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玉英
摘 要:文章關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課程生態體系構建過程,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促進大學生對生命的涵義,以及生命的質量進行思考,將其”內化”,促使大學生嚴肅的認識生命的存在、從而重視和珍愛生命,提高生命質量。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4-0091-02
一、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大學生自殺現象屢屢發生。2002年首屆國際自殺預防研討會上,有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年平均自殺率為23.00/10萬,自殺已成為15—34歲青少年人口中第一位的死因[1]。學生自入學之日起,就不斷地被要求考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等等,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智育方面的教育,從而忽視生命道德方面的教育。學業上過高的期望、精神上過少的關注、愛情方面的挫折、人際關系的沖突等原因,導致部分大學生走上自殺的道路。
我國的“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相對起步較晚,
2000年以來,首先在我國臺灣、香港地區開展生命教育,內地一些省市也隨之開展,2008年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作為德育的內容來抓[2]。學校的德育著重著手于培養學生的“崇高理想”方面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但卻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生命的存在與成長,致使大學生缺乏生命意識和生命責任意識,忽視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社會上出現了諸多漠視生命的現象,甚至有的學生走上自殺、犯罪等極端的道路。
目前我國高校生命道德教育工作,有很多的盲區和薄弱點,現今僅有少部分關于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文章,大多數研究也僅限于理論層面,對我國生命道德教育的現狀并未很好地呈現,黑龍江省的生命道德教育處于相對“空白”狀態。我們在生命道德教育的理念上存在一些誤區,生命道德教育多維網絡系統建構不到位。
二、積極心理學概述
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M. Seligman)首次從理論上提出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這一概念,他倡導要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活動等方面做出新的詮釋和解讀,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優秀品質和能力等幫助人類擁有更幸福的生活[3]。其更強調要從研究人性的優點與價值出發,去挖掘和發現事物的積極方面。
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們嘗試在積極心理學的視域下引入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體系模型構建,利用當前比較完善的、有效的積極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將積極心理學視角與生命道德教育體系相結合,從最初對學生所存在的問題的過分關注轉化為對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和品質的關注,使生命意識”內化”為自我意識的一部分。從積極心態出發引導大學生珍視生命的價值,正確詮釋生命的意義,使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及對待生命的態度,成為有社會執行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三、生命道德教育的涵義
“生命道德”是道德的一個全新的范疇,生命道德教育的理念是出自于生命教育,是道德與生命的結合,凸顯人對生命的關愛,調整人與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以及與他類生物生命關系的道德[5]。生命道德教育就是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對大學生整體人生的塑化進行積極關注,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探索與認識生命相關的意義,了解人類生命的有限性,從而讓大學生學會欣賞、珍愛和積極體驗生命,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與理想抱負,最終完成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
從20世紀下半葉,國外的一些國家就陸續提出敬
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由唐納·華特士提出,原是針對美20世紀60年代作為吸毒、自殺、他殺、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的現象的對策而出現。英國由彼得·麥克菲爾創立的體諒道德教育學派,經過若干年的研究,編寫了以《生命線》命名的系列生命道德教育教科書。日本也對《教學大綱》進行了新的修改,具體針對日本社會青少年的自殺、欺侮、破壞環境、浪費等現象,把尊重和敬畏人的生命這一主題作為其德育目標[2]。
四、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將生命道德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生命觀
目前,很多高校陸續開設教育類、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但是,關于專門針對生命道德教育的課程幾乎很少。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同時,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他們對待生命的態度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對他們的未來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目前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我國的基礎教育的模式多為應試教育,高中時期片面重視學業成績,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也缺乏基本的生命道德教育過程。進入大學后,大學生所面臨的自身就業、學業、人際關系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與社會問題交織在一起,又缺乏處理這些問題的經驗,導致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比例有上升的趨勢,自殺現象頻頻發生,這警示我們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生命道德教育[6]。因此,要將生命道德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納入學校課堂教育教學中。在教育中對大學生實施系統的生命道德教育,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尊重和珍愛生命本身。也可將生命道德教育課作為院校通識課進行開設,加強通識性教育,從多方面加強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各科任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將生命道德教育納入各學科體系教學中,將生命道德教育與專業教育、職業生涯設計等課程設計相結合,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
