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璀璨的華夏文明,猶如珍珠般閃爍著迷人的光彩,二十四節氣就是華夏文明中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經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漢時問世的《淮南子一天文訓》完整地記錄了全部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通過對天文、氣象、物候等一些自然規律的科學總結,反映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與智慧的結晶。
一、始于種植實踐的節氣啟示
幼兒園籌建初期,我園結合園所地處區域特點,確立了以“田園教育”為品牌建設方向,種、養殖嘗試是進行田園教育重要的實踐活動。我們在進行種植實踐活動過程中,逐漸感知到節氣與種植活動的密切關系。如:驚蟄節氣前后幼兒發現許多植物開始抽枝發芽,于是生成開展了《“驚蟄”你們都醒了嗎》主題活動;霜降節氣過后,幼兒發現種植的蔬菜葉上經常會出現薄薄的霜,用小手摸一摸,放在舌頭上舔一舔,感覺涼涼的,又生成開展了《你好,霜》主題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不斷生成與發展,讓我們逐漸意識幼兒的血液里始終涌動著與自然的親昵與感通。在主題的建構過程中,幼兒習得的不僅是一種經驗或是一些節氣知識,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的繁衍與綿延。于是,我們著手開展二十四節氣主題研究。從理念上講,人類是“自然之子”,二十四節氣是“自然之律”,幼兒的生命成長節律與節氣的自然生長的韻律同根而生,同呼同吸。從內容上講,節氣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它是生活的具象所在。自然與物候是大自然的給予與饋贈,人文與生活是古老智慧的傳承與發展。
二、源于行進變化的支架梳理
通過文獻研究,我們了解到豐富的二十四節氣內容:有關于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的;有關于天氣、天象、水紋的自然變化的;有關于節日活動及儀式體驗的;有關于生活中節令時吃、穿、住、行的智慧等等方面的內容。我們在學習的基礎上對資源進行了梳理,初期擬定了三大研究方向:自然物候、民俗風情、生活體驗。自然物候包含天氣、天象、溫度、水紋、植物、動物(候鳥、昆蟲)等,這一塊研究領域偏向于科學學科;民俗風情包含傳說、諺語、儀式、節日等,研究領域偏向于語言、社會;生活體驗包含吃、穿、住、行等,研究領域偏向于健康、社會。基本包涵了五大領域七大學科。同時結合我園的園本節日、項目活動,在節氣主題研究中為幼兒的主體體驗提供一個展示的舞臺。特別分出藝術創造這一塊。形成自然物候、民俗風情、生活體驗、藝術創造四個維度的研究方向。從這四個維度挖掘節氣的基本特征。在實踐研究中,我們發現生;舌體驗從屬于民俗風情,是包含關系,民俗風情和生活體驗的活動界限模糊,往往出現相互交叉的內容。經過課程審議,對自然物候、民俗風情、生活體驗、藝術創造原四大支架進行了調整。更改為:自然與物候(以科學、數學學科為主),人文與生活(健康、社會、語言學科為主),藝術與創造(音樂、美術學科為主)三條分支。從三條分支架構二十四節氣主題內容,梳理節氣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這三方面的內容與幼兒園的五大領域七大學科發展相匹配,促進幼兒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協調發展。激發幼兒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傳承和延續節氣文化的需要。
三、基于研究思路的策略選擇
(一)基于時間的詳略分類
在研究初期,我們羅列了二十四節氣的時間節點,針對幼兒在園生活跨度內的節氣進行重點研究,對處于寒假中的大寒、立春、雨水,處于暑假的小暑、大暑、立秋、處暑預計進行涉略研究。通過初步的詳略分類,保證研究精力的集中。
(二)基于精力的主題選擇
研究之初基于研究精力有限,我們將二十四個節氣進行了三個年齡段的分配。三個年齡段分別對同一個季節中不同的節氣進行研究,如在春季,小班選擇了《驚蟄》主題,中班選擇了《春分》主題,大班選擇了《清明》主題。這樣保證每個年齡段能集中精力研究一個主題,又避免了同一季節里同一批研究人員思維的局限。當然,在選擇時還考慮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各年齡階段發展水平,主題《清明》對情感體驗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比較適合大班。
(三)基于能力的分組調整
2016年1月在年級組審議基礎上進行了第一次全園審議,在第一次全園審議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骨干教師和老教師是發言的主力軍。這一部分教師的建議和意見很有建設性和針對性。但很多新入園的新教師和能力相對薄弱的聘用教師處于從眾狀態,在討論中不能發揮積極作用。基于這點認識,我們進行了調整,鼓勵她們參與課程內容整理、搜集與開發。在以年級組為單位小組審議或初審議中吸納這些教師參與其中,鍛煉她們辯證的思維習慣,作為儲備力量。將鉆研精神的骨干教師、有經驗老教師、優秀青年教師代表組建審議小組,吸納具有文化底蘊又熱心的家長代表加入審議小組,組成的精英團隊保證每月一次園部審議活動高質、有效地開展。
