世界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的美國幼教說起,從幼兒園這個機構切入來看一看中美兩國幼教行業的異同,像幼兒熱衷的游戲一樣,來一場“趣味找不同”。
年齡分層機構類型
首先,美國幼教機構的類型很多,表述方式和中國也有所不同。在美國,人們把5~6歲的幼兒所在的機構稱為幼兒園(Kindergarten),而把3~5歲的幼兒所在的稱為學前學校(Preschool)。此外,還有招收2~6歲幼兒的日托中心(Daycare Center)和招收3~8歲幼兒的幼兒學校(Children's School),分類比較詳細。
美國既有公立的免費幼兒園也有私立的收費幼兒園。5~6歲的幼兒可以選擇當地公立小學中的幼兒園接受免費教育,也可以選擇收費較高的私立學校開設的幼兒園或者私立的幼兒學校。3~5歲的幼兒則只能進入私立的幼教機構。美國托幼機構的收費普遍較高,例如在美國東部地區,一個較好的幼教機構的入園費用大約是每月1400美元。因此,美國5~6歲幼兒的入園率較高,而3-5歲幼兒的入園率則比較低。
據了解,美國的幼兒園由各州政府的社會服務部(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s)管轄,而且每個州的情形會有些不同。一般來說,美國的幼兒園必須有各州發的執照,執照的標準由州社會服務部門制定,有完整詳細的法律法規制約,具體由執照辦公室監督實施,其中對從業人員、建筑、設施、食品、師生比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以保證所提供的服務、活動、軟件和硬件都能達到標準,幼兒的利益能得到保護。若幼兒園提供午餐和零食的話,還必須遵守州健康衛生部門的標準和法規,相關部門會經常實地突擊抽查。
而在我國,3~6歲幼兒所在的機構被稱為幼兒園(Kindergarten,有公辦和民辦全日制、寄宿制、半日制幼兒園及小學附設的學前班、幼兒班),2~3歲幼兒所在的機構被稱為托兒所(Nursery),幼兒3歲以前家長可以自主選擇把幼兒留在家中教育或送托班。截至2016年底,我國幼兒園在校生人數約超過4000萬人,其中民辦在校生2302萬人左右。雖然民辦機構比例不低,但整體未成規模化、品牌化。從檔次上,國家正積極普及普惠幼兒園,中低端幼兒園將面臨較大壓力;另一方面高端幼教發展暫時處于早中期,供不應求。
教育理念課程設計
全美幼教教師學習和研討的重中之重是STEM、Reggio、SED三大理念,這些重要的理念也被運用到了美國幼兒園的教學中。令人欣喜的是,中國的幼兒園在這方面也并未落后,受到Reggio教學方案的影響和沖擊,“二期課改”正是中國幼教行業和幼教工作者交出的最好的答卷。
除上述三大理念,多元文化教育也是美國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作為文化熔爐、移民大國,美國的幼兒園自然也會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兒童。多元文化教育強調了兒童不僅應該學習和尊重自己的傳統文化,還應熟悉、理解并尊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傳統文化。同樣地,中國幼兒園在傳統節日里也會精心布置園區或舉行游園活動,泥人、剪紙、草編、書法、變臉……豐富的展現形式帶給幼兒濃濃的中國味道,讓幼兒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有了直觀的了解。
再來說說課程設計,從內容上來看,美國幼兒園的課程設計極為貼近生活。課程研發者運用了許多兒童熟悉的概念作為活動的主題,如我的家庭、食物、動物園、海洋等等,每日的主題式活動構成一周的主題,每周的主題式活動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月主題,各有側重卻環環相扣。表面上看,活動主要以“玩”為主,但一般從四、五歲起,也會融入認字、算數、讀書等內容,為幼兒之后上小學打基礎,還會開展電腦使用、話劇排練、出門游歷等課程。
