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飛++卜偉
摘要:在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職業院校應將學生學習習慣培養作為職業教育的重點。文章闡述了家庭參與家校合作,對職業院校學生習慣培養中的作用,并提出職業院校學生習慣培養路徑與機制。
關鍵詞:家庭參與 職業院校學生 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061-02
學習習慣的培養,是職業院校中的新課題?!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提出促進將家庭因素引入到職業院校學生教育中,提升職業教育綜合素質。國外主要通過項目形式,在政府支持下推進家庭參與的家校合作工作,而國內的家庭參與職業院校學生培養則較多關注學生思想教育及平臺構建。
一、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必要性
學習習慣主要表現為一種隱性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通常并與學生的學習效果之間存在相關性,不僅反映在學習成績、學習效率等表現結果上,還表現在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遷移等方面。學習習慣,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經過反復訓練而形成的,經常性、自動化地表現出來的學習方式,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方法及品質的長期培養過程中,形成的較固化性行為表現。
相對于其他階段學生,職業院校學生具有自身的特點。首先,進入職業類院校后,面臨專業類理論與職業能力的學習,他們需要改變在中學階段基礎課程知識認知、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判斷等的學習習慣;其次,受到對職業認知的局限,學生的學習活動與行為目的性認知較弱,表現為易產生繼續學習的阻力;再次,職業能力的培養過程,需要學生對于企業制度應有足夠的認知,因此,學生需要構建課堂內外、不同知識結構相適應的學習行為養成習慣。這些特點決定了在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中,需要將學習習慣養成納入到職業素質培養中。
二、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習慣養成分析
學習習慣培養需要教師與家長、社會的共同參與。職業院校學生,剛剛完成從中學的理論學習向職業教育的知識學習轉換,職業院校中理論知識的學習,需要構建不同于中學時期的學習思維、學習方法選擇,以及學習目標制定等學習體系;同時,隨著學年的增長,對知識的學習已不完全在于課本或課堂內,他們更加需要關注與職業能力相關的應用型知識的學習。這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如果沒有家庭成員的參與,甚至是有意識的熏陶,僅僅依賴于學校、教師的引導和教育,對于他們正確認識、職業趨同,進而內化形成符合社會需要的職業觀,乃至價值觀是遠遠不夠的。
研究發現,部分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習慣呈現隨年級升高而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首先,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計劃中,以理論學習為主的知識內容逐年減少,應用類知識學習則逐年增加,這對于剛從中學畢業的職業院校學生來說,在學習基礎理論課程時,在教師的指導下,易于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但是,隨著應用型知識課程的進入,要求學生提升自主學習、開放思考及領悟習得等能力,這一階段的學習中,教師的參與在教與學活動中的比例逐漸減少,要求學生的“自組織”學習能力不斷提升,并逐漸形成新的學習習慣養成意識。
三、家庭參與職業院校
1.構建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家庭空間
對于職業院校學生來說,家庭作為學生校外學習環境的重要場所,由于其學齡及生理特點等原因,他們以適應性學習面對校內教育,學生在沒有校內制度監督的情境下,家庭參與有助于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習慣培養。
信息技術的發展,即使是學生住校期間,他們與家人溝通也非常方便,職業院校學生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直接影響著他們對職業感的認知與態度。對于職業院校學生來說,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參與家校合作,是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心理依托空間之一,家庭育人環境對孩子學習、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長遠而深刻。
2.家庭環境促進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
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過程,是從具體事物的認知學習,逐漸向抽象思維的構建過渡,在學習過程中對環境產生較強的依賴。“羅森塔爾效應”證實了家長對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對于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學生在學校期間,受學校制度、教師教育、情感距離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按既定的教育教學計劃達到學習目標,但是,也隱藏了學生自我“反約束”。而當他們回到家庭的環境時,角色變遷、家庭成員交流,以及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傾向等潛移默化中引導著他們的習慣養成。在家庭環境中,他們對于社會的認知與判斷,以及對于自己的社會認知較多地來源于家長對他們的評價和期待,家長的積極評價有助于形成孩子積極的自我意識,相反,消極的評價則會產生孩子消極的自我意識。
3.家庭教育親和力優于其他教育主體
家庭教育方式是一種行為選擇,反映了不同家庭對學生預期學習結果的行動選擇,家庭教育方式通過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中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研究顯示,民主型、開放式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成長,而否定型教育方式則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養成產生不利的影響。
四、家校合作構建職業院校學生習慣養成路徑研究
1.構建職業院校學生習慣養成機制
教師是家校合作的指揮者、組織者和重要參與者,是家校溝通與合作的橋梁。教師在家校合作中,根據其對學生的學習習慣了解情況,給予診斷式說明,并與家長進行溝通與合作;家庭是家校合作的參與者和支持者,家庭參與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家庭參與構建了學習習慣養成的環境平臺;家校溝通是實施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徑。
在教師的指導下,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實現課堂之外,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并促進家庭參與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習慣養成得以持續化、常態化、機制化。溝通的形式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家訪、組織家長委員會、個別家長訪談等,也可以構建家校通、網絡建群等信息化方式。
2.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在學校紀律與校外自主學習的轉換中,規則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實現從“他組織”向“自組織”的良好習慣養成。從影響學生學習習慣的環境來看,課堂紀律、課堂聽講、課堂筆記等屬于“他組織”習慣培養,但是如學習
資源管理、預習復習、職業習慣等的養成,是課堂活動的延續,屬于“自組織”過程,家庭的支持與幫助,有助于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對規則意識的培養,并促進習慣內化。
3.創建學習型家庭
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紀律習慣養成是在其學習與生活中通過重復練習而逐步穩固的行為方式。良好的家庭環境對職業院校學生的習慣養成影響深遠,創建學習型家庭,有利于為職業院校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奠定環境基礎,這種學習不僅限于知識的學習,還包括行為習慣及人生觀、世界觀等價值觀的學習。在學習型家庭中,家庭成員的自主學習環境,可以激發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習行為,促進凝聚力、獨立思考、時間與規則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實現其品德與智力的良性發展。
五、結論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的,并發展成為個體的一種需要的自動化學習的行為方式,家庭是職業院校學生校外形成學習習慣的重要環境之一,家庭參與可以幫助職業院校學生認識、引導、內化,并促進學習習慣養成,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
參考文獻:
[1]陸瑾,夏驕雄.高校中家校合作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 27(5):117-120.
[2]朱琳.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20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