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摘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了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鼓勵農村城市化,卻沒有相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作支撐,城市的貧困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社會。本文就中國城市存在的貧困問題,以東陽為樣板城市進行分析,分析了其現今存在的貧困現狀,以及導致貧困的幾大原因,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城市貧困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和治理的社會問題,不能一蹴而就,也無法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問題影響著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反貧困勢在必行。
關鍵詞:城市貧困 失業率 社會保障 分配體制 再就業培訓
中圖分類號:C912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081-02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市貧困問題異常凸顯。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在90年代之前一直處于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政策的照顧,城市資源的集中,充分的就業政策以及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建設使城市居民生活條件良好。與之相比,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較多,扶貧政策的重點一直關注在農村居民身上。然而,9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了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鼓勵農村城市化,大批的農民涌入城市,卻沒有相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和社會救助制度作支撐,日趨嚴重的城市貧困已成為困擾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本文將著重討論中國現今的城市貧困問題,并主要關注于東陽這個城市,就目前我國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城市貧困的現狀及規模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唐鈞認為,中國城市貧困群體大約1500萬。按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朱慶芳的估算,中國的城市貧困人口有3100多萬。根據民政部門2002年初發布的數據,全國應當享受城市低保的有1938萬人,占全國非農業人口的584%。[1]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研究者們以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城市貧困人口的規模進行測算和估計,數據從1500萬到5000萬不等,占城鎮人口總數的4%-15%,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2]
從東陽片區來看,2015年年底統計的低保對象總計5327人,其中重殘人低保802人,相比年初增加15%。[3]這些數字也客觀反映了目前東陽市的貧困現狀。
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國的城市貧困人口存在著鮮明的地域差異。從全國范圍來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貧困發生率較低;從東陽片區來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區和農村,市區的貧困人口發生率不高;從城市貧困人口類型上看,我國貧困人口主要有三無人員,失業人員和離退休人員,未充分就業的在職人員,城市移民等其他貧困人員構成;從行業分布上看,我國城市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缺乏市場競爭力,技術低下的小型商業,服務業和手工業。
二、城市貧困的原因分析
在我國,城市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經濟和社會因素已成為引發我國城市貧困的主要原因。具體來說,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社會轉型產生的經濟結構調整
90年代以來,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變,其城市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中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使得勞動力大量剩余。而這部分剩余的勞動力由于受到自身素質、文化水平的影響,無法適應新產業的發展需求,不能再充分就業,最終變成失業人口,進而轉化為城市貧困人口。根據《2015中國國家統計年鑒》顯示,2014年我國城鎮失業率達到41%(查看附錄1)。[4]與此同時,國家鼓勵農村城市化,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卻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這進一步激化了城市的勞動力供需平衡市場,進而演變成更大的城市貧困問題。
2.分配體制不合理
在我國,由于歷史和體制原因形成的競爭初始條件差異,不公平競爭,以及再分配能力的不足導致居民收入差異十分明顯。人民日報網調查顯示,2014年代表全國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基尼系數為0469,從2010年到2014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323倍縮小到275倍,行業收入差距也有縮減。這些數據都表明收入差異在逐步縮小。[5]盡管如此,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表示,收入分配改革的任務仍很艱巨。一方面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仍處在高位水平上;另一方面收入分配不公問題有所緩解,但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3.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
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沒有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多層次保障體系,主要表現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方面的不足。如上文所述,我國城市貧困人口在1500萬—5000萬之間,而在1999年9月全國普遍實行社保之后,得到保障的人數只有281萬人,也就是說起覆蓋面只有10%-20%上下。其余貧困人口都無法享受社保。[6]對于許多貧困家庭來說,孩子的學雜費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諸如此類都是我國當前城市貧困人口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三、城市扶貧的政策建議
我國城市貧困是一個困擾國家發展的社會問題,反貧困勢在必行。對城市貧困問題的綜合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深化政治,經濟體制,人口,資源,環境等多方面協調發展的問題。以下幾點建議主要從社會保障和維護社會穩定上提出:
1.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解決當前城市貧困問題的關鍵所在,要加大對下崗職工失業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90年代初,我國開始探索扶貧的制度化,在全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從1993年在上海開始試行到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的正式實施,我國的城市居民生活保障體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也取得了一定的呈現。
就東陽片區來說,2015年年末全市城鎮職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上年末增加11389人,增長69%;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11950人,比上年末增加6972人,增長66%。失業保險金標準由14年的983元/月提高到1103元/月。城鄉居民參保率達到98%。這些數據足以反映一個城市社保體系的逐步健全。[7]
2.調整社會保障救助標準
從領取低保的貧困人口的實際生活狀態中可以看出,社保并不能完全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因此,建議國家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活標準,對最低生活保障線的下限作出規定。根據“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居民支出”等指標構成一個綜合指數,將全國分成若干層次,然后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設立最低生活保障。同時,也需要考慮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物價水平的變動,以及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
就東陽地區來說,2015年1至11月,共計發放低保救助金17424萬元,城市低保平均月補差483元,超過城市低保標準的50%。2015年年末,全市擁有各類社會福利單位27個,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為100%。[7]
3.加大力度,促進失業人口再就業
失業是造成我國城市貧困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國家應該建立多種再就業渠道,組織再就業培訓,轉崗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從“授人以魚”轉變成“授人以漁”。培訓基地可以設在社區,與社區基層服務聯系起來。培訓項目也可以根據社區失業人員的實際意愿和具體訴求來定,同時邀請一些行業內的優秀人士來授課。
四、結語
總體而言,城市貧困問題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與治理的社會問題,城市貧困影響著社會的長治久安,也不利于社會發展。所以,采取必要的行動勢在必行。除了政府相關政策,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還要完善以社區為平臺的社會支持及服務體系。同時,促進再就業工程,提高失業人口的自身素質和職業素養也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楊榮.論我國城市貧困治理中的社會工作[J].新視野,2008(3).
[2]周佳辰. 我國城市貧困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3).
[3]浙江在線.東陽市再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Z].2015,http://jinhuazjolcomcn/ jinhua/ system/ 2015/ 12/ 10/ 020004629s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5國家統計年鑒(2015)[Z].http://wwwstatsgovcn/ tjsj/ ndsj/ 2015/indexchhtm.
[5]網易新聞.人民日報談收入分配不公:最嚴重收入差距在城鄉之間[Z]. 2015,http://news163com/15/1123/11/B93QGBPU0001124Jhtml.
[6]唐鈞.中國的城市貧困問題與社會救治制度[J].江海學刊,2001(2).
[7]東陽市統計局. 2015年東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