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嘉
摘 要:川劇中的變臉技法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知名度,但隨著變臉知名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變臉奧秘,進而越來越多的人從事變臉表演,在火爆的川劇變臉表演的背后,暗藏著泛濫使用變臉技法、變臉表演水準參差不齊的危機,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變臉表演的口碑,更會影響川劇對外的形象。所以本文以實際市場調查出發,分析當前川劇變臉及從業人員的現狀,并由此提出解決川劇變臉危機的觀點。
關鍵詞:川劇變臉;戲曲;表演;傳承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122-01
提起變臉,我們很自然的會想到“笑傲江湖”中扮演于滄海的彭登懷先生,以及知名藝人劉德華拜彭登懷學習變臉。彭登懷作為變臉的從業人員,為川劇中絕活變臉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通過調查了解,大部分觀看過彭登懷變臉表演的都是通過電視等媒體觀看,而現場觀看川劇變臉的觀眾,往往只看過一次表演,不知道高水平的變臉和低水平的變臉表演差別。這就使觀看過低水平變臉表演的觀眾產生對川劇變臉的誤解,引發川劇變臉的危機。
一、信息化社會的環境下保護變臉傳承的思考
1.川劇變臉濫用的危機。川劇變臉市場雖大,但觀眾也會日久生厭,為變臉而變臉,為炫技而炫技,而且表演水平有高有低,長此以往觀眾一定會審美疲勞。隨著現在綜藝選秀類節目的火熱,在央視星光大道等節目,一些地方選手,也有四川和重慶的,動不動就上演變臉,為了爭取理想的個人名次,只要會變臉了,就給自己冠以“川劇藝術家”、“變臉大師”的標簽,配以中華戲曲久流傳之類假大空的歌詞,濫用、亂用變臉技法,甚至為追求視覺效果,近距離當著攝像機鏡頭觸動變臉機關,導致穿幫,讓人貽笑大方,這完全是對變臉絕活的一種糟蹋。變臉,也是四川成都的一張名片,變臉元素在城市宣傳片等大量使用,賞變臉與游武侯祠、看熊貓、品川菜等并列為到四川成都的必備體驗項目。但不同于寬窄巷子等商業運作,變臉演出市場較散,水準參差不齊,且內容較為單一。初步估計,目前活躍在成都商業演出市場的變臉演員不下千位,在餐館、劇場、公園、商場等場所都可見到變臉演出。但變臉的背景音樂始終還是川籍軍旅歌唱家陳小濤的《變臉》,變臉已經失去了川劇原有的氣、神、韻,而是變成了一種類似于魔術或雜耍的表演。真正的川劇變臉應該是有音樂、有人物、有劇情、有川劇的招式,才叫川劇變臉。由于變臉的特殊性,如果不加以保護,人們往往知道其中的原理,加上表演者沒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和神韻,變臉表演勢必衰敗。而其結果必然是從事變臉人員數量的急劇下降,變臉表演市場的急劇萎縮,雖然變臉表演不會自行消亡,但日后受觀眾歡迎程度一定沒有現在高。
2.川劇變臉的保護。變臉保護不足關鍵是由于專利注冊的缺失,以上談到的關于變臉危機關鍵就是缺少監管,而監管需要明確權利主體人。但變臉技法年代久遠,無法確切考證源于何人,就無法明確權利主體人,因此如果現在立法加以保護,變臉存在權力主體的不確定性。比照尼泊爾《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1971年修訂本,將民間文學作品作為無作者作品的一種特例來處理。公約規定:“各成員國在書面通知的尼泊爾聯盟總干事的前提下,可以給不知作者的、未出版的、而又明確其屬于本公約成員國之作品那一部作品提供保護”的規定,理論上即可認為“川劇變臉”即公約中的“民族民間文化”,即廣義的“民間文學”。基于公約可以對“無作者作品”提供法律保護的規定。建議對權利主體的確定遵循,對于年代久遠,無法確定其創作人。則以“使用人”作為“權利主體”,這里的“使用人”是指劇種所在單位,可以區分不同情況以省級藝術單位為本區域的權利主體,也可將這類絕技歸屬于國家某一專門機構,如行業協會等代行相關權利。上述途徑僅對主體明確提供了一種思路,從立法角度講,尚存許多問題也相當有難度,所以現在還并沒有專門的立法針對川劇變臉來保護。應該加強專家型的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的建立,形成群體保護意識,讓大家共同保護川劇變臉的傳承。
3.川劇變臉傳承的問題。根據調查了解,目前學習川劇變臉的主要有三類變臉學習者,第一是經濟貧寒的窮苦孩子,希望學習變臉后能掌握一技之長,改善生活的經濟條件。第二是戲曲專業院校,一般是學習武生角色的學生,尤其以戲曲基本功不扎實,表演水平不能演主角的學生,往往學習一個變臉手法,勉強登臺表演,或在外兼職表演,因為變臉技法只是川劇眾多表演手法當中的一種。但也不乏少數高水專業變臉表演藝術家。第三類是經濟和時間富裕的人出于興趣愛好,以探秘的心理學習變臉。
二、結語
筆者認為,應該對傳承模式和規模進行規范,采用師帶徒模式較好,一是能夠將傳承人數限定在一定規模,防止學校教育的學習群體過大,失去其本身的神秘性。二是傳統的一帶一模式能夠保證傳授質量。三是師門、門派等形成品牌,發揮自我約束和市場選擇作用。同時成立行業協會,吸收有實力的演員加盟,并力爭讓協會成為行業代言人,認證具備相應能力和實力的教員,引導培訓與演出市場,簽訂保密協議,自覺恪守職業道德。督促規范教授過程,不只是技術,而是強化內在的藝術感染力。規定學員不成熟不得演出。鼓勵技藝創新、進步,允許申請知識產權保護,這樣,川劇變臉的發展才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李軾華,蔡少波.川劇老藝術家口述史( 成都卷) 之陽榮華篇[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03).
[2]杜建華.問道川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