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健康領域方面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和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良好狀態。為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要為幼兒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在教育建議中指出: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教師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影響幼兒。以欣賞的態度 幼兒。注意發現幼兒的優點,接納他們的個體差異,不簡單與同伴做橫向比較。幼兒做錯事時要冷靜處理,不厲聲斥責,更不能打罵。成人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為幼兒做出榜樣。生氣時不亂發脾氣,不遷怒于人。允許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并給予適當的引導。幼兒發脾氣時不硬性壓制,等其平靜后告訴他們什么行為是可以接受的。發現幼兒不高興時,主動詢問情況,幫助他們化解消極情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部份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
幼兒園中發現的現象:教師在有準備的活動中基本能做到游戲為基本學習方式,但在處理突發事情或者隨機教育時,沒有注重游戲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遵守規則、注意安全、良好習慣養成等。大部份老師會用直接制止、說教的方法,孩子聽從可能是因為老師的權威,而并非是自愿的、高興的聽從。師幼互動的效果和質量不高,只停留在單方面的要求和簡單的說教層面。
研究問題:如何引導教師在任何情況下將游戲的理念運用到日常保教中,尤其是隨機教育和處理突發情況中。提高師幼互動的有效性,促進教師的教育智慧以及教育行為的健康發展。
運用游戲化指導語的案例:
案例1:小魚喝水(小班):3個小朋友坐在位置上在喝水,邊喝邊玩,沒有認真的把自己的水喝完,于是運用游戲的指導語理念,動腦筋想怎么用好玩的話語指導幼兒樂于認真飲水。于是我說:“小魚們,快喝水啦。”小朋友們真的很快把水喝完。有個小朋友還說:“我知道,小魚是生活在水里的。”老師并沒有直接催促幼兒快喝水、怎么還在玩呀,而是用一句簡單的游戲話語,就輕輕松松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
案例2:今天你想和哪個玩具寶寶玩(小班):一個小朋友不知道選擇什么玩具,在玩具柜旁站了好久,于是我運用游戲化的指導語理念,問道:“今天你想和哪個玩具寶寶玩?帶誰到桌面上玩呢?”于是小朋友選擇了拼裝小汽車的玩具,帶到桌面上玩。
案例3:繩子“小蛇”(小班):娃娃家一個小男孩在拿一條繩子玩,一會纏到腰上,一會纏到手上,我很擔心小朋友用繩子纏的太緊會嘞到自己發生危險,但又不想用簡單直接的方式將繩子收走,進行安全說教。于是運用游戲化的指導語理念,說:“這條繩子好像一條小蛇呀,一會小蛇纏到腰上,一會小蛇纏到手上,可萬一小蛇纏到脖子上,一用力,哎呦(加上夸張的肢體動作),可就危險了,會被纏得喘不過來氣的。把小蛇給老師收起來吧。”小朋友真的主動將繩子給老師,繼續玩其他的玩具。
案例4:噓!娃娃在睡覺(小班):娃娃家的3個小朋友們在玩“切菜”的游戲,可是“刀”切在“菜板”上的聲音太大了。我并沒有直接提醒孩子聲音太大了,要求他們小點聲,而是運用了游戲話指導語的理念,指著旁邊嬰兒床上的“娃娃”說道:“你們看,躺在嬰兒床上的寶寶睡著了,噓!我們清點,不要吵醒寶寶了。”小朋友們真的放緩了動作和“切菜”的力度,“切菜”的聲音小很多了。
案例5:一次只拿一個(小班):益智區,小朋友們正操作玩教具,兩個小男孩搶了起來,一個小男孩說:“這是我的,我的……”此時男孩手中已經有一個相同的玩具了,于是我用游戲話的指導語指導幼兒說:“巧虎說,一次只拿一個玩具哦。誰看過巧虎的動畫片?”另一個小男孩說,我看過。我追問:“巧虎怎么說的?”小男孩說:“巧虎說一次只拿一個哦。”發現搶玩具的小男孩,沒有在爭搶了。
案例5:我的肚子里還有一個香蕉的位置是空的:一個小朋友在水果區吃水果,今天的水果有楊桃和香蕉,小朋友特別喜歡香蕉,香蕉已經全部吃完光,他說還想要一塊香蕉。我用游戲化的指導語說嘗試和他溝通:“哇,好漂亮的“小星星”(楊桃切開的樣子)啊,“小星星”說,你先喜歡我,我才叫我的好朋友香蕉來”。小朋友說:“不是的,只要用夾子把香蕉夾過來就好了。”第一個游戲語言失敗了,但不要灰心,繼續想其他的游戲語言進行溝通,于是我用手輕輕摸摸小朋友的肚子,繼續說:“香蕉這邊的肚子已經填滿了,這邊還有一個星星形狀的空出來了,要用星星形狀把它添滿哦。”小朋友指指小肚子的一邊說:“這邊還有個香蕉的位置沒有滿,我先吃個香蕉再吃星星吧!”我選擇相信小朋友,于是夾了一塊香蕉給小朋友,小朋友吃完后,把星星拿起來也吃了。
案例6.照照“小鏡子”(托班):一個托班小朋友在吃午點,一手拿著紅棗糕,一手拿著盤子在敲桌面,看到這個情況,我沒有馬上阻止。而是想辦法運用游戲化的指導語方式引導幼兒不要敲桌子,認真吃手中的紅棗糕。于是我說:“哇,這個小盤子好亮呀,像一面小鏡子,快來照一照呀,看看寶寶漂亮嗎?照照小鏡子,看看有沒有大口吃紅棗糕呀!”小朋友非常配合的主動把紅棗糕吃完了。再次證明游戲的指導語方法是有效果的。
案例7.我來當姐姐,把小碗送回家(托班):托班一個小朋友喝完湯了,就跑去完玩具,沒有將碗收起來,于是我模仿小碗的語氣說:“寧寧、寧寧,我聽到小碗在叫你了,你快過來聽聽(把小朋友吸引過來)。”寧寧走過來,我接著說:“小碗說,請寧寧幫忙,把我送回家,我的家就在那邊的桌子上。”“寧寧能當姐姐把小碗送回家嗎?”寧寧看了看小碗,輕輕的端起來,主動把小碗送回“家”了。
分析:以上案例證明游戲化的引導語在隨機教育和處理突發事情時是非常有效的,在一次次的師幼互動中,老師的教育智慧得到了運用,孩子的主動配合,也增加了老師教育的成就感,減少了教師權威引起的師幼矛盾。
總結:
一、游戲化指導語的原則----具備趣味性、貼近幼兒生活經驗。
1.擬人化的處理事物,給物品擬人的性格,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
2.有趣的聯想,根據物品的特點,將物品比喻成另一種孩子們熟悉的有趣事物。
3.借助孩子們熟悉的正能量的動畫形象樹立榜樣,引導幼兒模仿。
4.運用游戲語言,創設游戲情境氛圍,把幼兒帶到游戲中的角色扮演,做符合角色身份的規范行為。
二、游戲化指導語的原則----不著急(嚴重威脅到安全的除外),等想好了游戲化的指導語再說。
1. 提醒自己,避免簡單粗暴的指導語言,快速思考怎樣用游戲化的指導語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2. 提醒自己是幼兒教師的身份,教育者和普通照顧孩子的人員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在于引導幼兒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是充滿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