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16新進展》總結了自2013年以來國際圖書館界由《國際圖聯趨勢報告》引發的國家和地區性討論的關鍵議題?!秶H圖聯趨勢報告一2016新進展》報告中的趨勢和議題與美國大學與研究型圖書館協會《2016年高校圖書館發展大趨勢》以及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News(大學與研究圖書館新聞)雜志調研的高校圖書館界議題討論存在一致性,由三者間的對比分析可得出高校圖書館界的5大核心議題,即開放獲取、教學/科研支持、研究數據管理、生態學術平臺構建及技術改造。對5大議題的進一步剖析有利于高校圖書館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包括促進高等教育界變革、協助打造四化教育體系、締結新型社區紐帶、強化職業能力建設。
[關鍵詞]國際圖聯 《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16新進展》 高校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2013年8月,國際圖聯(IFLA)在“世界圖書館與信息大會”上發布了《國際圖聯趨勢報告》,探討了信息服務的5個趨勢:(1)新技術將同時擴大和限制誰有權訪問信息;(2)網絡教育能夠普及全球學習,也能干擾全球學習;(3)隱私和數據保護的邊界將被重新定義;(4)超鏈接的社會將聆聽并賦予新的聲音和群體以力量;(5)新技術將改造全球信息經濟。報告的發布引發了遍及非洲、亞洲、大洋洲、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30多個國家就諸如“基礎設施、連通性和數字技能方面挑戰”“移動技術正在重新定義社區”“重新構想圖書館服務及未來角色”等系列延伸議題展開廣泛而持續的討論、分析和行動。2016年8月,作為對近3年來國際圖書館界討論、分析的成果的總結和共享,IFLA在美國俄亥俄州召開的國際圖聯大會上再次發布《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16新進展》。正如IFLA所強調,《國際圖聯趨勢報告》并非只是對可預見趨勢的被動反饋,其主旨在于引發國際圖書館界的廣泛討論,那么對這種廣泛討論的總結、分析和共享則旨在促進相關討論議題的深層次演化。對于不同類型圖書館而言,IFLA趨勢類報告與其的關聯度及對其的影響力各不相同,但懂得將IFLA趨勢類報告中的發現和成果與圖書館不同發展領域相結合,啟迪新思路、探索新方向、實踐新舉措,這一點對圖書館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1《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16新進展》與高校圖書館議題討論的一致性
1.1《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16新進展》中的區域性議題
《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16新進展》中與高校圖書館有緊密聯系的各地區主要議題包括;(1)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連通性和數字技能方面的挑戰”“慕課和開放式教育資源是巨大的學習機遇”;(2)亞洲和大洋洲地區的“保障隱私的同時變革圖書館服務”“與在線教育提供商和內容創作者的新型伙伴關系”“圍繞大數據、社區發布和隱私增強圖書館與信息科學技能”;(3)歐洲地區的“圍繞版權、內容獲取和電子借閱方面的新挑戰”“圖書館原則,數字機遇和傾聽用戶需求”;(4)拉丁美洲地區的“克服連通性挑戰,以解決社會排斥和不平等”“圖書館員如何迎接、消化數字改變和文化改變”;(5)北美地區的“教育的數字化干擾是否帶來新的機遇”“圖書館如何更有效地宣傳自身成就”“學習者仍然需要一個數字化與面對面交融的環境”。
1.2高校圖書館界的全球化及區域性議題
上述議題是否切實反映了高校圖書館界全球化、區域化的發展趨勢呢?從ACRL(Association of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美國大學與研究型圖書館協會)研究計劃與審查委員會撰寫的研究報告《2016年高校圖書館發展大趨勢》以及CollegeResearchLibrariesNews(大學與研究圖書館新聞)雜志于2016年9月刊發的一項討論結果中,我們可以一窺究竟。(1)2016年ACRL高校圖書館9大趨勢:研究數據服務、數字學術、館藏評估、圖書館集成系統與內容提供商,完成并購、學習證據、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新方向、替代計量學、新興員工職位以及開放教育資源。(2)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News雜志調研:為了解信息技術革新、高等教育轉型環境中全球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動態,來自亞太地區、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波灣地區的高校圖書館員被邀請,分享其所在區域影響高校圖書館未來發展最為關鍵的5個議題,經整理發現,6大區域高校圖書館員所共同關注的議題包括:學生的學習與成功、參與科學傳播、圖書館與信息科學教育的差距、利用科技解決困境、研究數據管理、交流并展示存在價值;特定區域高校圖書館館員所關注的議題包括:亞太地區的“高校圖書館永續發展”、歐洲的“數字學習”、北美洲的“具多元及包容性的專業”、非洲的“資金不足及領導者的支援薄弱”、拉丁美洲“信息使用政策”等。
