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區域性學幼兒教質量評價與監測體系是當前亟待研究的課題。廣州市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自2009學年開始,在借鑒國內外科研結果的基礎上,通過園本教研,區專題教育視導,在不斷探索中,研制出具有實踐性、合理性的評價工具和技術,充分發揮評價與監督促發展的重要作用,保障評估與監測實效等策略,構建起一整套幼兒教育質量評價與監測體系。經過“五年三階段”的實踐,已初步達成建立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機制的目標,為此培養了一支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的團隊,引領了荔灣區幼兒園建立起健康積極的教育質量觀,也為更好了解區幼兒教育發展的基本狀況提供了支持與幫助,對促進全區幼兒健康活潑地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教育質量是教育機構辦學的生命線,是辦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國新近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近十年來,我國各級各類行政部門也越來越關注和重視學前教育的質量,特別是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出臺以來,教育質量已經成為繼教育公平、辦普惠園后的一個重點解決的問題。
2010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指出要“建立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監管體系”。
2015年,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荔灣區發展學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動計劃。具體來說,三年行動計劃有三條主線。一是教育公平,二是普惠,三是優質,三條主線的確認,都亟待著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保教質量監測評價。
可見,重視學前教育質量、實行學前教育監測已成為學前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和幼兒教育體系中的工作開展重心。
一、對教育質量監測的內涵與評價維度的思考
要研究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機制,筆者認為,首先要弄清楚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的內涵。監測或監控原是工程術語,是指“系統地收集和分析項目的數據信息,讓管理者及時掌握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以保證項目有效運行,并為管理者提供一個有效決策和與行動規劃的評估”。監測用于教育領域則是指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制定的政策或法規,對下級行政部門和學校工作進行檢查、評估、監督和指導。
而幼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是國家對學前教育的宏觀把握,它不僅包括對幼教機構教育質量的監測,還包括對 0~6 歲兒童的健康、發展狀況的監測。
其次,還要弄清楚幼兒教育監測的評價維度。在我看來,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維度的重點應該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幼兒園辦學的物質質量,即結構性質量。這是質量監測評價中的一些可以觀察、測量和控制的變量,包括:園舍場地、設施設備、師資隊伍、教師與幼兒的比率、班級人數等,這些變量比較客觀,可以量化,監測評價時容易操作,爭議較少,是幼兒園教育質量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時的重要內容和指標。
(二)是教育教學的過程質量。這包括教師教育教學的行為、師幼互動、學習環境、課程設置、健康安全、家長參與等,是一些需要專業智慧,進行觀察判斷的充滿變化的變量,多以動態的形式表現。實踐中我們采用隨班觀測的形式進行,更“關注過程、淡化結果”,是一項花費時間多,與觀測者專業水平、專業能力、監測評價經驗等關聯性最大的內容。監測評價時主觀因素較多,存在一定的爭議,也是幼兒園教育質量內涵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評價時的重要內容和指標。
(三)是孩子發展的結果質量?!督逃筠o典》解釋:“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苯逃|量有宏觀與微觀之分。從宏觀層面看,教育質量即整個教育體系的質量,是我們對幼兒園進行的綜合性評價,包括對物質質量和過程性質量的評價,微觀教育質量“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雖然,幼兒發展本身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來自家庭、遺傳因素的重要影響,但是,幼兒園作為專業教育機構,按教育規律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幼兒發展評價也是監測評價的重要一部分內容和指標,是監測評價的必要要素。