從形式上來看,課程可以分為集體活動和個人探索。美國幼兒園的集體活動并不如中國幼兒園那么多,通常是每天早上幼兒到達幼兒園之后,與教師圍坐在一起,談論當天的日期、時間和天氣,以及分享自己在路上或家里發生的趣事,旨在鼓勵幼兒勇于表達自己,學習溝通。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會帶領小范圍的分組活動,注重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精神,引導幼兒分享空間或材料;也會根據幼兒不同的個性和能力,安排適合幼兒的個人探索活動,并鼓勵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探索區域(教室里的分區)、喜歡的工作方式等等。無論是集體討論、分組活動或是個人探索,美國幼兒園教師職能更多的是一位觀察者的角色,可能會發起或帶領一些活動,但最終教師會讓幼兒自行嘗試,只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幫助,相比傳統的中國幼兒園教學者,美國教師“教”的痕跡并不明顯。
幼兒在精心設計的專業課程活動中不僅享受到了自由選擇和自由探索的快樂,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如:專注力、自我安慰能力、學習模仿能力、好奇心、進取心、自控力、意志力等。長遠來看,這些都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的優秀品質。
教育環境教具玩具
美國幼兒園普遍非常重視教育環境,因為它是兒童在幼兒園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幫助幼兒建立歸屬感,有利于他們的社會情感發展。
教育環境的第一要務是確保幼兒的安全。美國的幼兒園(當然也包括家庭)對此極為注重,所有的門鎖、抽屜、壁櫥、冰箱等都包上防護套或安裝防護搭扣、選用兒童專用家具,尖角處套上防護套、電源和插座用絕緣蓋堵住、室外游樂區域按年齡選擇合適的設施,墊上軟墊等等,這些要求在幼兒園的執照申請標準上有非常詳細的規定和描述。在這點上,中國其實也做得很好,并且在不斷完善中。
不只是安全性,中美幼兒園在教室布置的功能性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幼兒園被布置和分隔成不同的活動區域,如:積木區、圖書區、音樂區、美工區、動植物區、自然區(玩沙、玩水)、表演區、生活區、電腦區……每個功能區域都有不同的特色,但目標卻是統一的,即為了培養幼兒的獨立精神和探索精神,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學會溝通,合作與分享等。幼兒可以自行選擇區域進行探索,自己取、放玩具及物品開展活動,并在活動結束后自己收拾場所。
除了功能分區,中美幼兒園在教室布置上還有一些類似的“潛規則”,如根據季節變化布置、根據節日布置、用與教育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卡片布置、邀請幼兒一起動手動腦參與布置等等,最后一條既能達到布置的目的,又能培養幼兒的審美和動手能力,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從而更有歸屬感,一舉兩得。
另外,在各大功能區內放置的教玩具,基本也是由購買和制作兩種渠道獲得。對于兩國幼兒園來說,購買的玩具必須安全無毒、質量上乘。此外,如能通過簡單的結構體現巧妙的設計則更佳。相比國內魚龍混雜的玩具品牌和層出不窮的有毒玩具、有毒跑道等負面新聞,美國政府在兒童玩具方面的嚴格監管和詳盡標準還是值得我國借鑒并有力執行的。在手工制作方面,兩國的幼兒園教師都有“變廢為寶”的本領,不夸張地說,中國幼兒園的教師可能在成品上更為出色。
(左側為美國某幼兒園,右側為中國某幼兒園)
小結:由圖片可以看出,美國幼兒園的環境布置沒有過多的設計感和形式感,更貼近自然和生活,比如多選擇原木色的家具、在大自然中收集各種材料并手工制作成不同的室內擺設,自帶返璞歸真的光環,加上部分區域還巧妙地利用了燈光效果,不經意間即營造出家一般的溫馨氛圍。
師生關系家長角色
