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的種植地是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們接觸大自然的難得的場所,那里每天都會讓孩子發現許多驚喜。每一只小蟲、每一朵鮮花、每一顆果實……都是他們一整天或幾個星期的觀察對象,所以如果能利用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來開展各個領域的活動的話,一定會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將課堂重新回歸生活。
春季是播種的季節,在3~5月課余時間我經常帶著孩子們到種植地走走看看。孩子們會有很多討論的話題,只要用心去聆聽他們的討論,就會發現那些越是討論激烈的內容恰恰正是孩子們的共同興趣所在。比如本班就利用孩子在青菜地里的討論和疑惑開展了一系列有關青菜的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
活動一:青菜會變蝴蝶嗎?
中午帶領幼兒到種植角附近去散步,這時有孩子說:“春天到了,小草都長出來了。”不過這些孩子口中的小草是前段時間阿姨撒下的青菜籽發出的小芽。于是我告訴他們:“這是小青菜,不是小草哦!你們快看看青菜小時候長什么樣,有幾片葉子,像什么。”孩子們馬上用好奇的眼光俯身盯著青菜看起來,頓時興奮地喊著自己的發現:“青菜有2片葉子!”“不對,不對!有4片葉子……”“青菜的葉子像蝴蝶在跳舞。”“像兩個愛心,像肉骨頭,像蝴蝶結……”正在這個時候兩個孩子發生了爭吵。彤彤說:“蝴蝶就是青菜變的,青菜長大了就會變蝴蝶的!”妍妍說:“不對,青菜長大了就是大青菜,現在還小。”“你看青菜的葉子是會動的,蝴蝶也有翅膀會飛,它就是會變蝴蝶的!”……她們倆的討論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吸引參與到這場爭吵之中來,通過觀察我發現大部分孩子都同意彤彤的觀點。其實旁邊的菜地里就有幾個月前種下的已經長大的青菜,卻沒有人發現它們之間的關聯。
從孩子們的爭論中可以發現,孩子對青菜不同時期的生長形態是不夠了解的;孩子的聯想力很豐富,能夠把葉片的外形以及被風吹過的動態和其他類別的事物結合起來,另外孩子們現階段一般只能利用主觀意識盲目下結論。
看到孩子們為“青菜長大了會變什么”而爭得面紅耳赤,我并沒有馬上告訴他們旁邊就是小青菜長大后的樣子,而是利用了這個紛爭來提高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植物的生長速度比較緩慢,如果讓孩子天天去觀察的話他馬上會失去觀察興趣。所以我采用了一周一次集體觀察的方式,和孩子們一起用相機和繪畫的方式記錄青菜的生長變化。這種方式孩子有新發現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容易讓孩子的興趣得到保持。另外我讓他們先把自己的猜測畫出來,讓每一個孩子有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也方便與后期實驗結果進行對比。
另外我還結合數學活動,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觀察,進一步培養孩子觀察的細致性。比如:利用葉子數量的不同進行數數練習,比比哪棵青菜葉子的數量多、誰找到的青菜最大,把枯燥的數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為了給孩子增加一些難度,我還讓他們去尋找周邊有哪些植物也有5片葉子,或者葉子比5片還多。這些數量的認知對小班下學期幼兒來說難度適合,它還有大小、形態以及不同種類的干擾,給予幼兒挑戰的空間。在運用青菜和其他植物比較時有孩子用疑惑的神情指著旁邊已經長大的青菜,對我說:“老師,這些好像也是青菜,我和媽媽去菜場買的青菜和它們一樣。”于是我馬上接著孩子的疑問對所有的孩子說:
“剛才兜兜說,這些就是長大的青菜,你們覺得對嗎?我們觀察觀察小青菜和旁邊這些菜,看看它們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好嗎?”通過遷移孩子們的注意力自然地培養了他們摸索、分析、類比的能力。
通過觀察孩子知道了青菜小時候葉子是2片2片對生的,長大后就不一定了;青菜播種的時間不同,它生長的大小和葉片的多少都是不同的;青菜不怕冷,一個寒假下來它們依然綠油油的。孩子們也在觀察中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猜想,原來青菜長大了還是青菜,不會變成其他的動植物;相同的季節中,因為播種的時間不同,一樣的植物也會有不同的樣子。活動二:青菜被誰咬了?