1.3《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16新進展》與高校圖書館議題討論的一致性
一方面,從全球化的趨勢來看,ACRL《2016年高校圖書館發展大趨勢》及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News的調研所提出的影響高校圖書館未來發展的共性關鍵議題與IFLA提出的5個議題存在一致性。其中,“數字學術”“館藏評估”“圖書館集成系統與內容供應商并購”“替代計量”“開放教育資源”“參與科學傳播”與“新技術將同時擴大和限制淮有權訪問信息”共同對應信息的存儲、傳播及獲取;“學習證據”“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新方向”“學生的學習和成功”與“網絡教育對全球學習的雙刃作用”共同對應用戶終身學習;“研究數據管理”與“數據隱私和保護”同屬數據管理范疇;“交流并展示存在價值”與“超鏈接的社會將聆聽并賦予新的聲音和群體以力量”共同指向社區創建及價值;“利用科技解決困境”與“新技術將改造全球信息經濟”共同探討了技術在解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中的問題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從區域化的趨勢來看,各區域高校圖書館員分享的影響高校圖書館未來發展的個性關鍵議題與IFLA新進展報告中的區域化討論議題存在一致性,如歐洲區“版權、內容獲取和電子借閱以及數字機遇”與“數字學習”共同關注數字管理和數字學習問題.亞太區“變革圖書館服務、發展新型伙伴關系、增強圖書館與信息科學技能”與“高校館永續發展”共同關注變革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由此可見,無論是以全球化的視野為觀測點,還是從區域化的視角出發,《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16新進展》都極為精準地把握了信息環境、學術環境中的重要議題,對高校圖書館未來發展有著戰略指導意義。
2《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16新進展》視角下高校圖書館重大議題的剖析
2.1如何理解和把握高校圖書館持續關注的重大議題
由以上分析可知,開放獲取、教學/研究服務、數據管理、生態學術社區/平臺構建、技術改造將是瞬息萬變的高等教育及學術環境中圖書館所需持續關注的重大議題。對高校圖書館重大議題的完整理解和把握應從如下要點著手:(1)理解和把握重大議題的內部結構及有機聯系。開放、平等的信息獲取如同高等教育、學術環境中知識化服務的基礎和靶心,知識的自由流通、開放共享將奠定和創造學術社區的無限發展機遇;教學、科研支持與數據管理是教育變革及大數據環境中高校圖書館責任與使命的沿革,是信息獲取服務的延展;生態學術社區/平臺構建是高校圖書館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由此可見,重大議題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基礎目標與中級目標、高級目標有機銜接的統一體,而技術則是實施此目標有機體最為關鍵的手段。(2)理解和把握重大議題的具體分解和重點。以開放、平等的信息獲取為例,圍繞該初級目標的任務包含.信息通訊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圖書館內容和系統的整合,館藏發展及評估,用戶信息素養、數字素養提升,圖書館與信息科學技能強化等;同時,不同國家或不同區域的高校圖書館由于處于不同目標層次的不同任務階段,因此其關注的任務重點也各不相同。如非洲更加關注基礎設施建設中諸如預算資金不足帶來的挑戰,歐洲更加關注用戶隱私、版權問題引發的挑戰。(3)理解和把握重大議題的發展和演化。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將推動高校圖書館重大議題的發展和演化,這種發展和演化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伴隨著基礎目標實現與學術社區需求發展而迭代產生的更高層次的目標議題;二是特定議題內部具體組成和重點的轉向和演變。
2.2對高校圖書館持續關注重大議題的引申探討
2.2.1開放獲取
開放獲取有助于營建學術研究無障礙的理想環境。IFLA于2012年頒布的《圖書館員及其他信息工作者倫理準則》第4條關于“開放獲取與知識產權”的表述為:“圖書館員和其他信息工作者的職責是為圖書館用戶提供獲取任何媒介和任何格式的信息與觀點的最大可能性,包括支持開放信息獲取、開源和開放許可的原則。”開放獲取具有準公益性,涵蓋科技出版物開放獲取、開放存儲、開放教育資源、科研數據開放共享等多個范疇,涉及開放獲取政策制定及實施,機構知識庫創建及發展,開放存繳政策實施狀況的檢查監督,開放出版資助政策制定,開放出版期刊遴選,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建立及應用,元數據創建,科學數據共享、存儲、傳播、復用的權利管理,開放獲取實施效果評價等復雜的實質性問題。從2001年第一次開放獲取國際研討會在布達佩斯召開發展至今,開放獲取運動已是大勢所趨。