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問題的提出
(一)背景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和個體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的平衡與否直接關系到人類的健康和生存。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教育部啟動了“中小學綠色教育行動”項目,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目前,國內關于綠色生態教育理念及可行性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且多針對高校及中小學,專門針對幼兒園的綠色生態教育的研究更少。因為幼兒的認識、情感、行為正處于發展的重要階段,此時進行綠色生態教育有助于幫助他們從小就了解生活環境的生態關系,從而自覺的進行保護環境,使其增強環境意識。因此,在幼兒園開展綠色生態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二)意義
1.時代發展的需要
目前由于人們對環境認識的不足導致了對環境的破壞,如造成了全球生態平衡失調:動物的滅絕、氣候變暖、自然災害增多、資源的流失等,給我們的生活、甚至是給生命帶來了威脅。因為幼兒的認識、情感、行為正處于發展的重要階段,此時進行教育有助于幫助他們從小就了解生活環境的生態關系,從而自覺的進行保護環境,使其增強環境意識。因此,生態環境教育近年來逐漸成為幼兒園教育中的熱門話題。
2.貫徹《綱要》的需要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培養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的美好情感,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大自然是一部真實、豐富的百科全書,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財富。自然界的生活是直觀的、具體的、現實的、豐富的,是目的、意義與價值的源泉。因為幼兒的認識、情感、行為正處于發展的重要階段,此時進行教育有助于幫助他們從小就了解生活環境的生態關系,從而自覺的進行保護環境,喚醒生態意識。
3.實踐發展的需要
隨著學前教育的不斷發展,現代幼兒教育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兒教師必須開拓全新的教育思維,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的兒童觀,在教育實踐中要以幼兒的健康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要清楚地認識到兒童是活生生的個體,是發展著的能動的主體,不是消極的“接受者”和灌輸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自主的學習者。在教育現實中,還有些老師仍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保持著“填鴨式”教學方式的現象。幼兒園綠色生態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實施策略,它是一種系統觀、整體觀、聯系觀、和諧觀、均衡觀下的教育,是一種充分體現和不斷運用生態智慧的教育。它要求教師為幼兒發挖掘、創造豐富的教育環境,讓幼兒通過自身的參與體驗獲取知識與經驗,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三)目標
1.構建自然的綠色生態教育環境,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增強環境意識。
2.實施綠色生態教育課程,使幼兒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環境意識和責任感。
3.形成平衡教育的策略體系,使幼兒在家庭、幼兒園、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環境中健康成長。
4.探索綠色生態教育園本培訓模式,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總之,旨在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讓教師更新觀念,擁有新的教學理念,并積極探索創新,大膽實踐,變知識的灌輸者為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合作者;讓幼兒在自主、自發、自由的活動中學習,提高研究能力,變被動式接受為主動式求知;形成一套適合幼兒年齡特征的幼兒園綠色教育課程,并形成從幼兒園環境、課程到幼兒行為的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生態幼兒園”的辦園特色。
(四)探析內容
我園“綠色生態教育研究與實踐探索”課題以綠色、環保、低碳、節約為核心內容,以“以人為本、關注生命”為教育重點,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培養幼兒的興趣,開發幼兒的潛能,從而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結合本園實際,我們把綠色生態教育研究內容定位為以下幾點:
1.幼兒園綠色生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研究,包括綠色生態環境的創設研究與幼兒綠色種植活動的研究以及社區內綠色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的挖掘研究。
2.幼兒綠色生活方式的行為研究,包括園內綠色環保與低碳節能的課程內容與實踐研究、幼兒立場的綠色生活研究、幼兒的環境意識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引導與教育研究。
3.家園共育,開展綠色生態教育活動的內容與實踐研究,包括向家庭和社區傳遞綠色生態理念的行為研究、綠色教育、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三位一體的資源共享式綠色教育研究。
4.綠色生態教育在課程實施中的問題研究,包括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綠色生態教育課程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二、探析的過程
(一)梳理問題,找出病因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綠色生態意識,我們從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產生的行為習慣入手,對全園幼兒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62份。
我們發現:①孩子的環境保護意識取決于家庭教育,家庭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的環境保護意識就強一點,跟隨年輕父母帶養的又好一點。我園的孩子絕大部分同住在一個小區里,孩子基本上都是隔代帶養,部分的爺爺奶奶都是從農村隨遷過來,隨手亂扔、破壞環境的現象很嚴重,例如太陽出來了,小區的大小樹木掛滿了晾曬的衣服、被子等。②孩子受到生理和心理特點的限制,他們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明顯表現為心口不一;這是因為孩子的控制意識不強,自我約束的能力較弱造成的。③部分家長的心態較消極,逃避現實。認為大環境很難改變,只要不涉及自己的經濟利益,功德無量、千秋萬代的事情還是留給別人做的思想觀念。④家庭教育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注重孩子身體健康,偏廢孩子環境保護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家長們保護綠色生態的意識薄弱,知識不豐富,沒有良好的習慣為孩子做示范。⑤幼兒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思想上已經認識到了環境保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施過程中沒有真正地落實到位,平時的保護綠色生態教育變成了一種形式教育,口號教育。
(二)確立目標,落實行動
1.創設開放、和諧的綠色生態環境。
在現代教育理念中,環境不再是一種背景,一種支持,而是一種活的課程。幼兒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為讓幼兒園大環境突顯生態特色,大環境方面,幼兒園新建了一個生態園,園內養殖了多種魚類和烏龜,也種植了多種具有形態特色的植物,采用了瓦罐、瓦盤進行種植,使生態園成為孩子觀察、欣賞和參與飼養的樂園。另外,幼兒園開辟了一個種植園,每個班級每周至少到種植園開展一次勞動活動,為植物松土、施肥、除草、抓蟲。在種植活動中,孩子親手播種種子,照顧植物,觀察植物的生長,了解植物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班級環境方面,每個班也分別設置了種植角,讓孩子們時時刻刻與植物近距離接觸。在進行主題環境創設時,我們鼓勵教師思考:創設什么樣的環境才能使之成為能與孩子對話的活動教材,并能讓孩子參與其中,實現互動?并要求教師盡量使用廢舊材料布置環境。通過思考,教師們認識到,要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不僅僅是讓孩子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孩子布置所能實現的,而應將環境視為課程,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們努力創設與主題活動相適應的教育環境,根據主題活動的進展,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各種廢舊物品,然后對收集到廢舊物品進行分類,組織家長和孩子開展與主題相關的創意制作活動。教師們利用幼兒參與活動的照片、與家長共同完成的調查問卷以及幼兒的作品裝扮墻面和布置班級環境,使活動的內容與過程以圖文的形式、作品的形式及時展示在活動室里。因為這些都是與幼兒息息相關的,引起了幼兒的高度關注,幼兒喜歡和同伴在每一個角落里看看講講,促進了幼兒基于環境的相互交流,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改變了幼兒的認知和理解,他們在活動中不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發展,重要的是體驗了收獲成功的喜悅。
