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現狀分析
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并不缺乏標準,在《湖北省幼兒園辦園水平綜合評估標準(試行)》和《武漢市幼兒園等級評定指標》里,衛生保健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檢查內容,所占分值比例分別為20%和15%,但總的來講,衛生保健工作還是不如保教工作那么容易出成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重教輕保”現象嚴重。在教育系統,有專門的教科研部門去促進保教質量的提高,全市乃至全國,有關保教工作的學習、培訓、交流和評比等已經形成了常態的制度和規范。幼兒園已經非常明確科研興園的戰略發展目標,但多以園所文化和特色發展為主。衛生保健的經費投入也不如保教的經費投入,比如說人員培訓經費相對較少,保健設備的投入只是因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缺乏前瞻l生和計劃性。
第二,有標準難落實。幼兒園所有的工作展開是以保教為中心,所有機構都圍繞著保教部門開展工作。很多時候會聽到保健醫生說沒有時間,很忙,或者常規工作被沖突了等等,強調的大多是標準落實不了的客觀原因。
第三,衛生保健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具備醫生素質的管理人員和具備管理素質的醫生并不多,幼兒園保健醫生的定位為保健和后勤的管家,既需要具有醫學的資格,又需要具備管理人員的基本素質,而事實上這樣的人才難尋又難培養。二.影響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實效的幾個因素
(一)管理制度和管理標準
1985年12月衛生部頒布《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制度》,2012年5月頒布了新修訂的《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規范》。參加過等級園評定的幼兒園一般都會按照各地評估標準來建立各項衛生保健制度和各崗人員工作職責。
但是很多“拿來”的制度在執行的時候會打折扣,這是因為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有很多并不符合本幼兒園的實際情況,所以造成制度掛在墻上,實際操作卻根據經驗來行事。
一般來講,衛生保健工作有九大制度:《一日生活制度》《膳食管理制度》《體格鍛煉制度》《衛生消毒制度》《入園及定期健康檢查制度》《傳染病預防及控制制度》《常見疾病預防與管理制度》《傷害預防制度》《健康教育制度》。這些制度并不能用一輩子,在幼兒園園舍等硬件格局發生變化、人員管理職能發生變化的時候必須進行修訂。
幼兒園在衛生保健部門、疾控、食品與藥品監督局、消防等部門的綜合管理和指導下開展衛生保健工作。根據各部門的管理需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還需填寫許多管理表格,比如說《食品出入庫登記》《帶量食譜》《消防安全檢查》《班級消毒記錄》《委托服藥記錄》《幼兒晨檢、午檢記錄》,還有根據幼兒園自身管理需要填寫的《安全衛生工作檢查表》《5S常規管理檢查評比表》等。
可以說幼兒園并不缺乏標準,也不缺乏上級的監督和管理,但想讓衛生保健工作有實效,則需要拿出針對性較強、更切實可行的制度和標準。
(二)管理人員的素質
在傳統的幼兒園管理工作中,保健醫生好像是幼兒園里最輕松的工作,他只需要負責幼兒的晨檢、健康檢查、進行膳食分析評價等工作,其實保健醫生在衛生保健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是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的總監:不但要圍繞保教組做好一系列的后勤工作,還得管理保育員、食堂、門衛、勤雜等崗位的工作人員;不但要有衛生保健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還應協助領導,指導全體教職工嚴格執行幼兒園衛生保健制度、指導保教人員開展衛生保健工作。保健醫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還要注重管理實效,為追求幼兒園保教工作管理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斷努力。
擁有成為優秀醫生的素質并不等同于擁有在衛生保健的管理崗位上獲得成功的素質。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衛生保健工作不到位是因為從事衛生保健管理工作的人“不專業”。這個是指醫學上的專業還是管理上的專業呢?片面地強調醫學的專業和片面地強調管理的專業都是不合適的,衛生保健管理人員必須要在醫學和管理上都具備專業的素質。
(三)管理程序
幼兒園一般都會有各崗人員的工作職責和相關制度,通常情況下標準的落實上出問題并不是標準本身的問題,而是落實標準的人員和程序上出了問題。