根據全美幼教協會(NAEYC)的規定和建議,美國幼兒園的師幼比不得低于1:10,更詳細地說,幼兒班的幼兒一般分成兩組,一組是剛會走路1~2歲的幼兒,這個年齡段教師和幼兒的比率規定是1:5;另一組是大一些的幼兒(2~3歲),師生比率是1:8,學前班(4~5歲)的比率是1:10。美國幼兒園的班級規模普遍較小,教師配比相對較高。通常,中班和大班18人,小班12人。部分日托中心的人數會相對較多,但也不會超過25人。而在我國,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幼兒園,班級人數超過30人、甚至達到40人以上也不在少數。
美國幼兒園每個班一般有3名教師,一名是首席教師(Headteacher),另外兩名是助理教師(Assistant Teacher)。首席教師是班級教育的主要執行者,兩名助理教師的工作是輔助教學,一般來說就是在首席教師講課時,一位助理教師幫助調適教學器材、分發材料,另一位助理教師幫助班級里較小年齡的幼兒完成任務。比如幼兒園的小組活動,分組后兩名助理教師便會在不同的組里幫助幼兒完成首席教師布置的任務。中國幼兒園的教師配備標準也是每個班3名教師,功能上一般是兩位帶班教師和一位協助幼兒飲食起居的生活老師。就筆者所知,由于美國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強,加之文化觀念的差異,生活老師在美國幼兒園的比例并不高。
美國幼兒教師和幼兒的相處方式也有很多和國內不同的地方。比如吃午飯時,教師不會給幼兒喂食,幼兒不吃的話也不逼迫。美國普遍認為這是個人尊嚴問題,幼兒餓了自然會吃。而在我國,家長們可能要發愁怎么討好生活老師,能在幼兒不好好吃飯的時候追在后頭硬塞幾口。同理,在開展各類游戲活動時,教師也會尊重幼兒的選擇,為幼兒提供輕松愉快的學習和游戲氛圍。簡而言之,美國師生關系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尊重”二字。
美國幼兒園對于家長的要求一是希望家長的理念與幼兒園教師一致,讓幼兒在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中,永保好奇心;二是希望家長盡量多地參與到幼兒在幼兒園的活動,并盡量多地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經歷和感受,以便能更好地在家中與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和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一些美國幼兒園會利用電子設備的相關APP記錄每個幼兒當天在園的表現,包括有趣的言論、令人欣喜的行為、值得記錄的進步等等,以最真實和直觀的方式一拍照、錄音、錄像等反饋給家長。還有一些幼兒園專用的APP會提供與課程活動相匹配的測評體系,科學客觀地評估幼兒的能力。通過觀察和測評,不僅幫助教師和家長更科學地了解幼兒、解讀幼兒的行為和發展,也能讓兩者對幼兒的發展有合理的預期和計劃,還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安排教學活動,讓幼兒參與到更適合自己的活動中發展和加強綜合能力,同時又讓家長真正地參與到幼兒的教育中。
相比之下,中國的幼兒園也普遍會提出家園共育的概念,會開設家長講堂、家長開放日、家長宣傳欄等,也會讓教師拍攝一些幼兒照片發送給家長或做成幼兒的成長檔案。但總體而言,只是流于形式,無論從內容還是個性化針對性都不強。而且在市面上眾多早教類品牌的廣告效應下,中國家長們很大程度上由于社會趨勢和盲從心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地帶著幼兒去各種英語、思維、拼音等輔導班學習,至于幼兒是否接受這樣的“被學習”、是否享受了學習的過程,家長是否真正地參與了幼兒的教育,仍值得我們反省和深思。
總體而言,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中、美兩國在幼教的硬件設施、課程設置等方面已經開始逐漸趨同,向著先進的教育道路不斷邁進,但由于中西方始終在人文、社會背景乃至福利制度上都有較大的差別,使得幼教機構和家長扮演的角色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如何結合中國幼教市場的現狀,提升教育模式、課程內容,以及教師的素質和能力,都是當下國內各類幼教機構需要積極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