四、成于不斷審議的主題改進
(一)成于基礎框架的搭建
在教科研室的指導下各年齡段從主題說明、主題網絡、主題目標、活動安排與實施、自主游戲、環境創設、日常生活、家長、社區資源、主題建議九項內容著手進行主題架構。通過第一輪審議,我們確定了這九項條目里撰寫的方向和內容。主題說明:闡述該節氣時間節點、由來、傳統、開展主題的預設和開展途徑。主題網絡: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從自然與物候、人文與生活、藝術與創造四大支架細分網絡。主題目標:與主題說明、內容安排要相結合;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以幼兒發展目標為維度;簡明扼要且表達清晰、指向具體。活動安排與實施:以兩星期的活動內容設置為宜,參考活動后附詳細教案,活動安排形式靈活。集體、小組、個別活動相結合。自主游戲:圍繞節氣主題開展相應的游戲,游戲活動的內容與節氣契合。環境創設:從主題墻面、班級氛圍、游戲環境三個方面進行思考。日常生活:將學習與發展滲透到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網絡圖中涉及的部分內容,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家長、社區資源:從實施前、中、后三個時期進行自然、社區、家庭等課程資源的挖掘。合理規劃,與不同時期的活動有效整合。發揮好資源的最大效益。主題建議:在每一輪實施過后,從注意點、難點、生發點三方面對實施過程反饋,提出對下一輪實施建設性的意見。
(二)成于課程審議的反復修改
每月一次的課程審議,成為節氣主題研究的常規活動。在審議過程中,每一輪審議過程中我們以研究一個主題活動內容為抓手,從主題中不斷發現問題、商討解決辦法。以點帶面解決共性問題。如:原《春分》主題說明:春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明媚的春天,春分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那春分節氣與幼兒有什么關系?幼兒可以深度參與什么活動?如何參與?中國的傳統節氣怎樣通過具體的活動得以傳承?這些是該話題的核心所在。我們通過各種形式鼓勵幼兒親身經歷、體驗、動手操作,如:在田園實踐中觀察周圍環境和動植物的變化,感知天氣的變化和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在挖野菜、放風箏、豎蛋中體驗有關“春分”的民俗風情等。以此幫助幼兒了解傳統節氣的內在含義,逐步加深對春分節氣的了解,充分感受這一節氣的魅力。通過審議我們逐漸梳理出主題說明的撰寫思路:主要圍繞節氣展開,闡述節氣時間與節氣特點;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幼兒發展目標指向進行預設并設置生成線索,在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情況做簡單的學情分析;同時尋找合適的實施途徑。通過審議我們又進行了多次修改,這是修改后的主題說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是春分節氣。春分,南北半球晝夜平分,這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中班幼兒對自然已經有了初步的觀察力,在這個時間段氣候的變化、動植物的生長,有利于幼兒感受到春天的特征。我們擬通過田園實踐活動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和動植物的變化,感知天氣的變化和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如:不過春分不暖,春分時晝夜相等;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春雷和春雨等;通過找蝸牛、認識害蟲和益蟲、觀察小蝌蚪等了解動物的生活習一I生和特點。圍繞春分習俗,擬通過挖野菜、放風箏、豎蛋等體驗有關“春分”的民俗風情,以此幫助幼兒了解傳統節氣的內在含義,逐步加深對春分節氣的了解,充分感受節氣特征。經過一輪一輪的審議,我們逐步對驚蟄、春分、清明、谷雨、芒種、夏至、白露、秋分、寒露、冬至、大雪等十二個主題進行調整與反復地修改。在主題內容的開發上尊重兒童需要,突顯節氣特征。如:春分打缽子、立夏稱重等。
北京時間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二十四節氣”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個消息傳來,我們為之振奮,也給我們的研究注入了一項強心劑,我們為自己正在研究二十四節氣主題這件事驕傲和自豪。2017年2月,在上一年的基礎上我們再一次對所研究的節氣主題實施驗證,在前一輪的基礎上,我們邊行進邊調整,相信在這行進的過程中會有新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