“沒有時間”——經常聽到保健醫生說沒有時間查班、沒有時間寫報告、沒有時間進行專業指導等等。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沒時間”。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很多時候是沒有合理安排工作,比如說沒有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還有消極地對待工作使之拖沓到一起忙得不可開交,在與其他部門溝通不暢的情況下影響工作進度等等。
“沒有標準”——非常典型的案例是不同的人對待清潔衛生的標準是不同的,每個人對于標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時候工作當中出了問題并不是事情沒有做,而是事情做得不符合標準。
“沒有習慣”——就像機械師在飛機起飛前必須例行做好厚厚的一本檢查記錄一樣,衛生保健工作人員按照管理程序工作不應該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每天都要這么做,讓這個管理程序變成自己的管理習慣,—種良好的管理習慣。三.提高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實效的新舉措
(一)研究辦園理念,針對辦園理念制定管理標準。
辦園理念一旦形成,就必須在幼兒園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實到位。中國的教育從來不缺乏理念,但是實際在做的事情常常和理念嚴重背道而馳。
把辦園理念解讀為各項標準是非常專業化的一件事情,園長的職責就是要把辦園理念解讀為人人能聽懂、人人能讀懂的—種共同愿景。而各部門的中層管理人員就是要把這些抽象的理念變成具體、可操作的標準和要求,并且在操作中不斷求證和修訂。
在實際操作中,辦園理念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落實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其他崗位的人員,特別是一些臨時聘用人員和流動性較大的崗位則不敢保證了。
有沒有一種標準能讓新進的職工一看就懂?讓管理人員通過1~2次培訓就能準確傳達給新職工?有沒有—種制度有利于讓所有人養成執行標準的好習慣?
針對辦園理念制定的標準才是最適合園所的管理標準,這種標準不是自上而下的絕對權威性的東西,而是經過了無數次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過程,只有大家約定俗成的規范才是我們愿意共同維護的。
(二)研究管理流程,有利于衛生保健備崗人員養成規范工作的好習慣。
管理人員查班有基本的流程和標準,但是各人的習慣不同、個性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管理成果是不盡相同的。比如說同樣是查一個班級的清潔衛生,有人是看到哪里查到哪里,有人則是按照自己內心的秩序感從某一個方向開始查,有人總會盯著衛生死角,有人則總是會忽視衛生死角等等。如果查衛生的時候能夠像機械師檢查飛機安全那樣,從頭至尾,不放過每一個細節,而且查的流程是大家實踐當中所認定全方位和最有效率的,長此下去,就可以讓每個人養成這樣工作的好習慣。
各崗位的工作^員對于這些標準和流程必須爛熟于心;管理人員所做的管理程序必須有利于各崗人員養成執行標準的習慣;而約束管理人員的制度和流程則必須是有利于管理人員一方面養成執行標準的習慣、二方面讓習慣符合標準;園長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反思這么做是不是有利于辦園理念的落實,或者通過什么樣的行為可以更進一步地去詮釋辦園理念。
(三)研究衛生保健人員的專業成長,培養高素質的幼兒園衛生保健人才。
一般來講,醫學院的高材生不會到幼兒園來任職,因為行業標準相差太多,在有等級的幼兒園從業的保健醫生一般都有相關醫學學歷,也有教師或其他人員轉崗,甚至還有兼職人員。對于保健醫生的專業培養一般來講就是自己進修、幼兒園外派出去短期培訓、婦幼保健部門組織的培訓和經驗交流等。
國家出臺了《幼兒教師專業標準》,并且有教育局、繼續教育中心、教科院、幼教科等部門專門管理和促進提出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而保健醫生從來作為依附于幼兒園的一個崗位,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指導相比要弱很多。
如何把幼兒園保健醫生的培養也納入專業培養的行列?如何幫助保健醫生提高專業素養和管理能力?如何激勵保健醫生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醫教結合開展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應該講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但現階段還不能達到這個程度,我們只能依托婦幼保健部門,利用多方面的資源開展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但是什么該“拿”來?什么該自己“創造”?這是必須要想清楚的問題。針對本園衛生保健工作的實際情況擬定適宜的專業發展計劃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