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巖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105-01
一、問題的提出
長春版小語教材在選擇古詩時,較之人教版教材在難度上有著極大的提升:魯迅的自題小像及譚嗣同的獄中題壁是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引用的,卻都出現在長春版小語教材中。這些古詩的學習如果僅局限在教師在課堂上的照本宣科上,很難實現在達成目標上的大面積豐收。
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形成集課前手握學法的自主學習與課堂上匯報、交流學習所得及課后用法復習的三位一體的自主學習模式,從而實現“授生以法”,使其能夠自主學習就成為當務之急。
我們從中提煉出對古詩教學的幾個具體要求:讀出韻律(節奏、平仄與邏輯重音)并背誦;憑借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賞析好詞佳句。
“古詩教學六步法”就是我們在特殊情況下,根據課標具體要求所創設出來的反映古詩教學規律的一種自主學習模式。
二、古詩學習六步法的具體內容及特點
1.具體內容
一讀掃生字;二讀明韻律;三讀曉詩意;四讀悟詩情;五讀賞評析;六讀成吟誦。
需要強調的是,不同學段選擇方法也不同:低段采用“一讀掃生字;二讀明韻律;六讀成吟誦”三步法;低段采用“一讀掃生字;二讀明韻律;三讀曉詩意;四讀悟詩情;六讀成吟誦”五步法;高段則采用六步法。
2.“古詩學習六步法”的特點
2.1注重朗讀,直到吟誦
古詩學習六步法中每一步都以讀開頭,表明了讀在古詩學習中的至關重要的地位。
“吟誦”的意思是能夠吟詩和背詩。吟詩的要求包括正確、流利、有感情,并讀出韻律和重音。學生在吟詩的過程就是與作者進行溝通的過程。
2.2它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古詩學習的具體檢測目標。
“古詩學習六步法”中的“掃生字、明韻律、曉詩意、悟詩情、賞評析、成吟誦”,都是學習古詩時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而且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個螺旋上升式的要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3語句淺顯,便于學生的記憶與運用。
3.它展示出的基本理念。
3.1落實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這一理念。
課堂上的絕大多數時間里,學習都是通過合作交流的形式來交流自主學習的成果,從而提升彼此之間對古詩的理解和認識,老師這里只是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的身份出現。只有在學生的思維遭遇瓶頸時,老師才適時發揮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進行適當的點撥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質量。這樣的課堂課堂真正實現了讓位還權!
3.2踐行了課標關于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的理念。
3.3突顯了語文學科注重朗讀的特性。教學中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三、“古詩學習六步法”具體操作
1.一讀掃生字
指在初讀時掃除生字這個閱讀障礙,使學生在朗讀時能夠做到正確、流利。
要求學生在自學時讀準字音,認準字形,對筆順復雜的生字要能正確的書寫。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段的古詩教學對識字的要求也不同:低段古詩教學以識字、寫字為主;中段指導認讀,引領糾正易混字和易錯字,可進行書寫指導;高段以檢查、匯報為主。
2.二讀明韻律
指學生能根據五言或七言詩的特點讀出節奏并重讀韻腳。
其中五言詩的節奏比較容易掌握,一般為“二三”的韻律。七言詩則有“四三”和“二二三”兩種節奏可供選擇,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選擇正確的韻律進行朗讀。
七言或五言絕句的韻腳一般落在詩的第一、二及四句上;七言或五言律詩的韻腳一般落在第二、四、六、八句上。
3.三讀曉詩意
指根據注釋能明白詩的大概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帶著理解朗讀古詩。
這一環節要分三步來進行。
(1)介紹詩人、詩風及寫作背景。
(2)解題。
(3)理解詩意。
文中的注釋多為字詞含義,它說明古詩的理解與現代文一樣也遵循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規律。
首先,教師引領學生向大家提供自己在自主學習中不能單獨解決的字與詞語的意思,然后師生合作答疑。
其次,可以讓學生試著根據注釋及重點詞語的意思來理解詩句的含義。如果詩意相對簡單可以以詩為單位來理解;如果詩意較難,可分句理解再合成。
最后,在學生理解詩意后,要引領其讀出詩的基調,初步實現人本間的溝通。
4.四讀悟詩情
指了解作者抒發的情感或知曉作者的立意,并在此基礎上讀出古詩的情感。
如果學生很好的理解了詩意,作者表達的情感也就躍然紙上了。對于內涵深刻的古詩,學生對作者的立意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必須強調的是,詩的種類、作者的詩風及所表達的情感,是最好的進行教學延展的契機,教者應該審時度勢地引領學生進行相應的積累,從而充實學生的底蘊。
5.五讀賞評析
指對古詩在意境上和語言的錘煉上進行欣賞和評價,實際上是與作者進行溝通的過程。要求學生在朗讀時,讀出邏輯重音。
欣賞和評價可以從詩句上入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一些千古絕句。
欣賞和評價也可以從重點詞語上入手。如學習宋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寫出了動態的色彩美;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笑展示出他面對死亡的大義凜然和對祖國的未來的強盛充滿信心的復雜心態。
欣賞和評價也可以從作者的立意上入手。如王維的《鹿柴》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反映詩人的畫家兼音樂家才能……
此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學中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以精彩的點撥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質量。
6.六讀成吟誦
指的是在吟詩的基礎上實現背誦。“吟詩”不但要求正確、流利,更要讀出節奏、重音及情感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