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剛+陸廣峰+任京成+牛學東+李國昌
[摘 要]中國的高等教育已開始進入普及化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通過研究分類指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考試新模式,從理論與實踐等方面進行探索,能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高校考試模式改革工作起到有益的作用。
[關鍵詞]考試模式;應用型;分類指導;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4-0152-02
引言
2016年4月,教育部首次發布《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在校大學生規模達到37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各類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學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預計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以上,中國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也就是說,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逐步進入普及化時代,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是大勢所趨。在此大背景下,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教學目標必須緊緊依托社會需求。考試作為教學質量反饋評價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勢下有了更多的內涵。由于高校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課程對知識與能力素質的要求往往不同,這必然導致考試的形式、方法、內容等存在不同,從而出現很多新型的考試模式。可見,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規律對新型考試模式進行研究探索,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對新型考試模式進行研究探索的意義
(一)考試模式創新與改革有助于培養應用型人才
作為教學工作的指揮棒——考試,它既左右著學生的學,也影響著教師的教。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大力改革考試內容,在考試中適當增加綜合性、設計性、能發揮學生個性思維的題目。
(二)考試模式創新與改革有助于保證教學質量
當前,高校很多大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有的甚至厭學。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是一個令教師非常頭疼的問題。改革考試的形式、方法和內容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比如,可以增加過程性考核環節,多次進行單元測驗,加大實驗和設計所占的分值,在筆試外增加口試,等等。教師應認真設計考核環節,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在考核中能充分發揮想象力并展示個性。這可有效激發絕大多數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考試模式創新與改革有助于提高誠信素質
近年來,高校考風可以說是每況愈下,在監考中動用攝像頭、探測儀、干擾儀等高科技手段已是司空見慣。考試變成了監考者與舞弊者的博弈,已失去了作為一個教學環節本來的意義。針對這種狀況,很多高校對學生大力加強誠信素質教育,變一次考試為多次考試,或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考核,甚至有的高校在考試中推行無人監考,讓學生自我監督,這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一)高校現行考試模式問題探討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考試模式依然是以閉卷考試為主、期末終結性考核為主,平時成績在總分中所占的比例較小,采用其他靈活方式進行考核的課程不多。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考試會產生很多問題。
第一,現行考試模式中存在“考試目的定位不當”的問題。一直以來,很多大學生都認為考試是為了得到某門課程的分數,從而獲得學分并拿到畢業文憑及學位;不少教師和管理人員認為,考試就是為了給學生某門課程的成績,并作為學生能否獲得學分、畢業、學位的依據。以上的錯誤認識導致學生為了分數而考試,為了考試而學習,這難以達到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目標;教師則為了考試而教,難以對學生因材施教,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管理人員難以有效地通過考試了解教學效果和教學整體水平,更難以從中找出問題并采取適當措施。
第二,現行考試模式中存在“考試內容片面”的問題。當前高校的課程考試特別是專業課考試內容,仍以知識性考核居多,綜合應用能力測試的比例較少。這樣的考試必然會誤導學生,造成“高分低能”的現象。
第三,現行考試模式中存在“考試方式單調”的問題。當前,高校的考試方式仍以閉卷、筆試、終結性評價為主,采用其他考試方式偏少,如開卷、口試、形成性評價等。單調僵化的考試方式不能準確反映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無法準確考查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第四,現行考試模式中存在“考試題型不合理”的問題。現有的高校課程考試中往往會出現大量客觀性題型,如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等,而問答題、論述題、技能操作等主觀性題型所占比例較小。有些教師出題題型多年不變,這不利于考查學生的真實能力和水平。
第五,現行考試模式中存在“考試作弊屢禁不止”的問題。由于諸多原因,高校中有部分大學生的學風較差,他們的誠信素質讓人擔憂,這導致部分高校的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由于目前高校課程考試仍是以閉卷筆試為主,這在客觀上導致了作弊現象的發生,即使在監考中使用高科技的監控手段也難以遏止作弊。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考試模式改革
1.主要思路
根據課程知識點內容及能力、素質培養目標確定考試模式,制訂分類指導的課程考試考核體系和評價標準,使考試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切實發揮考試的診斷反饋功能。
2.分類指導課程考試考核體系的主要構成要素
(1)考核目標。每門課程應根據知識點內容和教學目標確定考核目標及要求,選擇適宜的考試形式,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重視職業能力訓練和學生主觀學習情況的考核。
(2)考核項目。過程性考核: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到課率、紀律、表現、作業等情況進行考核。終結性考核:在期末安排筆試,重點對學生的知識記憶、理解、應用等情況進行考核。職業能力考核:對每一個職業能力訓練項目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考核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競賽及考取職業技能證書等情況。
(3)考核方式。課程考核可采用多次考試或多種考試形式完成。如閉卷、論文、開卷、實際操作、半開卷、設計、課堂管理記錄、作業評價、口試、成果展示、筆試、分組評價、個別過關、網上測試、調查報告,等等。
(4)考核標準。對每個考核項目科學設定分值和評判細則。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競賽及考取職業技能證書等情況要給以合理的課程成績分值。
3.項目實施內容
(1)分類指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考試新模式的探索、構建與實踐。研究與實施的主要考試模式有:自主測試形式,如閉卷、口試、開卷、大作業、總結、設計、論文、調查報告、案例分析、網上測試等;形成性考試形式,如單元過關測驗、小作業、課堂發言或參與討論情況、課堂管理記錄等;操作技能考試形式,如實驗、實習、技能訓練、專業考證、競賽獲獎等;半開放式考試形式,即半開卷,這要求教師拓寬出題范圍,提高出題難度,加大題量,以考核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主,允許學生自帶參考資料。
(2)切實可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考核評價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將學科所屬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驗課程、實踐課程等類別,對每門課程的內容單元進行合理分類,鼓勵教師使用多種考核方式和多次考核方式完成所教課程的考核。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要求,修訂學科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考核大綱,制訂新的考核標準,使每門課程和課程內容單元均有適宜的考試考核模式。以考試模式創新與改革為抓手,構建學科各專業新的課程體系,進一步修訂完善各專業的培養計劃。
通過應用型人才培養考試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學校學風、考風、教風有了大幅度好轉,教學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大幅提高,畢業率與考研率屢創新高,學校培養的學生受到越來越多用人單位的歡迎。
三、主要問題與努力方向
項目研究與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教師對考試改革的認識不同,實施的程度不同,部分老教師觀念難以轉變;部分學生對自主學習、翻轉課堂、“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與考試不適應;如何在網上提交作業與網絡測驗中杜絕舞弊現象,這些都是令人頭痛的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今后打算在以下方面繼續努力:采用“示范引領”方法促使教師對考試改革轉變觀念,及時研討解決出現的問題,推廣成熟的經驗。將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翻轉課堂、“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與考試情況納入學生綜合測評;對學生大力加強誠信素質教育,讓學生自我監督,在考試中適度推行無人監考。
筆者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為各高校的考試模式改革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議,能為在學校層面制定促進考試模式改革的政策措施提供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書金,王鵬,黨龍鳳. 注重過程 強化技能[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3(12).
[2] 鄢泰寧,張濤,胡郁樂.專業課考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國地質教育,2010(2).
[3] 李興業.美英法國跨學科教育與人才培養[J].現代大學教育,2004(1).
[4] 席成孝. 從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看我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安康學院學報,2013(1).
[5] 程維萍.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模式改革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10).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