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連強+邵中
[摘 要]省屬示范性軟件學院是追求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產物,而“轉型發展”為其準確定位提供了政策依據。無論是學院創建目的、所處的位置、辦學資金及與企業合作的基礎,都有著轉型發展的良好條件。通過更準確地把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內涵,深化利益相關者的融合,強化雙能型師資隊伍,改革和落實技術型人才評價體系等一系列措施,盡快向應用技術型轉型,將成為學院實現特色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轉型;示范性軟件學院;校企融合;應用技術型
[中圖分類號] G6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4-0138-03
當2014年5月9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后,一時間高等學校轉型發展成為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尤其是“為什么轉型?”“為什么是我們轉?”“向何處轉型?”以及“如何轉型?”等深層次問題更引發了廣泛的思考和討論。作為省級示范性軟件學院,沈陽工業大學軟件學院更加關注的問題是轉型應如何落地和如何通過轉型使學院加快發展的問題,這是因為示范性軟件學院的就是轉型發展的產物。盡管教育部所屬高校的軟件學院紛紛向高端發展,但省屬示范性軟件學院始終以培養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從事的就是高層次的現代職業教育。因此,轉型決定的出臺恰好為省屬示范性軟件學院的發展指出了確切、具體的方向,也奠定了政策基礎。
一、良好的契合度和堅實的基礎
盡管在先期轉型的高校中,獨立學院占有較大比重,但轉型突出的是“應用型和地方性”的教育理念,這與省屬示范性軟件學院的創建初衷完全吻合。省屬軟件學院在創建初期通常具有企業的背景,盡管這種校企共建可能并未落到實處。在軟件學院建院以來,包括本校在內的各省屬示范性軟件學院在應用型發展的道路上都進行了諸多嘗試,包括與企業的合作、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訂單培養以及工程化的師資隊伍建設等,取得了不少成效。不過,這些成果通常是片面的、局部的,還缺少一般性的成功案例,也達不到應用技術型的高度。這一方面囿于對教育規律的認識,更重要的原因是推動高校的分類發展必須形成國家戰略,這是由我國高校公立性和政府主導性的特殊體制決定的。只有在明確且適當的頂層設計下,才有可能為應用型大學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政策,營造出合適的環境,而應用型大學轉型戰略為此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對于一般省屬軟件學院來說,轉型的意義更為深遠。
首先,軟件學院在應用型發展道路上嘗試較早,與企業、行業和政府的合作較其他專業緊密,具有基礎上的優勢,轉型發展是在現有工作基礎上的擴展、深入和升華。同時,軟件學院的高收費政策為開展校企合作、顧及企業利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其次,軟件學院主要以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等計算機類專業為主,是高校在校生最多的、技術發展和變化最快的專業之一,也是明顯應以技術而非科學為著眼點的專業群。因此,盡快進行發展定位,明確培養目標,擺脫重知識、輕能力的狀況,突出專業特色,更好地應對社會需求及變化,既符合學院、專業特點,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與代表性。
其三,應用技術型轉型可以更好地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相吻合,因為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尤其是,這種發展目標和要求與大多數省屬軟件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及學校的底蘊、教師的特長更為吻合。
其四,軟件學院并非獨立學院,而是根植于母體高校中,這使得學院與教學研究型母校聯系緊密,容易從母校獲取科學研究支持并保持其向上游發展的基礎,保持現代職業教育與研究型學術教育之間的道路暢通。
總之,對于省屬示范性軟件學院,盡早進行應用技術型轉型的研究和探索不僅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通過轉型,更加準確地對自身進行定位和確定發展目標,將自身置于產業、行業的發展中,獲取和充分利用企業、政府的資源,完成針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整個培養過程的創新認識和再創造,對整個學院、專業的發展、提高和特色化建設都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多方合力”是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途徑
盡管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分類尚不清晰,但至少存在兩種類型,即以學術、學科為核心的學科邏輯模式和以社會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為中心的高素質技能型模式。在社會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更需要將創新思想或技術快速轉化成為生產力并服務于社會,也更需要兩種類型的有力結合者——應用技術型,以便能夠把最新、最有效的科學發現、科技發明按照市場要求轉化為技術工藝體系,進而形成產品,將學術結合市場崗位實現更好的融合和再創新。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是基于技術邏輯的,為了完成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要從技術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出發劃分專業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基于知識應用導向設置課程,重點了解“我為什么要學習這個理論?”“掌握這個理論知識可以解決什么問題?”而不是“完整的理論體系是什么?”。這三種類型為高校的分類提供了指導,從學校的發展方向和意愿取向上說,省屬示范性軟件學院恰好應定位于中間的類型。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的師資隊伍應該是雙能型(雙師型)的。教師除了要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外,還要有充分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實踐指導的能力。同時,教師要遵循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要采用“課堂+現場實踐”而不能僅是課堂的教學方法進行人才培養。在明確應用技術型的人才要求和定位后就會發現,限于目前高校的實際狀況,這種類型的人才培養難以通過高校自身來完成。盡管高校具有根據一定目標、有組織地集中傳授知識的優勢,但企業更具有面向生產實際、了解技術及崗位需求的環境優勢。二者優勢的結合不僅能極大地提高人才培養的效能,也能從根本上改變和優化人才培養的方式。因此,校企合作所構成的教育系統才是完善的教育系統。更廣泛地說,高校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應該從組織形式、環境構成及育人機制上與社會廣泛合作,培養過程應該與行業、企業深度融合,“責任共擔、全程參與、深度融合”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
三、轉型要圍繞軸心解決問題
