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林
【關鍵詞】 語文教學;策略知識;能力;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095—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和教學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的農村語文教學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仍然處于應付學生的升學考試階段,在平時的教學中并沒有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以至于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很低,阻礙著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那如何去改變這種狀態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談如下幾個策略:
策略一: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求學生重視知識的積累
首先:要牢記基礎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資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相關內容,對資料進行整合梳理,讓學生記錄在課堂筆記上,印在腦子里,以便學生定期復習。
其次:對于文體知識方面的掌握,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應該有最基本的單元意識和整體框架意識。學習本單元應該重點學習的是什么內容、什么體裁等。再結合文本進行具體清晰地講解,只有這樣,這些文體方面的知識學生才能夠得以掌握。
策略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第一,提高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只有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自學課文能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自學能力是一個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所以,語文老師要在實質上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尤其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綜觀古往今來的許許多多的大作家大文學家,無不受益于誦讀。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語文的能力,首要要抓好平時的誦讀這一環節,我們的老師把課本規定的要熟讀背誦的篇目段落作為重點,要真正地落實到位,不要讓學生把誦讀不自覺地看成一種負擔,不到臨考不背書,養成惰性。在日常學習中要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不斷地提高誦讀的能力,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前提。
第二,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和自我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質疑,使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有所收獲。要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做縱深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學生以“權利”。為學生鋪設舞臺,布置各種各樣的情境,努力創設出一個讓學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使他們的思維盡情地自由發揮想象。這樣,學生不但敢說,而且也會愛說,從而達到想說和會說的最佳效果。老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組織學生舉辦一些辯論賽、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來鍛煉學生的說話表達能力。
第三:提高書寫表達能力。在考試以筆試為主的情況下,書寫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學生整體得分的高低、考試的成敗,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前途。因此,不可小視。盡管閱讀答題沒有規矩,但在語言的完整、流暢上很有講究的。同時,學生的書寫在現階段也是個重要問題,有些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往往很隨意,寫錯了來回涂抹弄得卷面很不整潔。老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嚴格要求,讓學生養成書寫工整美觀的習慣。
策略三: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掌握好尺度
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地減少教師的講解過程,幫助教師營造一種更加適宜學生學習的氛圍和情境。同時,多媒體技術能夠將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因素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將一些原本靜態的知識變得更加靈動起來,也可以使那些枯燥的知識更加生動和形象,打破教師講解的時空局限性,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愉悅的、歡快的教學氛圍。然而,要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夠較好地掌握多媒體應用的尺度就會讓學生陷入觀賞畫面欣賞音樂等表面的現象之中,老師也會越來越依賴于多媒體教學技術,使語文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所以,語文老師一定要處理好傳統教學方式與多媒體教學方式的銜接關系,合理利用。
策略四:語文老師要恰當地進行課后輔導
首先,課后輔導面積不宜過大,而應該選擇那些真正需要輔導的學生,并且要把輔導的重點放在幫助其樹立自信上,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動力,這樣遠比輔導其做幾篇閱讀練習題要有效得多。第二,在進行輔導時,主要是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第三,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幫互助,讓優等生來輔導學困生,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他們接受起來就更容易一些。總之,在進行課后輔導時一定要注重實效,切不可走形式主義,表面熱鬧,實際上學生卻一無所獲。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