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 本文就普洱市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作一些探究。
關鍵詞:地方文獻 收集 建庫 方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072-01
普洱市民族眾多,文化多元,收集普洱市地方文獻,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社會已經邁入信息資源高度共享的數字時代。如何做好地方文獻數據庫,更好地服務邊疆人民,是普洱市圖書館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本文就普洱市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作一些探究。
一、地方文獻收集、收藏的意義
1.地方文獻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普洱市圖書館根據館藏文獻定期編輯《參考信息》,內容包括經濟、社會、文化、農業、科技等欄目,尤其是緊緊圍繞“普洱三寶”(咖啡、石斛、普洱茶)及新興經濟作物辣木、白芨等種植業匯編的欄目,得到了市、縣、鄉各級領導的肯定和好評。該刊物原本每年編輯4期,每期只印發50冊,在各級領導、相關負責人的要求下,增印到現在的一年六期,每期六十冊。這些具有權威指導性的資料,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2.對本地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地方文獻內容豐富,涉及到一個地區各方各面的內容,記載著本地經濟建設的各種重要歷史資料,對后續的經濟建設具有前車之鑒的重要參考作用。
3.地方文獻的文化、情感價值。地方文獻中的人物傳記、重要史實、風情、民俗等,可為當地的文化建設提供相應的文獻參考,在弘揚地方文化、激發愛國情感方面,具有重要影響。
二、普洱市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現狀
1.館藏總量。多年來,我館分門別類,進行了廣泛地收集,以便為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提供原始數據。以相應的電子記錄組織成聯機目錄數據庫,使用戶了解各館的館藏地方文獻信息,這是實現地方文獻資源共享的第一步。盡管我館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不斷加大地方文獻的收集、收藏,但畢竟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如經費不足、人員缺乏、資源較少等,所得資源有限。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6年12月底,普洱市圖書館目前共收集、收藏有地方文獻2193種6202余冊。這些資源的收集,不論是大量公開出版發行的,還是內部印制的、手稿等,在經濟欠發達的普洱市,都來之不易,必須妥善保護并有效利用。
2.普洱市圖書館收集、收藏的主要地方文獻
2.1有關普洱的地方志,如《通志》、《云南通志》、光緒《普洱府志》、道光《普洱府志》、《清代普洱府志選注》、中共思茅地區歷史資料叢書。
2.2普洱市縣區縣志、區志、村志、人物志。如:《威遠廳志》《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志》等古今縣志,《思茅鎮志》《大街鄉志》《普洱英雄》《紅色英雄》等文化、歷史匯編資料。
2.3成立茶文化文獻專柜,收藏茶文化,尤其是普洱茶文化文獻。如:《茶經》、《中國茶經》、《云南茶典》、藥茶養生叢書等專著。
2.4收集地方公開或內部出版發行的報刊。如《普洱》雜志、《太陽河》、《普洱工會》、《普洱文苑》、《茶樹王》等文化、文學刊物;《普洱日報》、《寧洱報》、《云南煙草報》、《云南林業》等報刊,都是普洱地方文獻數據源的重點。
2.5收集知名學者、普洱本土作家關于的普洱、民族文化及文學、音像等作品,如:周德翰的《帝王之師》、馬青的《靈芽》、黃雁、雷杰龍的《邊地往事》等數百種。
2.6收集普洱民族民間文化、文學藝術著作。如民族文化研究論文集、論著《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書(修訂本)》《普洱市民族志》、哈尼族當代文學叢書、《拉祜族民間故事》等。
2.7收集電子文獻、網絡文獻。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將分散的不同類型的地方文獻得以集中,通過集中篩選、核實、整理、研究、提煉、歸納,使之序列化與標準化,成為普洱地方文獻信息源,為建立普洱地方文獻數據庫提供充足的基礎資源。
2.8收集各種有關普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種研究領域的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匯編及有關涉及本地區的科研課題、論文、文章等。如《思茅二十一世紀的選擇》《普洱年鑒》《中國共產黨普洱市委統一戰線工作紀事》等。
2.9普洱市各行各業出版的專業志。如:《普洱教育志》、《普洱市貨幣史》《思茅地區文化志》等。
三、建設方法探究
1.建立組織。建立跨系統的協調組織是解決聯合建庫的關鍵。普洱市圖書館相對本地區內其它圖書館在組織、收藏普洱市地方文獻資源方面有一定優勢,因此在建立普洱市地方文獻數據庫時,普洱市圖書館應發揮帶頭模范作用,以市圖書館為組織單位,聯合各縣的公共圖書館,以及市、縣檔案館,市、縣博物館及普洱學院圖書館、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圖書館、普洱市職業技術學校圖書館等大中專院校圖書館等,作為建立普洱市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子單位(組織成員),組建成普洱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小組。由組織單位統籌安排,制定《普洱市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數字化建庫實施條例》,使各項工作有組織、有章程、有要求、有方法,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標準統一,更便于開展收集、整理和展示。
2.分散加工。即各子單位將組織單位(即市圖書館)指定范圍內的普洱地方文獻存儲到金盤上(市圖書館在進行建庫之初已經購買了容量巨大的金盤系統,并對各子單位錄入數據進行了分段,各子單位在各自分段上有自己獨立的賬戶和密碼,互不干擾而又可以相互訪問,避免粗加工時的不必要的重復)。組織單位規定上交時間并做好統籌、調節,待數據提交后,再查重補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再作為建庫數據源,歸類入庫。分散加工具有很大好處,因為規模小,有利于節省資金,便于協調人力、物力。
3.突出特色。筆者認為目前普洱市應先建立以下地方文獻數據庫。如人物數據庫,如《普洱籍名人圖片資料數據庫》、《普洱籍人物資料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如《普洱旅游數據庫》、《普洱名優產品數據庫》等。對這些文獻的錄入,不但要求對圖書外部特征、主題、分類等詳細著錄外,還要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對某些專題,要借鑒《四庫全書》等古代類書的存錄先例,進行文摘式錄入、提要式保存,對較為重要的文獻,可以暫先存留,待時機成熟后,再進行全文補齊、校對、錄入。這樣,普洱地方文獻數據庫就能快速上網,讓國內外的讀者都可隨時檢索到所需要的文獻資料,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滿足廣大網絡讀者的需求,同時數據文獻的提供,更便于讀者共享、再次利用,更利于傳播、傳承。
4.嚴格規范。建立普洱地方文獻數據庫,宗旨是要實現文獻的永久保存、傳播和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通過制定高標準、嚴要求,才能達到高質量建立數據庫的目的。因此,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環環相扣,嚴格把關、嚴謹審校,就成為普洱市建庫的準則。因受當時當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地方文獻著錄時間跨度大,有的歷時百余年才成書,期間多人參與著錄,尤其是印刷條件有限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很多版本存在手抄、殘缺甚至內容重復、前后矛盾等客觀問題。這必然導致同一文獻不同版本存在著較大差異。在不同時期,國家標引、編目等細則多次修改,各個時期的文獻,著錄內容、格式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差異。因而我們在錄入時,需得按照最新的國家標準對原有的書目進行審核、校對、修訂、改正、補充完善。這是確保地方文獻數據庫高質量、高水平的重要環節,惟其如此,才能降低數據庫的差錯率,確保錄入的每條信息準確無誤,確保地方文獻數據庫的質量。
普洱民族地方文獻,種類浩繁,內容廣博,數量可觀,在圖書館已經進入數字化管理的今天,地方文獻的收集,其目的更多的是為了進行地方文獻數據庫,為構建云南少數民族地方文獻數據庫準備充足的數據源。在這方面,我市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