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術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合理評價的意義無須贅言,但是,目前幼兒園的美術教育評價現狀怎樣呢?恰當、合理、有效的評價是什么樣的呢?
案例:
在中班泥塑活動《荷花》中,涵涵小朋友不但做了紅色的荷花、綠綠的荷葉,她還比較別出心裁地做了一只可愛的青蛙,蹲守于荷花叢中。對于她的這一創舉,×師予以了及時的表揚。等她的作品完成后,老師看到這只青蛙覺得有些不對勁,
“青蛙應該是白肚皮呀,對不對?”老師對涵涵說。涵涵看著×師,點點頭。于是,×師把作品又交還給她,指著青蛙的身體部分說:“那你去把青蛙做成白肚皮吧,泥不要太厚了。”涵涵接過作品,回座位去創作了。當老師又巡回指導到涵涵身邊時,一看她的作品就傻眼了——她把青蛙的整個身體部分都糊上了白色的輕黏土,和旁邊的白色背景混成一體,顯得又臟又凌亂!老師覺得又失望又可惜,強硬地要求她把旁邊的一圈白色剝去。涵涵開始剝起來,可是,當老師再次回到涵涵身邊時,老師發現她把整只青蛙都剝掉了,老師這一次更加嚴厲:“我只是讓你稍微作修改,你為什么要把整只青蛙的顏色都剝掉?!”聽了老師的話,涵涵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一案例中,在和涵涵的互動中,老師的評價合適嗎?尊重幼兒了嗎?
其實,類似的評價我們還可以發現不少:
“是草大還是蝸牛大?有這么大的蝸牛嗎!”
“你可真會畫,你的螞蟻比樹還大!”
“你見過這樣的向日葵嗎?它的花瓣怎么可能會是橢圓形的!”
有研究表明:在這樣的評價氛圍下,幼兒很容易產生“習得”。“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這是一種因為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和心理狀態。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反思案例,面對孩子的創作,老師是看重這樣的教育契機,還是更加糾結于自己急于得到的“教育成果”。因為“心疼”自己原本覺得還不錯的一個作品,老師的評價完全脫離了孩子的需求,只強調自己的權威性!
在與教師的一次次互動中,涵涵為什么幾乎都不說話、不解釋呢?其實,這與教師長期以來對幼兒實行的高控制教育方式有關。很多教師喜歡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幼兒發展的指導者、促進者”,所以,在評價孩子的作品時,很多教師會更多地提出自己的意見(甚至是“命令”),要求孩子去“努力”!于是,有的幼兒變得溫順馴服,有的幼兒開始偽裝迎合,有的幼兒只能壓抑自己的想法或需求……這直接導致的往往是幼兒對成人的高依賴,缺乏自主性,缺乏自律意識與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藝術活動是幼兒的一種精神成長性需要的滿足,是一種沒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動過程為目的的需要的滿足。”但是,我們幼兒園的美術活動卻往往被無形中賦予了更多“功利”的意味——作為教師,都是非常希望自己“教出來”的作品有美感,能夠被他人(主要是同行、家長等成人)稱道,或是在工作考核中有比較好的表現…一因此,很多教師會對孩子的作品提出一些符合教師本人希望的要求。然而,當我們過度用力,要求幼兒在作品要達到我們心目中“美”的標準時,常常會在不自覺中忽略了幼兒的實際水平與心理需求,無形中一次次地減弱孩子的信心。
合理的評價可以是怎樣的?
