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其悠久的歷史中孕育著極為豐富多彩的節日時空,而傳統的民俗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蘊涵著豐富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觀念,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的歡樂盛會。
3—6歲的幼兒是個性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時期,也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幼兒園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的啟蒙教育,培養幼兒優良的道德品質,對幼兒的個體成長、群體塑造以及社會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更新都是十分必要的。
縱觀當今幼兒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家庭結構的變化,使人們對孩子的養育方式在得以更新的同時也步入了一些誤區:重智育輕德育,重顯性課程輕隱性課程的教育價值,以至于我們的傳統節日越來越被人們所漠視,其文化內涵也正在逐漸的流失。據調查,大部分中國孩子對我國的傳統民俗節日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這不得不讓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一種憂思與緊迫感,因此,讓幼兒感知、體驗傳統民俗節日,了解健康的民俗習慣,從小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園開展了《傳統節日伴我行》活動,把傳統民俗節日活動融入到教育教學中,以“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教育理念為宗旨,以傳統節日活動為載體,寓傳統美德的教育于環境創設、教育教學及幼兒生活之中,根據幼兒特點及傳統節日的內容,以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活動為切入點,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吸取思想、感情的營養,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文的認識,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的啟蒙教育,使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浸潤并受益于中國獨有的文化情懷,從而培養孩子優良的傳統美德。
一、寓傳統節日教育于幼兒園教學和生活活動中
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較形象直觀,為了能讓孩子們更形象地掌握傳統節日的意義以及相關內涵,我園根據幼兒教育規律及幼兒年齡特點,把傳統節日活動和傳統美德教育有機的滲透到各領域的教學中,使各領域的教育活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為了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知道端午節的來歷,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我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開展了《棕子飄香慶端午》的主題活動。首先讓孩子們了解端午節的四個意義: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伍子的忌辰;為紀念東漢孝女曹蛾救父投江而死;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然后讓孩子們了解紀念的方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等。知識豐富后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嘗試包粽子,孩子們有的看著米無所適從,有的手忙腳亂弄了一桌子,包出的粽子也是五花八門,看著自己的粽子作品孩子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當粽子燒好時,教室內飄溢著清香,孩子們迫不及待的分享著吃起粽子。在觀看端午節民間活動VCD、圖片時,孩子們又萌發了自己搞“賽龍舟”、“搶鴨子”活動的欲望,于是孩子們自己動手準備材料,自己制定活動規則,真正成了活動的主人。主題活動的開展既讓孩子們在興趣中學習和感知,又讓孩子們了解了端午節的由來、民俗習慣,增強了幼兒做為一個中國小公民的民族自豪感。
二、寓傳統節日教育于環境創設及利用之中
《綱要》在組織與實施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將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內容滲透于環境創設中,有助于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使幼兒能從另一個角度去接觸和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元宵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第一個團圓之夜,也是一年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家長和孩子們通過賞花燈、猜燈謎等形式慶賀新春的延續。在元宵節來臨之際,我們組織家長和孩子開展了“大手小手齊參與,環保花燈慶元宵”的親子環保花燈制作活動,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利用月餅盒,舊光碟,飲料瓶等廢舊材料制作了 “年年有余”、“福娃鬧春”、“點點星光”等各種形態各異的環保花燈并懸掛在幼兒園里,通過制作,既增強了家長和孩子的環保意識,又讓家長和孩子在欣賞花燈、感受喜慶、團圓的元宵佳節的同時,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了勤儉節約的美德。幼兒園還積極創設和利用節日環境,使環境發揮應有的節日教育功能,如端午節的“粽子香袋”、“龍舟”;中秋節的“月餅盒巧制作”等等具有教育價值或裝飾效果的各種親子環保制作,在每個傳統節日里都會相應展示在幼兒園的操場上,教室里、櫥窗中……家長和孩子置身于這些特殊材料裝飾的、具有濃郁傳統節日特色的環境中,感受著濃濃的傳統節日氛圍。
三、在傳統節日活動中促進家園整合
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完美的教育應由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共同構建,尤其應當重視家庭教育這一環節。《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加強與家庭、社區的密切合作,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家長認同、支持、參與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我們嘗試挖掘每個傳統節日的教育意義,并努力利用家長資源對幼兒進行民俗教育。中秋節是我國象征團圓的節日,民間流傳著很多中秋節的故事傳說以及許多的風俗習慣。為了讓幼兒親身領略這一濃郁的民俗氣息,我們邀請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們一起參加了“月亮之心親情會”,家長代表向孩子們講述了有關中秋節的傳說“吳剛折桂”、“嫦蛾奔月”等,孩子們身著圍裙、頭戴廚師帽,依然一個“小小糕點師”的模樣,爸爸媽媽擼胳膊挽袖子忙著揉面,在“爺爺為我打月餅”的歌聲中,孩子、父母一起打起了月餅。孩子們親自參與制作,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給弟弟妹妹送月餅更是讓活動達到了高潮,孩子們在這樣的活動中體驗了分享與團圓的快樂,并從另一層面上理解了大家庭團圓的意義。活動的參與由全園師生延伸到家庭、社區,由師生互動向家園互動以及幼兒園、家庭、社區的互動進一步擴展,實現了幼兒園、家庭、社區的相互融合,和諧發展。
傳統節日活動所特有的情景性,感染性,實踐性,娛樂性能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正是它的特殊性使傳統節日活動發揮了區別于其他教育途徑所沒有的特殊教育價值。通過傳統節日教育,孩子們實現了“三個一”:即每一個傳統節日活動中了解一種傳統習俗,學會一樣民俗手藝,傳承一個傳統美德,使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以及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義感得以在傳統美德漸漸淡化的今天在孩子們身上得到傳承與弘揚。
豐富多樣的傳統民俗節日活動為我們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教育平臺,利用孩子對“過節”的興趣,把傳統的習俗適度地融入節日活動中,激發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節日的意義所在,刺激他們的想象力以及正在形成的民族正義感和愛國情,促使幼兒通過活動學會從多種角度去看待人和社會。今后我們還要作更深一步的探索,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教育內容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從娃娃抓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此外,傳統民俗節日教育范圍也可以從漢族擴大到其他兄弟民族及國外的一些傳統節日,讓孩子初步接觸一些多元的節日文化,為幼兒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奠定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