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
摘要: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都樹立起低碳意識,主動維護自然環境。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庫,隨著森林旅游的盛行,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不會因旅游經濟的發展而遭到破壞,就要倡導低碳旅游方式,以在森林碳匯增加的同時,鼓勵低碳消費,使得森林旅游低碳化。本論文針對發展森林旅游及實現低碳旅游的建議進行探究。
關鍵詞:旅游經濟 森林低碳旅游 建議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093-01
中國旅游經濟在近年來快速發展,通過對森林資源的開發、整合并作出合理規劃,使得森林資源特色化發展,以此作為旅游資源,開發森林旅游項目,以其濃郁自然氣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游覽。但是,要確保森林旅游持續發展,就要倡導低碳旅游,構建相應的旅游經營管理模式,通過發展森林旅游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一、森林旅游與低碳旅游之間的關系
(一)森林旅游與低碳旅游的理解
森林旅游是一種低碳旅游形式,落實到森林旅游,就是將低碳理念轉化為行動,讓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體驗低碳消費。低碳旅游主要是推進綠色旅游,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護環境。隨著近年來環境污染日趨嚴重,人們逐漸樹立了低碳意識。發展森林旅游,就是要建立綠色無污染的旅游新模式,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時還有助于人們對綠色旅游的深化理解。
(二)森林旅游對低碳旅游具有重要的影響
低碳生活理念落實到旅游中,森林旅游就是一種積極的表現形式,運用低碳技術對森林旅游基礎設施進行建設,還能降低資源成本。注重森林旅游開發,包括各種交通工具以及旅游方式等等,都建立在低碳理解的基礎上。低碳環境下,游客也會樹立低碳意識,且在各項旅游項目中都將低碳教育內容滲入其中,讓游客潛移默化地接受低碳教育。
二、推進森林旅游,倡導低碳旅游的有效措施
(一)對森林旅游科學規劃以實現低碳旅游
中國旅游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崇尚通過旅游方式親近自然,森林旅游備受關注。但是,如果對森林的資源沒有合理利用,就會造成資源遭到破壞,不僅沒有創造旅游經濟價值,更不會獲得社會效益。所以,要推進旅游經濟發展,就要以低碳旅游為指導思想,科學規劃森林資源,因地制宜地規劃森林旅游項目,做到資源布局合理。這就需要在實施森林旅游管理的時候,要從氣候環境特點出發,優化配置各項森林資源,倡導低碳旅游,以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深入研究森林旅游項目,就要做好長遠規劃,建立低碳旅游經營模式,以使森林旅游不僅能夠創造經濟效益,同時還創造更高的社會效益。
(二)強化森林旅游基礎建設以實現低碳旅游
森林旅游就是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對森林資源產業化發展,基礎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實現低碳旅游的基本條件。森林旅游項目實現規模化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只有在政府給予高度重視的情況下,加大公共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建立森林資源保障體系,才能將低碳旅游切實地落實到位。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使森林旅游項目獲得更多資金。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讓更多的投資主體參與到森林旅游項目中,加大低碳旅游的宣傳力度,對社會群體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當地政府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參與其中,就可以將森林旅游基礎建設平臺建立起來,出臺相應的政策以推進森林旅游項目多元化發展,從而使得森林旅游項目開發的資金問題得到緩解。
(三)對森林旅游要品牌化發展以實現低碳旅游
森林旅游項目的開發,除了要將自然森林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之外,還要注重營造林建設,并將森林與當地文化有效結合,使得旅游產品蘊含豐富的文化成分。森林旅游產品的開發,要注重當地原始森林資源的保護,以營造林的方式對原有的森林資源予以補充,并將低碳旅游文化理念注入其中,使森林成為地域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實施必要的保護,當地的森林資源很好地保留下來,當地文化也得以順利傳承。
在森林旅游產品開發中,要將自然森林資源與地域文化充分結合,從低碳的角度出發創作旅游產品,推進旅游產品的精品化,以提高森林旅游在行業市場中的占有額度。在自然森林資源與地域文化融合的同時,注重低碳旅游資源的開發是非常必要的,由此而形成了特色資源,有助于促進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政府所發揮的作用是加大森林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特別要從低碳旅游的角度對當地森林資源開發布局,以在保留原始森林資源的情況下帶動旅游經濟更好地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的旅游經濟在發展的進程中,已經打破了傳統的發展模式,逐漸向低碳旅游推進。所謂的低碳旅游,就是在走旅游經濟發展道路的同時,還要維護好當地資源,降低由此而導致的資源消耗。在保護自然森林資源的前提下,還要加大營造林建設力度,將開發森林旅游資源與區域文化相結合,實現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整合,在創造出森林旅游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夠創造更高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王磊磊,張慧春.湖南省高校教師亞健康成因與預防機制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1(2).
[2]左成,劉磊,馬慶.廈門市經常性伏案工作人群身體健康的調查[J].體育科學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