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摘 要: 萬物互聯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價值,推動了公眾閱讀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的不斷變化,公共圖書館也在不斷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出現了全面互聯、新技術跟蹤與運用、大數據運用等新特點,不斷創新服務、建設標準化業務系統和一體化數字圖書館網絡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更有創意的服務內容。
關鍵詞:萬物互聯 公共圖書館 新業態 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053-01
萬物互聯是通過互聯網,將人、流程、數據以及事物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互聯網產生了更大的價值。萬物互聯的發展趨勢,使公眾在信息獲取以及閱讀方式上都出現了劇烈的變化,多元化、移動化和社交化成為新特點,數字閱讀成為主流發展趨勢,這對于公共圖書館發展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和機遇,推動著公共圖書館新業態的發展。
一、萬物互聯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發展特點
1.智能感知和全面互聯
萬物互聯的重要作用在于對智能技術運用的推動,反映在公共圖書館領域的發展就是智能感知和全面互聯的新特色。
圖書館發展新業態具備了基礎感知及業務感知的智能感知系統。基礎感知的內容在于對讀者信息、社交平臺輿論信息以及社交平臺和各種媒體反饋等信息的感知;業務感知的內容即對于館內管理、業務表單以及用戶需求的定位等信息的感知,這兩者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為公共圖書館的新結構建設提供了極大的技術基礎。以開放和創新為關鍵,互聯和感知為核心,建立政府支持、服務創新、產業鏈良性延伸、提供其他行業各種數據等應用產業及有機體。
全面互聯能夠在信息傳播與溝通上建立暢通的橋梁。一方面連接了分散且結構不同的信息和數據、信息服務終端以及用戶使用終端,使人、資源、地點與時間能夠實現全面的互聯和共享。另一方面打破了圖書館服務在地域和行業上的局限性,實現了跨行業的全面的互聯共享。通過區域和行業之間的平臺共享與聯盟服務,推動了一系列文化資源共享和數字圖書館工程,真正連接了積極圖書館。
2.大數據的傳播與共享
萬物互聯催生了大數據的傳播與共享,通過網絡傳感器的偵測、建立并傳輸大數據,借助于智能移動終端提供的大量個人數據資源,使信息載體大規模向數字化轉變,信息資源成井噴式發展。到2020年,全世界將會有10萬億GB的信息數據量,這些數據主要通過網絡傳感器以及智能終端產生,數據有效率將會超過33%,轉化為龐大的有效數據量。圖書館信息資源也將以此技術為基礎,通過互聯網實現傳播與共享。圖書館能夠通過萬物互聯進一步整合互聯網信息資源,建立有價值信息更龐大、類型更全面的數字圖書館,也能夠通過智能感知優化資源配置、信息獲取方式以及用戶服務模式。
3.快速的技術跟蹤和運用
圖書館在對信息技術的利用上保持了快速地跟蹤和有效地運用。數字圖書館在運用分布式計算、負載均衡以及三級存儲等新技術的運用上,保持了快速的反應機制,運用這些技術推動了數字圖書館存儲技術的發展,并創新了服務模式,將社交互動、位置服務以及共享傳播等應用本與數字圖書館有效融合。大數據技術也使圖書館對于資源使用和讀者閱讀興趣的統計分析更為有效,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優化資源配置及服務模式。通過物聯網技術,軳館能夠將網絡入口、讀者、存儲、圖書館、地理位置等信息資源連接在一起,真正實現萬物互聯。
二、萬物互聯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新業態發展
1.數字圖書館網絡體系的一體化建設
數字圖書館是萬物互聯背景下圖書館發展的主要方向,要推動新業態的發展,繼續大力推進數字圖書館的一體化網絡系統建設是關鍵所在。借助強大的網絡傳輸技術,將專網作為主干,通過虛擬網的補充,使國家、城市、縣鄉各級數字圖書館實現互聯,從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逐步覆蓋全國,促進全國數字圖書館之間的互聯、整合、協作。在一體化數字圖書館體系下,各類數字文化資源能夠通過互聯網迅速向基層傳輸,保障圖書館文化傳播這一社會功能的真正實現和發展,為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技術保障。
2.圖書館業務系統的標準化建設