二、荔灣區對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的實踐與探索
廣州市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從2009學年開始,根據國家、省、市的有關政策、法規要求,借鑒了國際OECD的質量要素指標,先后參考了《上海市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征求意見稿)》、《廣東省幼兒園督導評估方案》、《廣東省規范化幼兒園認定》《廣州市示范性幼兒園認定》《廣州市幼兒園保教質量評價與監測指標(草案)》,制定了《荔灣區幼兒園教育教學指導意見》、《荔灣區幼兒園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評價指南(2010。9月修改)》、《荔灣區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2011、11.8)》《荔灣區幼兒園保教質量評價指南(2013、9)》,以及2010學年——2013學年各學年的《荔灣區幼兒園教育質量視導方案》,并大膽進行實踐和探索。
經過“五年三階段”的實踐探索,已經初步研制了荔灣區幼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的工具和技術。下面筆者開始簡述“五年三階段”的基本做法及過程中的反思。
階段一: 規范教師教學行為,關注宏觀過程質量,重自檢自律。(2009學年—2010學年)
2009學年荔灣區起草制定了《荔灣區幼兒園教育教學指導意見》,2010學年又制定了《荔灣區幼兒園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評價指南(2010.9月修改)》(以下稱《評價指南》)。從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層面來看,該《評價指南》的主要目標在于——為幼兒園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監測和評價提供可遵循的評判依據。具體而言,一方面,既讓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自檢和評價時,有可遵守執行的行為規范;也讓于幼兒園和區教育主管部門在診斷和改進教師教育教學行為和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時,有具體的監測和評價參考標準。
筆者看來,荔灣區《評價指南》的制定,是有一定科學性的:它既參照了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也結合了一線的具體教育教學實踐,兩者綜合而成,在幼兒教育教育理念上,兼顧了全面性、專業性和實操性。
接下來,讓我們具體來看,本指南在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在實施操作時所采用標準和具體方法。本《評價指南》共設九大項內容共計100分,分別為教育原則8分;教育環境10分;日程安排10分;生活常規10分;課程設置3分;教育教學活動50分;品行教育3分;幼小銜接3分;家園社區互動3分。作為評價使用時,通過跟蹤觀測一個教學班在一定量工作時間所表現出的具體情況作出評價;同時通過與工作人員,小朋友的交談了解,查閱過去存檔的教育教學檔案資料進行。2011學年,我們在原《評價指南》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對幼兒發展狀況的評價內容,分別從身心健康、良好習慣(學習、行為、生活)、自我意識與自理能力、 認知發展、“語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審美能力等進行觀察評價。
筆者再累述該指南在具體實踐上的運作過程:在制定了相關的文本材料后,荔灣區連續二個學年都分別召開了區幼教工作會議,會上進行了專題報告、分片組織討論,會后區、片、園三級各組織學習和教研,研中學,學中研,統一了思想,強化了意識,更新管理及教學觀念。2010年我們又制定了《荔灣區幼兒園教育質量視導方案》,審核組建了第一屆荔灣區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隊伍,在2010—2011學年度組織對區公辦幼兒園、副片長園及區級以上幼兒園進行了首批荔灣區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認真撰寫了監測評價反饋報告書。
從該指南的這一階段的實施操作的效果來看,指南在以下三個方面卓有成效:
經過這二年的學習和實踐,首先,無論是教師隊伍,還是整個幼兒教育系統,都做到了對教育質量監測評價的目的和意義有明確的認識。
其次,圍繞著整個指南開展監測和評價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得監測評價工作計劃性強,可操作性強。
最后,我們以指南為指導,成功組建了質素優良的評價隊伍,評價過程認真負責,客觀、公正、較為準確,已經達成引導辦學者建立健康積極的教育質量觀念和辦學行為。
