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間文學,是客家先民及其后代子孫集體創作、口頭流傳的一種語言藝術,它運用口頭語言敘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發情感、是客家勞動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他們認識社會,寄托愿望,表達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中國民間文學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客家文化正逐漸成為一種弱勢文化,并逐步走向邊緣化的趨勢讓我們不得不重視。作為地處世界客都——梅州市中心的一所幼兒園,十分有必要和有義務將這客家文化瑰寶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在幼兒園,它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指出: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會說本地區的語言,發音清楚。因此,讓幼兒學會傾聽他人講的客家話,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了解客家人常用的客家童謠、謎語、諺語、客家歇后語等口頭文學的特點,培養現代的客家兒童會靈活運用客家方言,學會用方言完整流暢地描述事物。欣賞了解客家民間故事、傳說等,感受客家民間文學的語言特色,逐步積累客家文學語言。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客家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就成了我們幼兒教師所必須并要為之努力完成的目標和任務之一。那么,我們盡可巧妙運用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客家文化中的客家民間文學,取其精華以豐富幼兒的語言教學活動,讓幼兒的語言能力能夠得到更加有效、全面的發展。
一、選取客家民間文學中通俗易懂、健康、積極向上的內容進行教學,讓幼兒的語言教學內容能有益補充和豐富。
客家民間文學,是客家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真實地記錄了客家人的喜怒哀樂、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和道德情趣等,更反映了客家人吃苦耐勞、崇文重教、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而幼兒是先聽懂成人的語言,而后學會應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我們將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客家童謠、諺語、謎語、歇后語等客家民間文學滲入到幼兒的語言教學活動中,幫助幼兒理解、欣賞、朗誦這些語言文字,不但能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對語言美的感悟力,增長幼兒的知識經驗和思維的發展,并能讓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理解水平也不斷提高。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挑選了通俗易懂、健康,能讓幼兒積極向上發展的內容來教學。如客家童謠《月光光》、《火螢蟲》、《羊子咩咩》、《禾畢子》;客家諺語中的做人處事諺語:“食唔窮,著唔窮,唔曉打算一世窮”、“莫學燈籠千只眼,要學蠟燭一條心”、“子弟不讀書,好比瞎眼珠”等;耕耘氣象諺語“清明前打扮田,清明后打扮豆”、“燕子高飛晴天到,燕子低飛有雨到”等;客家謎語“上端四四方,下端圓叮當;一日累三次,夜里無事到天光。”(筷子);“上樹唔怕高,下樹唔怕跌,池巫毛,割巫血。”(螞蟻);“脈個車子不走路,一邊食來一邊吐。”(水車)等;客家歇后語“紙剪紅花——唔曉謝”、“青菜煮豆腐——一清二白”等;客家民間故事、傳說《讓人三尺又何妨》、《壓歲錢的傳說》等等,這些內容的詞句簡煉、形象生動、短小易記,念起來音韻和諧,瑯瑯上口,讓人聽過之后能回味無窮,永不忘懷,都是能有效豐富、補充幼兒語言教學內容的可選內容之一。
二、創設愉快輕松的客家民間文學學習氛圍,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讓幼兒語言教學更加形象有趣。
《指南》中指出: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在幼兒學習客家民間文學活動時,我們應積極為幼兒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與氛圍,組織生動有趣的語言教學活動,讓幼兒自由地學習、鍛煉語言能力。圍繞客家民間文學,將抽象的文字知識形象化、興趣化,我制作了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幫助幼兒直觀形象理解學習內容,并在活動室內外都裝飾一些圖文對應的墻畫和制作了一些主題吊飾,如:客家童謠《小花貓》、《月光光》;客家謎語《梳子》、《紅蠟燭》;客家諺語《燕子低飛陰雨天》、《讀書肯用功,茅寮屋里出相公》;客家歇后語《青菜煮豆腐——一清二白》、《鐵樹開花——難得見》、風俗傳說《客家人中秋吃月餅的傳說》等等,讓幼兒在這自由、寬松的環境中,隨時隨地都能學習、感受客家民間文學的魅力與特色。不但豐富了幼兒的文化生活,使幼兒能輕松完成學習任務,更給幼兒創設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增長了幼兒的知識,開闊幼兒的視野,讓孩子感受到了語言美的魅力,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表達能力和創造力,幼兒不但保持學習的興趣與愿望,還自覺地與老師、同伴交流自己對這些知識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讓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鍛煉與提高。
三、舉行形式豐富的客家民間文學知識游戲,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讓幼兒語言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當幼兒對客家民間文學知識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后,結合“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中進行的”這一特點,我們可組織幼兒舉行一些形式豐富的客家民間文學知識游戲活動,如:請幼兒以小組或個人形式上臺表演朗誦客家童謠;進行猜客家謎語比賽;與幼兒玩客家歇后語問答游戲(老師說前半句,幼兒說后半句或者幼兒之間問答);看誰知道的客家諺語多;請幼兒講民間故事、傳說故事等等。讓幼兒自由選擇、自由發揮,將自己所學到客家民間文學知識一一向大家展示,對于積極參與活動、敢于大膽表現的幼兒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幼兒在念念、想想、說說、講講等活動中不但鍛煉了語言表達、運用能力,更幫助他們有效積累知識經驗,為以后能更加清楚、連貫講述,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讓幼兒語言教學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滲入客家民間文學,是結合本土文化的一種有益嘗試,是對幼兒語言教育領域的有益補充,不但增添鄉土文化氣息,更讓幼兒的學習貼近生活,進而促進他們對周圍生活環境的關注,不斷獲得和積累知識經驗,讓他們的語言素材、思維不斷提高。可見,巧妙運用客家民間文學,豐富幼兒語言教學是非常實際可行的,作為戰斗在幼教一線的老師,更是應該努力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