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它運用音響、節奏和旋律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許多人將音樂稱之為 “心靈的語言”。幼兒園的音樂啟蒙教育對于幼兒的成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是陶冶幼兒情操、發展幼兒心智、培養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一把金鑰匙。
幼兒園實施生活化音樂教育,是指幼兒園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各階段中融入音樂,讓幼兒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充分去感受美、接觸美,初步萌發表現美的情趣,在一個輕松的環境中習得音樂的知識和技能,從而為幼兒今后品性和人格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音樂教育生活化,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營造美好的音樂氛圍
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課程,包括:唱歌、律動、打擊樂和舞蹈等方面,幼兒只有在和諧的氛圍中開展活動,才能充分地感受到美,并且體現音樂本身的美,因此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教師為他們創設一個美好的活動氛圍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開展:
1.創設情境,讓幼兒在音樂意境中感受音樂、體驗音樂
音樂活動離不開情感的作用,而幼兒的情感往往在情境中產生。幼兒年齡小,思維較直觀,創設音樂作品相適應的情境,有利于幼兒情感的形成和強化。因此在音樂游戲活動中,我常為孩子們創設情境,使他們有如身臨其境般地體驗這種意境,獲得觸景生情的效果,從而更好地表現作品。比如:在音樂游戲《貓捉老鼠》時,我們創設了夜晚黑漆漆、靜悄悄、月亮當空照的情境,讓幼兒在這種情境中傾聽去欣賞音樂,馬上能感受到晚上老鼠賊溜溜,偷偷摸摸地出來偷東西吃,小貓看見了輕輕地出來捉住它的情景。幼兒在游戲中注而又投入,較好地把握了音樂所要表現的意境,游戲效果好,達到預期的目的。
2. 因勢利導,讓幼兒在活動中擁有寬松愉悅的心理氛圍
音樂活動中,幼兒“學什么?”“怎么學?”“學得怎么樣?”,教師指導的態度很大程度影響到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證明:當幼兒的行為表現受到肯定、激勵和贊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記得自選角色游戲活動中,我們開展了“小歌星擂臺賽”,班上琳琳是一名膽子特別小的女孩,平時說話都是輕聲細語的,要上臺唱歌就更別說了。針對這種情況,我特意安排她和另一名積極活潑、愛表現的女孩佳妮一起邊唱邊跳,當她們表演完時大家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看見琳琳的眼睛里閃著耀眼的神采,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我緊接著進一步引導:“既然她們的歌聲這么美,那么我們請兩位小朋友再表演一曲怎樣?”面對孩子們期盼的眼神,琳琳漲紅了臉,但同時我們也驚喜地聽到了從她嘴里發出的細膩甜美的歌聲。從此以后琳琳在日?;顒又胁辉傩咔?,偶爾能與其他幼兒交流、玩游戲,慢慢地在活動中也變得主動些了。
二、以幼兒為本,正確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征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作為一位幼兒音樂教育啟蒙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才能制定適當的目標。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平臺,運用幼兒喜歡的形式,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體驗和發現,還應將音樂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愉悅幼兒身心的同時也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
記得一次課間,所有的孩子都在建構玩具,當我打開琴蓋開始彈起鋼琴時,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幾個幼兒聽到美妙的琴聲,隨即放下了手中的玩具,跟著節奏和旋律搖頭晃腦的,甚至玩起扮演游戲;有的卻只是抬頭看了一下,又接著玩起手中的玩具,有的幼兒甚至根本沒注意到琴聲,這應該是幼兒天生對音樂敏感度的差異不一樣。我又觀察到幼兒在自選區域活動中,對音樂較敏感的幾位幼兒漸漸“抱團”成為表演區中固定“演員”,那些對音樂不太敏感的幼兒則成為表演區的“觀眾”,這樣的自選區域活動角色還是比較固定的。然而,我還不滿足于此,很快我就發現問題:不參加演出的“觀眾”會失去展示自我的機會,還可能因此而逐步自我封閉,我們要面向全體,重視幼兒個人素養的培養?;谶@一思考,我設計了小步遞進的“階梯”,提出合適的要求,盡可能使教育有針對性,使每個幼兒都能按各自的步調發展。
在幼兒自選區域活動中,音樂知識學習可以順應幼兒學習方式開放、生動的具體實踐活動,通過幼兒的自主感知與體驗的過程來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目標。對音樂天賦好的幼兒,逐步培養他們如何去用心去感受音樂的內涵和情感,從而通過音樂技巧去表現這些情感;對音樂敏感度相對較差的幼兒,通過直觀圖片、故事導入等,幫助他們如何去理解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美,從而引導他們愛上音樂這一門藝術。