有一天朱歆瑗去給青菜澆水,回來后她神情慌張地對我說:
“王老師,青菜都破了,不知道是被誰掐壞的。”聽到這個消息所有的孩子們都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可能是被蟲子咬的,有的說可能是被其他班的小朋友弄壞的,還有的說是被風吹壞的……聽到孩子們討論得這么激烈,我們決定帶領他們去青菜地里一探究竟,于是孩子們就在青菜地里細細巡查起來。他們不放過每一個角落,里里外外地翻查著,突然吳徐辰高喊:“我知道了,青菜的葉子一定是被蝸牛吃掉的,我找到了蝸牛。”過了一會兒朱歆瑗興奮地跳了起來說:“我也找到了一只蝸牛!青菜的葉子就是蝸牛吃掉的,看它長得多肥呀!”這時所有的孩子都投來羨慕的眼神,他們都想去摸一摸蝸牛。可是這兩個發現者卻像保護價值連城的寶貝一樣不肯讓其他人碰觸。其他的小朋友又開始了地毯式搜尋,沒過多久湯英睿也發現了一只小蝸牛,何雨晴發現了一只沒有殼的“蝸牛”——蜒蚰,引來了所有孩子的圍觀,她馬上像警察保護現場一樣讓大家別靠近,生怕其他人把它給踩死了。
從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對小動物的興趣非常濃厚,找到小動物就像是收獲了巨大的寶藏。但是幼兒對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名字卻不是很清楚,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幼兒認識蝸牛、西瓜蟲和蜒蚰,激發他們探究生物生長奧秘的興趣,了解自然界食物鏈,培養幼兒細致觀察的學習品質。
首先設計《我是誰?愛吃什么?》調查表,通過家園互動的形式讓孩子去了解和認識蝸牛和蜒蚰,然后通過集體討論來尋找到吃青菜葉的“兇手”。在這過程中家長會利用更多的渠道來幫助孩子獲得信息,可以請家長與幼兒共同捕捉“兇手”,帶到幼兒園進行飼養,進一步觀察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外形特點。孩子們進行養殖實驗,利用養殖活動進一步了解它們的特性,解開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秘密。讓孩子把小動物養在自己覺得適合的地方,孩子可以每時每刻地隨意觀察和觸碰,通過自我認知的判斷和事實中的沖突與矛盾產生新的話題,邊實驗邊了解。
通過活動孩子們已經基本認識了這兩種小動物,知道沒有殼的“蝸牛”叫蜒蚰,它和蝸牛一樣有黏液、觸角、眼睛和嘴巴;蝸牛最愛吃嫩葉,所以這個吃菜葉的“兇手”一定是蝸牛,提升了孩子的認知經驗。
捕捉“兇手”這個活動證明了孩子們之前的猜想,蝸牛愛吃青菜。因為王文浩在菜地里捉到的蝸牛最多,共有20多只,其他小朋友有的是在草地上捉到的,有的是在樹葉上,這些也證明了蝸牛愛吃的東西很多。通過捕捉“兇手”活動,孩子學會了用事實證明自己猜想的方法。
在觀察中孩子們發現了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黏液。于是為了感覺黏液是否真的很有黏性,孩子們把它們放在了自己的皮膚上來驗證。通過讓蝸牛在自己手上、臉上爬行,他們得出結論:蝸牛爬的時候會有癢癢的感覺,臉上濕濕的,過一會兒就像涂了膠水一樣有點緊繃難受。在嘗試中有的孩子一開始望而卻步,想試又不敢試,后來慢慢地鼓起勇氣進行嘗試,在活動中他們逐漸征服了內心的恐懼。
活動三:青菜會開花?