萬物互聯背景下,圖書館承擔的業務具有強烈的綜合性,因此圖書館的業務系統要致力于建設綜合業務以及標準化服務平臺。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已經基本建立了版權信息、數字資源加工及唯一標識符等網絡體系的建設,確保了數字資源生產加工的標準化,有利于對各級數字圖書館資源的統籌與整合;數字資源系統的建立有利于對數字資源進行高效化、集中化的組織和管理;有利于數字圖書館服務標準化、一體化平臺的建立,將用戶管理、資源搜索、資源發布及文獻服務等系統進行統一整合、部署及推廣應用。標準化平臺的建設致力于提高各地圖書館的資源建設、用戶服務以及業務管理水平,為基層民眾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3.服務模式與內容的創新
公共圖書館新業態的落腳點仍然在于服務的創新與完善。一方面要加大對服務內容的創新,加大對圖書館元數據存儲倉以及資源庫群的建設,將數字資源和傳統資源更深入、有效地進行關聯與整合,便于集中展示、分級分步調度和服務;對資源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圍繞不同的主題有針對性地根據公眾閱讀興趣、歷史文化發展脈絡、地域文化特色等,建立不同的數據庫,通過這些數據庫構成一個能提供全面又有突出主題的數據庫群;充分利用當前各種新興媒體以及移動智能終端的利用,建立服務于這些媒體和終端的資源;推動各級各地圖書館資源的開放和流動力度,充分發揮數字資源的價值。另一方面,要積極為各類服務對象,利用各種形式積極提供新的服務模式,利用好數字圖書館資源的豐富類型,為各類人群和各類社會單位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借助于新興終端,提供更全面、更新穎的服務模式;創新服務推廣形式,積極向公眾展示資源、提高公眾的閱讀興趣。要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上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功能。
三、圖書館新業態發展實例——創客空間
創客空間是一種興起于美國的、圍繞各種技術興趣和創意,建立的實踐交流空間,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這類交流空間將各種創意不斷轉變為現實。圖書館創客空間也正在逐步興趣,并在我國有了不小的發展。2013年,上海圖書館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創客空間,向公眾和創客提供創意平臺、學習工具和媒體服務。服務內容側重于技術類和設計類,其中3D打印設備以及各種設計類圖書、標準和科技報告是重點。這類創客空間集中了閱讀、體驗、交流以及共享等功能,實現了各種創意的聯通,是一種更高水平的公共圖書館發展新業態,充分展現了公眾的創新能力,將圖書館功能從公共文化服務擴展到科技創新以及實驗室功能,逐步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收獲。同時,還通過平臺的建立與維護為創新意識的發展保駕護航,充分展現了國家及社會在創新上的重視,是一種具有極強戰略眼光、能夠為更多技術人才提供展示平臺的新服務模式。這類創客空間目前發展較為高端,因此發展條件較為苛刻,經濟條件、產業密集、技術發展較快的地區是發展可能性最大的地區。公共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龐大的服務對象群,將創客空間向民間工藝、文藝等方面擴展,為更多的民間文化和技藝提供展示與創意平臺。
四、結語
萬物互聯使公共圖書館新業態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機遇,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的提供者,公共圖書館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繼續加大對智能感知和全面互聯、大數據傳播和共享以及新技術跟蹤和運用的步伐,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服務內容,加快圖書館標準化服務平臺、資源平臺的建設與發展,充分借鑒國內外服務內容和模式,通過創客空間、自助服務、快遞借閱等新型服務模式的發展,不斷開創公共圖書館發展新業態。
參考文獻
[1]魏大威, 李春明, 溫泉,等. 萬物互聯背景下我國公共圖書館新業態發展思考[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4, 40(6):22-32.
[2]裴衍玲. 萬物互聯背景下我國公共圖書館新業態發展思考[J].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 2016(6):172-173.
[3]郭建.萬物互聯背景下我國公共圖書館新業態發展探索[J].科研, 2015(39):290-290.
[4]邵衛星. 互聯背景下我國公共圖書館新業態發展思考[J]. 讀書文摘, 2015(24).
[5]徐志. 基于轉型思維的圖書館新業態研究[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16, 28(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