(二)挖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豐富生命之內涵
為了增強生命道德教育的實用性和實效性,可以把生命道德教育的精髓以及相關理論知識整合、滲透到各學科教育中,采用實地參觀、影視賞析、生命故事敘事、角色扮演、生命情景體驗和素質拓展訓練等層次化、多
樣化的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尊嚴與神圣。積極心理學強調的是發揮人的自我潛能,挖掘醫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豐富生命的內涵,自覺地樹立嚴謹、和諧的生命價值觀[5]。學生通過實地的觀摩活動,對他人的生命與價值進行感受,帶給自己心靈的震撼,觸發大學生對人生價值、死亡及生命意義的理性思考,形成深厚的生命道德情感,并將這種情感”內化”。
(三)關注大學生的積極方面,提升大學生生命道德意識
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內度過的,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人性的積極方面,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一切。
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可以逐步滲透生命教育,發揮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建設的”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指導學生從積極的層面看待當今現實社會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可以通過積極開展以“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救助生命”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將生命道德教育寓于其中,使大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及意義。也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校報、櫥窗、墻報及校園網絡等平臺,引導教育大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生命觀,促進大學生認識和尊重生命的成長。
(四)發揮大學生潛能,為生命教道德教育保駕護航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都具有積極的自我教育的潛能和傾向,具有自我成長和修復的能力。將積極心理學思想應用于生命道德教育課程,將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與人格作為新的著手點,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積極的心理體驗過程[7]。對生命道德教育課程體系進行構建,提高大學生的生命道德意識,尊重、敬畏和豐富生命道德教育的內容體系,拓寬生命道德教育的方法和路徑。
在生命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大學生發現自身所具有的積極態度、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幫助他們培養自我良好的、積極的意志品質,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提升其逆商,關注大學生的自我決定感,促使大學生克服自我方面的擔心、羞澀、恐懼等情緒的沖動。提升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8],主要包括性格與能力、動機水平、情感等心理品質的提升和調整。在生命道德課程體系設計方面,以積極的教學理念為導向,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通過提升積極心理品質,不僅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保持,同時也能夠對大學生的潛能進行有效的調動,從而提升其主觀幸福感,引發大學生對生命的熱愛、關注與尊重。
五、總結
通過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干預措施,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道德教育的意義,將生命道德“內化”到個體的認知層面,挖掘生命道德教育的內涵,提升生命道德教育的質量。在主觀、個體和群體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上提高大學生對于生命道德教育的認知,將“生命道德意識”內化到大學生的意識體系,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構建出適合大學生的生命道德教育網絡和實踐生態模型,增強大學生對生命的意識、生命觀念的認知,從積極的、人本的角度來關注個體的可持續發展,探索與認識生命本身的價值和意義,熱愛并發展個體獨特的生命,實現個體與學校、社會共融的和諧關系。
在生命道德教育過程中,將生命道德教育與積極心理學深度融合,以生命道德教育的平臺課程為基礎,構
建大學生的生命道德教育多維生態體系課程,培養大學生自尊、自信和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提高大學生的生命道德意識,從而尊重生命、關愛生命。從“生命”本身的角度出發,構建體現人文精神的生態化生命道德意識文化氛圍,培養和優化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方位多維度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周以杰.大學生自殺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長春理工
大學學報,2011,(10).
[2]苗青,曾杰麗.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意義[J].學理論,
2011,(3).
[3]黃偉慶.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啟
示與應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4).
[4]章文麗.中學德育的新領域:生命道德教育[J].教育科
學研究,2005,(6).
[5]宋菊芳.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問題探析[J].思想教育研
究,2008,(2).
[6]曹景香,張體.加強中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理性審視
[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1).
[7]黃靜瀟.走向和諧的生命道德教育[J].大學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