自從孩子的興趣轉移到了蝸牛身上,他們連續好幾周沒再去注意青菜的生長情況了。突然有一天晨間入園時袁流暢和丁子翀在教室外面久久不肯進來,經過詢問,我才知道原來兩個人正在花壇旁賞花,袁流暢說:“這個是迎春花,因為它是黃黃的、小小的,就像吹著小喇叭。”丁子羽中說:“這個肯定是青菜花,看它和種植地里的青菜花開出來的花是一樣的。”袁流暢又說:“不對,地里的青菜長得矮矮的,而這個花長得又高又細,就是迎春花。”這時剛踏進幼兒園大門的屠煜浩也聞聲而來,他說:“這是油菜花,我和媽媽去鄉下的時候看見過。”
從孩子的爭吵中我們發現孩子的觀察興趣又轉移到這些小小的花兒身上了。小班孩子判斷、理解事物往往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只能從一兩個片面觀察去下結論。他們因為年齡小,所以來自自身的生活經驗很少。當認識的事物一旦出現比較大的變化時,它們就會認為是另一種新事物。
通過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了解,我想首先采用事物比較法讓孩子來區別迎春花、油菜花、青菜花的不同。我們通過師生收集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為每一小組都提供了這三種植物的樣本。讓孩子觀察,通過比較的方法了解這三種植物的不同。平時孩子如果忽略了哪些細節,老師要持續觀察,用照片的方式進行記錄。我把平時拍攝的青菜生長過程用圖片的方式進行了展示,然后孩子自然地對應圖片就能挑選出到底哪種是青菜花了。讓他們學會經驗比對。我們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認知中學會用多種方法來表達、證實自己的猜想,養成了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
其次,教師還要利用青菜花的美提升孩子的審美水平。我組織孩子到戶外進行水粉畫寫生活動,讓孩子把看到的青菜花畫下來。提供深淺不同的綠色和黃色顏料,讓孩子可以隨意表現出春天的色彩層次感,進一步培養他們細致觀察的能力。當風來的時候可以提醒他們觀察“青菜花是怎樣隨風跳舞的”。幼兒在觀察和探究周圍世界時,總是容易將自己的情緒情感移駕到物體本身,用一種十分感性的方式理解,所以教師應情應景地提問,激發孩子表達他們具有創造性的情感。
通過比較種植地和花壇里的青菜,幼兒學會了用各部位對應的方法來有序地觀察;用圖片比較的方法再次區分迎春花和青菜花的異同;運用測量高度的方法,知道油菜一般都比青菜長得高;運用繪畫的方式來表現對青菜花的認識,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寫生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嗡嗡叫的蜜蜂在忙碌地采花蜜;蝴蝶喜歡用它細長的腳在花朵上撓個不停;雖然青菜長大了不會變成蝴蝶,但是它開的花能夠吸引蝴蝶……
活動后的啟示:
1.這三個活動看似是獨立的,但是它們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沒有之前的觀察結果就沒有后續活動的產生,這些都是孩子的心理年齡特點所決定的。小班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轉移,他們只能專注于當下的話題中,所以作為教師要經常去聆聽他們之間的談話。教師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允許孩子改變觀察對象,敏銳地捕捉他們的興趣點,分析孩子已有經驗,了解孩子的近期發展趨勢,利用話題找準切入點,那樣的活動選材才是孩子真正喜愛的。
2.不同的活動內容要給予不同的策略支持。我們要給予孩子的不是單純的知識認知,就像孩子一開始爭論青菜長大了會變什么時,我并沒有給予直接的答案,而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猜想、觀察、比較來獲得經驗的積累。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態度的養成、學習方法的習得、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感培養比起知識的灌輸更為重要。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觀察,比如蝸牛飼養時,飼養的方式和地點也是由孩子自己判斷來決定的,而教師只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去進行觀察研究,并在孩子遇到難題時給予及時的引導就可以了。
3.教師要能有效地把握預設課程的設置情況,能夠在自主生成的同時自然地融入預設課程。比如:在認知青菜的主題中加入數量的感知、比較高矮排序、繪畫春天的色彩等活動,注意各領域間的平衡滲透,盡可能讓孩子能全面發展。另外把基本的預設課程引入到孩子喜歡的活動中可以在發展部分孩子個性的同時滿足大部分幼兒能力的提升。
4.利用戶外資源讓孩子感受生命成長的意義。這些動植物本身在形態上就會隨著時間而生長,和其他事物之間也會產生新的聯系,所以可挖掘的價值比較大,研究的過程也會相對較長。孩子經驗的積累會隨著這些動植物的生長而增長。不同的季節也會有不同的收獲,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孩子的熱情始終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