三、選擇風格多樣的音樂作品,增加音樂元素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
清晨,一首首活潑、節奏明快的童謠或兒歌,詞匯豐富精煉而富有感情色彩,孩子們在清新朝氣的童謠的伴隨下,盡快消除了對家長的依戀情緒,進入美好的精神狀態,融入到幼兒園大集體生活中來;晨間活動時播放鮮明歡快的樂曲,一起來動一動,見面友好地握握手、抱抱、猜拳等,這樣很好地調動幼兒鍛煉的興趣,以提高幼兒機體的反應、協調能力;餐后散步時播放一些舒緩、優雅流暢的旋律使孩子們心情舒暢、自然放松,適合閱讀圖書,說一說悄悄話;起床時,隨著音樂做一個“起床小律動”——翻翻身,滾一滾,抬抬腿,輕輕的舒展肢體,趕走困倦,投入到下午的活動中……
教師選擇不同風格的音樂,伴隨幼兒日常生活的每個環節,和孩子們的生活融為一體,久而久之,孩子聽音樂如同聽媽媽的發音語調一樣,這種耳濡目染的熏陶,引導幼兒對音樂產生充分的聯想和想象,體會到樂曲或歌曲的感情和意境,容易在情感上引起共鳴,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陶冶了性情,并提高了幼兒的音樂素質。
四、教師把握音樂教育的核心積極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幼兒喜歡被成人摟抱等親密接觸的感覺,教師可以用夸張的肢體語言,重復的手勢動作去幫助幼兒理解和感受音樂作品,達到掌握知識技能、培養情感態度等目標。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做到“導而不包”,留給孩子更多的發揮空間,給他們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當我們用聲情并茂的語調朗誦歌詞,并充滿激情地講解分析歌曲,會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幼兒很自然的會感受到老師的那份激情,會很自然的去模仿老師的語音語調,所以教師組織活動時投入的狀態、良好的情緒會帶動幼兒愉快地進入音樂的美妙意境,而且還能促使幼兒積極的去模仿去探索,對老師提出的學習要求能迅速做出反應,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
五、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實現音樂教育目標
音樂活動過程體現了教師教學水平和因勢利導的能力,生動的多媒體課件、豐富的游戲道具、直觀形象的實物圖片都能有效地刺激幼兒的聽覺和視覺。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應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進行引導,幼兒自由創作發揮時,教師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指導策略,力求讓音樂藝術活動發揮最好的教育效果。音樂《迷路的小花鴨》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歡的兒童歌曲,歌詞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歌唱活動中,紫涵小朋友說:“老師我想把歌詞內容改一改,因為我有一只可愛的小兔子,行嗎?”聽了孩子真誠而幼稚的話語,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那你愿意唱給我們聽嗎?”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于是,我把幼兒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由討論仿編這一首歌,這下小朋友們可高興了,紛紛為歌曲改編歌詞,他們利用熟悉的小動物形象仿編歌詞,盡情地把仿編的歌曲和表演融入在一起,對小花鴨牽、拉、摟、抱、親等等表演動作都表現出來了。小朋友在音樂活動中都感受音樂仿編創作的快樂,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培養了熱心、自信、開朗的性格。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幫助幼兒感受和理解音樂,利用道具提高幼兒的感受力、調動積極性,引導他們用不同肢體動作創造性表現音樂,充分體現幼兒對音樂的愉悅體驗
音樂對幼兒來說不是不可捉摸的,它的表現手段來自生活,幼兒的生活經驗是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基礎。大自然的聲音無處不在,所以我們平時要多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大自然中的節奏和聲響都是孩子們學習音樂的途徑:鳥鳴聲、飛機起飛聲、雷聲和風雨聲等,都是大自然中最活靈活現的背景音樂;家里經常會出現的敲門聲、吸塵器、爆竹和刷鍋蓋等也都是音樂的節奏。
如果幼兒從未看見下雨,他怎能在音樂中感受到小雨點沙沙沙,從天而降的聲音,怎能表現小雨點漸漸聚落的形象呢?因此平時常常帶幼兒出去散步、觀察,讓幼兒依據自己在觀察中績累的生活經驗,通過自己的想象,積極地去理解音樂并用聲音、表情、體態動作去表現樂曲的內涵。
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二十年的教育歷程讓我認識到音樂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幼兒在音樂活動中身心愉悅,塑造健康活潑的個性,甚至比智力開發更為重要。音樂是一把開啟藝術殿堂的金鑰匙,生活化的音樂教育能充分挖掘幼兒的潛能,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讓童心在美好的音樂旋律中悄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