在討論教師的評價策略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討論教師在評價中準確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說教師以怎樣的角色進行評價。教師應該把自己定位于“合作者”“支持者”,而非“權威者”,因為“合作”和“支持”是從平等的層面出發,目的是滿足孩子的自身愿望,幫助孩子·快樂創作、實現自我。而“權威評價”則會讓教師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創作加以控制,不利于孩子的自主發展。
《指南》將藝術領域的目標定位于“感受與欣賞”“表達與創造”,強調藝術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我們應當認識到,美術創作僅僅是幼兒感受、體驗、表達、創造美的一種形式。幼兒的作品美不美或是像不像并不是美術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們應該更加用心關注幼兒積極的創作狀態、富有表現力的呈現方式、作品的美好意境……卸下我們心理上“一定要以教師指導和評價為主”的包袱,允許幼兒大膽地創作、不以我們習以為常的技法或是審美要求幼兒,對幼兒自發的表現予以傾聽、肯定……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并給予適當的評價,才能讓幼兒學得快樂、學得自主。恰當評價的幾點策略:
(一)了解孩子,才能有效評價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連孩子都不夠了解,又怎么去解讀孩子的作品呢?”美術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創造性工作,孩子進行美術創作就是他們表達思想與情感的過程。我們只有在尊重孩子意愿、接納孩子行為的基礎上,對孩子有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了解,了解孩子的美術創作過程、行為習慣等,才能嘗試有效解讀、評價孩子的美術作品,從而有效地激發、保護和維持孩子的學習動機。每個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氣質類型,思維模式也有差別。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學知識,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美術特征等,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幼兒,更好地有效評價。在審美體驗中尊重幼兒的獨特感受,不要將成人的審美標準強加給幼兒。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尋找童年這座神話之宮的入口的時候,我總認為有必要在某種程度上使自己變成一個小孩子。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才不把你看作一個監護這個世界的看守人,一個對世界發生的事漠不關心的人。”作為幼兒教師,我們需要真正走進孩子,這是一種教育的智慧,一種理性的自覺。我們要做麥田里的守望者,用心陪伴孩子成長。
(二)先傾聽,后評價
因為成人很難真正地、完全地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事物和問題,也很難理解畫的背后孩子想要表達的意義。所以,在我們評價之前,要先給孩子表述自己創作作品的機會和時間,我們要做的是先傾聽。多聽一聽孩子對于自己的創作過程以及作品本身是怎么說的,要充分發揮幼兒“自圓其說”的主體作用,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去觀察世界,順應孩子的情緒,啟發孩子表達更多的信息。由此,通過與孩子充分的交流,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與表達,客觀地提取作品中更多的有效信息。
另外,由于受當前技能水平所限,幼兒可能沒有準確表現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但通過創意講述或多樣化表達,他們能夠進一步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夠體驗自我實現的喜悅,我們要給予理解和支持。這樣的評價,能夠給幼兒帶來更多的自信,進一步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愿望。
(三)使用描述性語言進行具象的評價
在評價幼兒作品的時候使用描述性語言,而不是判斷性語言,能夠起到更好地清楚表達教師觀點、獲得幼兒認同的效果。教師應該立足于客觀、公正的評價,盡量避免對幼兒以完美式的觀點和要求進行評價。比如可以說“我看到了……”或者“這讓我感覺到……”而不是簡單籠統地說“你的作品很漂亮”或者“我很喜歡它”。詳細解說自己對作品的看法,有益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分析技能以及審美判斷的能力,也讓幼兒確信你是真正在感受他的作品,而不是簡單的敷衍。
當教師使用客觀的、細致的、描述性的語言評價作品時,就是在示范欣賞藝術品的方法,幼兒會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同樣的方法。例如,“這些小斜線鋪滿了整張紙”或者“這樣的顏色讓人看起來感到很溫馨”……幼兒會將描述性的話語應用到他們的審美判斷中,并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鍛煉。
對于幼兒表現出的優點,教師應用贊賞的口吻對其經驗加以梳理提升,讓孩子能明確意識到并轉化為有意識的藝術表現手段;對幼兒表現出來的不足或者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用提問引發個人的思考和集體的討論,比如“我發現小朋友捏出來的鴨子常常站不穩,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讓它站穩嗎?”
(四)發揮同伴評價的積極力量
同伴互相評價的過程也是彼此之間互相欣賞、互相學習的過程。
由于共同生活在一個集體中,幼兒相互之間都有一定的了解,容易進行情感的溝通,也更加容易讀懂同伴美術作品的內涵,因此,同伴的反饋與評價具有獨特的意義。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為幼兒提供表達審美感受的機會,引導幼兒大膽表達、主動參與評價,以達到互相學習、共同分享的目的,以多元評價的方式激發幼兒向上進取的內在動力。通過討論,促進他們自己的探索和互相的學習,主動找到解決方法。轉換角度,用符合幼兒心理特點的方式幫助幼兒更自如地表達,享受表達與創造的樂趣。
(五)適時而為
對于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多種能力都在發展中的幼兒來說,在自主嘗試進行美術創作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十分正常的。面對幼兒遭遇的困難或問題,老師不必急于運用自己的經驗或判斷給予評價或干預,而是要允許孩子想一想、等一等,留出空間讓他們自己嘗試思考、嘗試努力,并在幼兒需要時再給予具體的幫助或指引,從而引導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驗自主發現與努力的快樂。急于評價可能會打亂孩子興趣愛好的臨界期,因為繁重的、強迫的刺激將使孩子產生厭惡情緒。
總之,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我們要努力探索:是不是一定要評價、該不該評價、什么時候適合評價、怎么評價、評價目標是什么……我們所做的,其目的一定是在尊重幼兒基礎上促進其發展與進步!教師只有找準自己在評價中的適當定位,才能真正契合孩子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