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松
摘要:為揭示運動損傷的一般規律,最大限度減少損傷的發生,通過問卷調查法等對大一新生籃球課運動損傷現狀進行調查發現:運動損傷總發生率占866%,且大多為輕傷;運動損傷原因主要是學生主觀因素。最后從教師的角度提出相應對策,以提高籃球課教學質量。
關鍵詞:運動損傷 籃球 大一新生
中圖分類號:R8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056-01
一方面,籃球運動作為全世界最流行的運動項目之一,在中國高校廣泛受到大學生青睞。另一方面,由于雙方的攻防轉換頻繁和對籃板球的爭奪激烈,這使得籃球運動過程中球員身體的對抗越來越強,運動損傷難以避免。為此,通過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大一新生籃球課運動損傷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和圖書館查閱近年來與運動損傷有關的國內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2)問卷調查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并對問卷進行嚴格信度效度檢驗,采用隨機發放原則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7份,有效率達935%。
二、結果與分析
1籃球課運動損傷總發生率調查
從調查來看,回收的187份有效問卷中,大一新生在籃球普修課中運動損傷總發生率為866%。從性別來看,男生受傷率達910%,女生受傷率達606%,這可能與男生參與度高有關。
2.籃球課運動損傷程度調查
損傷程度劃分標準如下,受傷后可以照常參加訓練和比賽者鑒定為輕傷,受傷后能參加部分訓練或一周內見習或全休者鑒定為中傷,受傷后需要見習或全休一周以上才能恢復上課或訓練者鑒定為重傷。
據調查,在162例損傷中,輕傷最多占總數的721%,中傷占195%,重傷占84%。值得一提的是,中傷中有5例學生因為膝關節扭傷影響籃球達標和技評成績最后導致不及格,重傷中有3例學生因踝關節扭傷嚴重沒法參加籃球測試成績記零分。由此可見,運動損傷的出現導致籃球課整體成績下降而影響教學效果,應予以高度重視。
三、從學生角度看運動損傷的主觀成因調查
1.課前準備活動不充分
大一新生缺乏做準備活動的概念,經常性忽視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占728%。在籃球課中,比如上課前沒有做準備活動或做準備活動馬馬虎虎,人體的部分機能水平沒有充分動員起來,就急于投入到高強度的籃球活動中去而導致受傷。因為內臟器官存在生理惰性,動員時間比運動器官要更長,致使運動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氣供應,骨骼肌伸展能力欠佳,關節不夠靈活,動作不協調,靈活性差,在這種狀況下就非常容易發生運動損傷。
2.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足
調查可知,502%的大一新生因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足而受傷。自我保護是指學生受到外來侵害或身體處于非正常狀態下,為了使身體免受傷害,而采取的一種應激反應。自我保護由自我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兩方面構成。前者是指學生對預防運動損傷所采取的一種物質方面的準備。如著裝、鞋的選擇一定要符合籃球運動的特殊要求。后者是指學生在社會中保存個體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為避免損傷,學生應加強自我保護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如提高身體素質,加強訓練籃球技術動作等。
3.籃球技術動作規則掌握不充分
在籃球課中,動作粗野或違反籃球運動規則是產生損傷的主觀原因之一,占404%。眾所周知,技術動作不規范甚至大量錯誤動作是大一新生無法回避的現實,又往往會在籃球課演變成一些危險動作而容易發生運動損傷。
四、從教師角度看減少籃球課運動損傷的對策
1.要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
大一新生運動損傷的發生其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不無關系。如“運動難免受傷”,“運動損傷是一些小傷和小痛,關系不大”,“準備活動可有可無”等等,因此必須重視大一新生的思想認識和教育,加強學生對運動損傷危害的教育。從而使學生聽從教師的教導,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安全穩妥地進行籃球運動。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積極采取各種預防措施,加強培養學生相互保護及自我保護的意識。第三,加強對大一新生體育道德方面的教育,既要勇敢頑強,但又不能粗野蠻干,堅持“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良好球風。
2.合理安排教學各個環節
教師要從“課時較少”和“學生基礎差”的現狀出發,精選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各個環節,改革教學方法。如適當增加戰術教學比重,適當提前基礎戰術,有利于戰術意識的培養。其次,要嚴格遵守體育教學與訓練中“循序漸進”“區別對待”的教學基本原則。
3.多開展籃球規則、運動損傷方面的講座
為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規則和裁判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教師應多開展籃球規則方面的教學環節;為了增強大學生預防和處理運動損傷的能力,對于運動損傷與防護方面的理論知識,教師可通過講座形式進行輔導。
參考文獻:
[1]尹鐵軍.太原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3):91-93.
[2]王丹.淺談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動損傷及預防[J].新西部(理論版),2016(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