2.建構生動、活潑的綠色生態課程。
幼兒園主題活動是一種研究型的課程,是幼兒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自主觀察、探索周圍現象和事物,教師適時適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導的一種系列活動,它的特點是有核心、有主體、有連續性和發展性。幼兒園根據課題提出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結合本班幼兒的興趣確立主題,然后,針對主題的內容、計劃、組織與實施開展積極交流和研討,分析主題的價值及可行性,盡可能地使每一個主題盡可能靠近幼兒的生活,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如小班開展的主題活動“蔬果總動員”,幼兒就積累了很多蔬果方面的知識:從對蔬果的認識到對蔬果種植的了解,從對蔬果的表達到喜愛對蔬果藝術地展現,從對蔬果好吃到對蔬果豐富營養的了解,知道了挑食是不好的,從而引導幼兒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又如大班開展的主題活動“美麗的秋天”,通過多種不同形式的活動來豐富對秋天的體驗,讓幼兒在生活中更多地感受秋天的美,從而萌發了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等等。在兩年的課題研究中,各班分別開展了《花兒朵朵開》、《水寶寶的秘密》、《小動物的家》、《奇妙的種子》、《有趣的葉子》、《瓶子總動員》等主題活動。
(三)言傳身教,播種觀念
幼兒園進行綠色生態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家長與社區參與綠色生態教育活動的決策、監督和檢查,這對于激發幼兒創新活動、培養幼兒自助參與和合作意識、促進綠色生態教育、綠色生態保護意識、綠色生態保護行為走進家庭很有作用。為此,我園十分注重挖掘家長教育資源,轉變期觀念,使其成為幼兒園綠色生態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如中班在開展《奇妙的種子》主題活動時,為讓孩子體驗播種的樂趣和走進自然,感受春暖花開的美好,開展了一場“種子與春天的約會”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走進田間播種花生種子,體驗春耕的樂趣,播種后帶領孩子們走進正開的燦爛的油菜花田,聞花香、賞花色,感受春天賦予大地的一片生趣盎然,萌發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家長們播種時指導孩子如何播種,賞花時帶領孩子在花田小徑上聽鳥語、聞花香、拾落葉、找小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并互相交流。又如大班開展的《百花齊放》主題活動中,為豐富幼兒的社會體驗與提高交往能力,培養孩子關愛、感恩他人的情感,組織家長和幼兒親手種植和制作了盤花,在小區內舉行了一場“與愛同行”花兒義賣活動,用所得的款項購買鮮花送給小區最美的人(為小區提供各種服務的人)。此外,幼兒園舉行了“愛護樹木”親子宣傳標語設計比賽、親子植樹活動、“瓶子總動員”親子創意設計大賽、親子自制燈籠元宵節燈謎會、 “環保時裝秀”在花都區科技節展示演出、“七彩薈萃童心·綠色生態同行”的迎新年畫展活動等。為綠色生態教育通向社會的大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探析的成果
(一)幼兒在發展
綠色生態教育最終強調的不是一種觀念,而是一種行動、一個習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明白不該做什么,應該做什么,真正把“綠色生態”落實到行動上,并在生活細節處體現出來,從小塑造一顆顆言行一致的綠色心靈。由于教師在活動中,注重為孩子創設環境,提供機會,合理運用肯定、激勵的策略,鼓勵幼兒大膽挑戰,大膽表現。幼兒成了活動真正的主體,孩子們活潑生動地參與活動,主動性增強了,思維活躍了,在活動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與同伴合作,面對挑戰敢于嘗試,主動尋求教師或同伴的幫忙。主動、堅持、勇于克服困難的品質也逐步形成。
(二)教師在成長
經過兩年的實踐研究,造就了一支既有較高傳統文化素養,又有一定科學研究和課程開發建設能力的教師隊伍。教師通過學習、實踐、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通過自主閱讀、園本培訓、專家引領,接觸了與課題研究密切相關的先進理念,學習了一些現代教育技術知識和技能,掌握了一些開展課題研究所必備的知識和能力,并運用到實踐中來,在實踐中消化,在實踐中創新。
四、反思與展望
我們的收獲是可喜的,與此同時,我們深知要搞好課題研究工作,必須善于觀察,精于總結。為此我們在收獲的同時進行認真反思,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育科研中繼續探討。例如教師在挖掘資源和素材能力方面、教師對教學案例反思的有效性方面、如何對案例的研究、分析成為日常教學中提高自身業務修養的途徑等方面。總之,教師的研究水平和綜合素養有待提高。
今后我們將加強學習和研究,使我們的課題科學有序地延伸,繼續編織綠色搖籃,播種綠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