美國提出《科學技術研究公平獲取法案》,要求聯邦政府機構資助1億美元以上的科研項目必須實行開放獲??;歐盟力爭于2020年前開放所有歐盟成員官方參與資助的學術論文;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于2016年底提出由出版轉型至開放獲取的務實方案?!堕_放獲取圖書出版2016—2020》報告顯示,開放獲取圖書至2020年預期將增長30%。開放獲取將為高等教育環境帶來諸如教學模式設計變革、學術出版變局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對此,高校圖書館應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應對.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其中。
2.2.2教學/科研服務
未來高校圖書館需要更有效地服務于學術社區的教學和科研,這意味著圖書館服務資源、服務模式向教學和科研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滲透與擴張。從發展初期而言,高校圖書館將通過提供信息、技術、空間及信息專業化服務支撐院校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從中級階段而言,高校圖書館將強化與院校教學、科研部門的合作,通過設計嵌入課堂的信息素養課程、參與在線學習和混合學習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服務,將學生培育為具備高數字素養的科研專家;從高級階段而言,高校圖書館將更多關注高等教育界深度教學的發展趨勢,通過整合數字學術空間、開展基于互動社區平臺的研究、開發新的教學服務策略以及支持旨在培養想象力的現代教學方法,從而促進院校教學和科研模式的創新發展。圍繞教學、科研服務這一中心,未來高校圖書館將改變其原有的定位,突破固定場所、時間、資源的限制,以資源建設、空間設計、服務設計為著力點,將其與院校課程建設、科研發展相統一,形成兩條主線,一條由教材引出疑問,引導學生走進圖書館檢索資料,學習學科群相融合的知識,催生關聯生產生活實際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另一條著眼于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高校圖書館將輔助院校建立系統的、以學生科研為引導的新型探究式學習模式,參與研究其內涵、實施方案和效果評估等。
2.2.3研究數據管理
COAR(Confederation 0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開放獲取知識庫聯盟)于2016年12月開展的一項關于研究數據管理需求的調查顯示,有近半數的反饋方表示已經開始收集數據資料,而另一半尚未開始的反饋方中,有80%表示將于2017年開始此項任務。由此可見,2017年研究數據管理將形成一定規模。面臨研究數據管理,高校圖書館挑戰與機遇并存,研究數據管理中的主要挑戰包括:如何鼓勵研究者參與數據共享,院校研究數據政策的匱乏,數據長期保存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本地專家及元數據標準和策略的缺乏,圍繞數據所有權的許可使用問題,等等。對研究人員而言,在研究數據的管理中同樣面臨種種挑戰:包括“有效管理數據”“數據收集重于研究設計”“大數據需要特殊分析工具”“海量數據可能使數據解讀更具挑戰性”“意圖在數據中找到模式是非常危險的”。高校圖書館在研究數據管理工作中,不僅需要從專業的角度出發,采用一定數據策略促進研究人員數據共享參與意識與積極性的形成,確保研究數據長期保存和可訪問性,制定院校數據政策及元數據標準,解決自身面對的各類挑戰,更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著眼于研究人員數據素養的提升,通過發布操作指南、案例分析,提供培訓,協助研究人員樹立科學的數據共享觀,更有效地使用各種數據管理、分析工具采集、觀察、創建研究數據,完善數據管理專業知識體系,推動以數據為引擎的科學研究新發展。
2.2.4生態學術平臺構建
圖書館目錄體系的平臺化是指將面向借閱的目錄門戶發展為面向信息交流的開放平臺。無論是何種數字資源形式,開放、關聯和流動都是其本質特征和內在價值。2016年10月,MIT(Massachusetts Insdm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學院)在其《圖書館的未來》初步報告中,提出了“開放的全球性平臺”發展構想,以期未來全球化的大學有全球化的圖書館為支撐。在數字化的發展浪潮中,機構知識庫作為支撐各高校學術研究的基礎設施,收集并保存了院校研究人員的學術及智力成果。然而,機構知識庫的真正價值在于其有潛力使知識庫相互連接成為存儲網絡,該網絡能夠為研究產出提供統一入口,使得任何研究者、任何研究組織都可以利用存儲網絡中強大的資源,創建更為個性化的學術內容。與外部知識庫融為一體的機構知識庫相當于院校的核心資源和能力,在提升互操作性的同時,高校圖書館需要持續利用數據技術(如大數據中的數據挖掘、學習分析)及數字學術工具(如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替代計量工具)改造和升級機構知識庫,提升數據的整體運營效能,加速知識的積累與活化利用,做到真正整合由資助方、院校、研究人員、出版方等利益相關方構成的學術生態鏈,打造全新的學術共享模式,構建“開放的全球性平臺”,從而推動學術界的生態共融,這也是所有高校圖書館戰略發展的未來方向。