但從實踐效果上看,這一階段的《指南》在實際操作上也產生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境:譬如,監測評價隊伍質素存在差異、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分值的準確性、科學性還要加強;監測過程,我們還重評價,輕指導;評價的文本工具也存在主觀定性指標多,客觀定量指標不足;幼兒發展評價的指標有待細化,文本內容多條目太細仔操作不易;整個評價關注教師如何教多,關注孩子如何學少等問題都有待完善和改進;對過程性質量的評價,離不開幼兒在教育教學真實情境中表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評價者準確的觀測評價,這是一個難度最大,最花時間和精力,最考專業水平的事。
在總結第一階段的成果和問題之后,我們又根據幼兒園和質評員反饋意見,重新修改制定了《荔灣區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2011、11.8)》,《2011學年荔灣區幼兒園教育質量視導方案》,這就是我們階段二的實踐和探索。
階段二:重視管理強調條件,關注宏觀物質質量,重自評他評(2011學年—2012學年)
《荔灣區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2011、11.8)》和《2011學年荔灣區幼兒園教育質量視導方案》的制定,主要目標還在于為全面了解、評價及規范區內各幼兒園教育教學基本情況。在具體的檢測標準上,一共設9個一級指標、40個二級指標(每個二級指標分值5分),總分為200分,分別為:依法治教15分,場地條件及利用30分,教玩具設施設備15分,教師配備與隊伍建設30分,教育教學60分,衛生保健25分,科研工作10分,示范性與辦學特色15分。
相對于第一階段的評價指標的設置, 2012學年的監測評價指標有了明顯的突破性:表現為更注重全面的宏觀質量的評價,其中比較側重對物質質量的評價上,多以客觀定量評價形式體現,分值比例較高,爭議減少;對過程性的評價分值相對降低。
但是不可否認,在具體操作實踐上,仍然存在著諸多難題:例如,主觀性要素的過程性評價難以監測,準確性不夠公正;對客觀性要素的評價監測又以材料提供為主,存在虛假成份;對硬件條件不夠理想,辦學水平高,富有教學內涵,文化底蘊深厚的幼兒園,在整體分值上無法拉開,這也是一個遺憾;整個評價體系依然關注教師教,沒有具體的指標反應孩子學習與發展的水平,在幼兒發展水平這塊依然沒辦法突破等問題。
階段三:提高認識完善改進 重監測評價的規范操作
通過前面二個階段的實踐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們在操作上更加駕輕就熟,對指標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徹,對幼兒園的指導性不斷增強。我們結合當前幼教形勢,特別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廣州市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指南》的出臺,又進一步對我們的評價標準的制定提供了新思維。另外,對初稿的評價標準,為集思廣益,我們讓更多人廣泛參與到修改的討論中,經過了多程序的討論和再修改完善,特別是具體內容上更貼近當前幼教的熱點問題和主流聲音,最終修訂最新版的《荔灣區幼兒園保教質量評價指南(2013、10月)》。
該評價項目主要涉及幼兒園保教質量的的幾個關鍵因素:班級規模、教師配備及教師資格與專業發展、幼兒園課程、幼兒發展等。共設4個一級指標(班級規模及教師配備、隊伍建設、幼兒園課程、幼兒發展等),21個二級指標,總分值200分,應該說更直接更簡便更易操作,特別是對前二個階段“幼兒發展”這塊有個50分值的補充,使之從宏觀至微觀的整體質量觀得以體現。
此外,我們評定一所幼兒園最終教育質量得分,還從多維度設定了質量考核結構,使之更立體、更全面,如下圖所示:
三、主要成效與努力方向
廣州市荔灣區幼兒園教育質量監測評價的實踐探索,是我區學前教育內涵發展的要求,也是對三年行動計劃中關注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的一種踐行,是學前教育科學發展的具體體現,促進了我區學前教育質量管理從經驗走向科學,從粗放走向精細,從感性走向理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讓孩子受到了更多的實惠,使教育評價呈現出多元、多樣、全面的態勢,走向更專業化,提升了我區學前教育質量,形成了我區教研特色。
雖然我區對幼兒園開展教育質量監測評價工作進行了實踐探索,取得了一點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難以逾越的瓶頸問題,我們已有思路有決心有勇氣要對評價方法做些改變,如:在定位上,我們把貼標簽式的對幼兒園教育質量的評價,改成以掌握信息和解決問題為主的監測視導;在操作上,我們把結構性指標通過大組一次性審核完成,把過程性質量指標分成一次大組集體視導,外加四次小組(2人以上)不定期不通知的視導相結合;在監測主體上,我們會應用十八大提出的“公共治理”理念,通過家長問卷和幼兒談話,增加二個主體;在反饋意見上,我們的文字表述方式將多學習多參考香港教育局對幼兒園監測結果發布的意見書,以具體可視可改的存在問題和修改建議代替宏觀籠統空洞的意見表述形式,等等。
我們才剛剛起步,還行走在路上,仍有很多困惑和不完善,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幼兒園認同配合,執行者敢作為,方能突破樊籬使監測更科學,我們將在國家、省、市教育職能部門的指導下,努力探索,學習各地的先進經驗,探索建立我區學前教育質量監測、評價及保障體系,為我區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