盡管存在著制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因素,尤其是觀念上的轉變以及相關政策上的缺失,但高校可以通過主動追求、探索實現有效的轉型,并促進內、外環境的形成。總體上來說,轉型需要重點解決如下問題。
(一)重構利益相關者深度融合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通過與企業、行業、政府以及社會的密切合作,理解行業、企業需求,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爭取政府的資源優勢,確定人才規格,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這里一個不可避免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吸引企業參與學校的合作呢?答案是利益。企業與高校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團體,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根本目標。因此,要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企業就要從學校、政府或者社會得到利益,這種利益可能是直接的經濟利益,也可能是人才、政策、社會聲望等方面的間接利益。但在現階段,前者的吸引力遠大于后者。而轉型發展的目標促使學校不僅要思考人才培養方案的變革,更要思考的是如何通過割舍學校的部分短期利益來換取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二)改革課程體系,突出教學內容的技術應用性
課程改革要以能力導向為理論基礎,依據技術邏輯梳理關鍵能力,設置專業核心課程,突出培養專業技術崗位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和理論知識的應用性。改革的目的是使之能夠滿足培養既有較好理論素養,了解有效的理論、先進的技術,又熟悉生產一線要求,善于發現問題并能應用適當理論提供解決方案,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面對社會發展產業升級和工作變化,具有較強適應性的人才的要求。
(三)改革教學安排,強調教育、教學過程的實踐性
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和理論的應用能力的提高主要來自于實踐。改革教學安排不是指簡單的增加實踐,而是指實踐內容的真實性、引導性和啟發性,尤其是生產實際、軟件開發中產生的真實項目,強調對學習興趣的激發,對合適理論和技術的選擇與應用以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鍛煉。
(四)建設雙能型結構師資隊伍
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依賴于師資隊伍,盡管近年來很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強調了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但效果并不明顯。教師到企業鍛煉常流于形式,這不僅是一個觀念或覺悟的問題。為此,首先要改革教師的評價機制,包括水平、晉級、評職等,這是促使教師向雙能型方向發展的根本。其次,要建立相關制度,采取專職、兼職、短期聘任等多種方式組成學校、企業、管理等多方面人才組成的“混合型”教師隊伍。
(五)構建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對學科型人才評價的主要內容是知識的掌握程度,且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而對應用技術型人才必須建立相應的能力評價體系。其除了反映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外,重點完成對新理論和新技術的選擇和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項目組織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與溝通協調能力等的評價。由于這些能力的獲取、提高和評價更多地來自于實踐和過程,因此,要形成多元、合理、過程性的評價體系。
四、結語
從從事教學及教學管理者的雙重角度考慮,我們認為“轉型發展”與“卓越計劃”、“工程專業認證”等國家倡導或推行的計劃均有不同。盡管這些計劃之間并無內在沖突,甚至部分目標相近,但轉型發展是對社會需求與中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更深層次的認識,不僅有助于解決高等學校同質化、人才培養脫離社會實際需求的問題,更有利于高校本身的明確定位和特色發展。基于上述認識,結合遼寧省教學改革立項,我們在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養方案、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和教與學的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轉型改革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們認為,迅速推進省屬示范性軟件學院的轉型,實現更緊密的校企融合,探索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能夠有力地促進高校本身的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是實現學院特色發展的有效途徑。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小虎.論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兼談創建新型應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1):1-5.
[2] 傅大友.新建期應用型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關鍵詞[J].中國高等教育,2010(22):22-27.
[3] 郭文莉.轉型與建構:行業背景地方高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4):25-33.
[4] 李家偉.轉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專業建設與實踐研究——以武昌工學院機制專業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35-42.
[5] 陳小虎.校企融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理論思考與南京工程學院的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22.
[6] 張千友. 轉型發展中地方應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實踐——以西昌學院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4):136-139.
[7] 陳正權,朱德全.轉型與構建:應用型技術本科人才培養的4R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5(4):34-39.
[8] 柳友榮.英國新大學運動及其對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8):94-99.
[9] 張兄武.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責任共擔”機制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27-133.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