2.2.5技術改造
在數字技術和新媒介日新月異的時代,圖書館特別是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與技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高校圖書館無論是工作網絡化、服務泛在化、資源數據化,還是功能智慧化、空間創意化、用戶自主化,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和進步。每年,新媒體聯盟都會就驅動高校圖書館技術采用的關鍵趨勢展開討論;每兩年,ACRL都會發布高校圖書館環境掃描報告及趨勢報告,分析當前環境對高校圖書館發展產生持續影響的技術趨勢及其他潛在趨勢。2011年,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變革美國教育:技術推動學習》指出,未來“需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需要重新設計各級教育系統的工作路程和體系結構,而不是進化式的修修補補”。在這一重大結構性變革過程中,高校圖書館需要持續關注能夠給教師工作組織、知識管理和傳輸帶來實際改變,特別是在開發先進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上有著巨大應用前景的新技術,包括與創客空間、智能定位、翻轉課堂、長期保存等數字化策略關聯的技術,以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學習分析、虛擬和遠程實驗性為代表的學習型技術,以及其他社交媒體技術、可視化技術等。通過技術與教學、科研的融合逐步推動從教學內容數字化、教育工具數字化、教學行為數字化到人腦數字化的梯度思維體系構建,實現高等教育界向深度教學、深度科研的轉變。
3基于重大議題的高校圖書館未來展望
3.1以開放合作的思維參與促進高等教育的變革
在加快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以單一教學模式的知識傳授為主向以多種學習方式下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變革過程中,任何一所高校及其圖書館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而必須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其中。縱觀全球,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大趨勢打破了高等教育的時空界限,高等教育的組織體系、組織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質量評價均發生顯著變化,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已然成為高等教育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教育資源與教學/科研模式的無限開放將成為全球高等教育最本質的特點和趨勢。搭乘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快車,通過推動開放獲取、科研數據管理、搭建生態學術平臺,實現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互聯網與高等教育的內嵌、交疊與融合,成為高校圖書館變革發展的新常態。實踐中。高校圖書館需要將開放、合作、共享的互聯網思維運用到極致,以信息資源、教學/科研支撐服務為推手,助力高等教育組織體系、組織形式,特別是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評估模式重構,凝聚共識,深化合作,高端交流,共謀發展。具體而言,高校圖書館應:(1)促進人與人之間知識與智慧的連接和交流,協同認知,推動創新;(2)通過與院校教師的合作改進素養培訓方案,變革課程體系及學習支撐系統。探索高等教育組織、流程的再造與生態文化的完善;(3)發掘與外部潛在合作方(包括企業、科研機構、社區等)的合作關系,探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和研討式學習方式,實現產學研協同育人,以開放合作的育人機制開啟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篇章。
3.2協助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
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目標。這與高校圖書館“構筑開放的全球性平臺,幫助各行各業的人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愿景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網絡化、數字化首先解決的是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及人類知識和智慧的互聯問題,與教育均等性對應的是基于服務客體的具體情況來分配資源提供服務的教育“個性化”“精致化”主題。在利用數字網絡催生學術生態新動能的前提下,高等院校及其圖書館需要進一步思索如何確保教育均等化與教育個性化并重,在普及高度教育的同時引導基于人本、人文與人性教育的價值追求,形成基于彈性與柔性的終身教育體系。隨著人類需求的發展,個性定制化的教育模式必將成為未來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命題?!缎旅襟w聯盟地平線報告:2016高等教育版》將個性化學習列為未來5年全球范圍內影響高等教育變化的困難挑戰,指出“有效促進個性化的數據驅動的科學方法最近才出現”,并且“技術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個性化學習的開展還必須結合有效的教學方法”。在發展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體驗從而奠定終身學習基礎的過程中,高校圖書館可探索的路徑包括:(1)輔助教師將信息化工具與適當的課程設計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育教學系統;(2)將圖書館服務滲透到用戶階段性學習的不同時點、不同場景,為用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及靈活的學習方式,協助用戶獲取階段性學習成果,更能夠將用戶不同學習階段、未來職業發展相銜接,形成用戶終身學習的成長通道。
3.3以全球化的發展戰略推動新型社區紐帶的締結
普遍開放、平等服務、社會包容體現了當代圖書館理念的核心價值。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呈現出綜合化、專業化、國際化等共性趨勢,MIT圖書館館長Chris Bourg認為,代表著知識自由的高校圖書館的資源需被放置在同一平臺,供更多人(包括與院校合作的學者、校友、在線課程學生以及全球社區的學者和公民)發現、使用、探索。從高校圖書館承擔的使命和社會責任的角度分析,作為地方先進的文化載體及前沿科研成果的集散地,高校圖書館需要以服務于國家、構建學習型社會等戰略決策為目標宗旨,以促進國家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為歸依,將高校圖書館資源向社區伸展,締結新型社區紐帶,尋求與社區的創新合作模式,與公共圖書館共同發揮“社區發展引擎”的重大作用。從高校圖書館內在發展角度分析,與外部社會的緊密關聯將確保大學生命體以更加流暢、成熟的方式成長。在全球化戰略思維的指導下,高校圖書館新型社區紐帶的締結可通過以下步驟實現:(1)拓展資源:對館藏資源和社區資源進行雙向分析,深度發掘二者整合價值。一方面,向社區逐步開放館藏資源和服務,推動館藏資源與社區外部資源的關聯與融合,助力社區的網絡化、數字化建設,幫助人們了解數據、利用數據,參與建設智能社區;另一方面,將外部資源引入校園,借助社區、家庭、其他學校、政府部門等多方資源為學生開拓多種成長平臺。(2)社區影響力塑造:強化高校圖書館在國家、地區甚至是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度,以靈活的合作方式(如PPP合作模式)更多地參與到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學習力和創新活力的項目中,推動社區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實現社區創新發展,塑造圖書館社區影響力。
3.4強化高校圖書館員職業能力建設及培訓
開放獲取、研究數據管理、生態學術平臺構建等命題無一不對圖書館及館員職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站在新技術發展和演變的教育實踐最前沿,高校圖書館需要隨時準備好投資開發新的技術和能力,靈活調整自身以適應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以及招聘和培訓多元化的館員以更好地服務于用戶;另一方面,面對數字化發展的挑戰,高校圖書館員不僅需要確保自身的數字技能水平,更需要發展一組核心能力,包括且不局限于宣傳能力及政治活動能力、協作能力、溝通與人際交往能力、創新和創造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數據分析能力、領導能力、營銷推廣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等。為更好應對未來發展中的種種挑戰。高校圖書館必須發展館員職業能力建設,強化館員培訓,引導館員職業生涯的進階式發展。首先,強化館員培訓和發展的資源建設,拓展館員培訓的方式和途徑,建立融合專題學習、主題討論、網絡學習為一體的館員專業化培訓體系,以及涵蓋學習平臺、在線課程、會議資料、學習工具、教育視頻的館員培訓資源系統,拓展國際層面、區域層面間館員的交流合作機遇,幫助館員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持續學習的能力,通過培訓服務的資源、環境、形式等條件來保障館員培訓的開放化、均等化及常態化;其次,注重圖書館價值與館員職業生涯的和諧發展,為處于不同職業生涯生命周期的館員開發個性化的發展計劃,建立多元通道的進階式館員職業發展體系,促進館員個體發展目標與部門發展目標、圖書館發展目標乃至院校戰略目標的有效銜接,從而實現圖書館高績效的組織管理;最后,強化館員培訓評估、職業技能/素養評估以及職業生涯階段性評估,以持續的評估推進館員綜合職業能力的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