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闊
【摘要】 PTN/OTN網絡傳輸技術包括匯聚、接入、核心三個方面,就城域波分中PTN/OTN傳輸技術的引入準則來看,大體上包括IP over WDM和40×40/100G波分平臺兩種。城域波分PTN/OTN傳輸技術整體性構建思路主要有三層結構構建、環形拓撲結構構建、OTN設備應用以及體現雙重穩定性四個方向。
【關鍵詞】 城域波分 PTN/OTN 傳輸技術 應用 構建
隨著我國網絡傳輸技術的顯著進步,我國網絡傳輸技術的規模也在日益拓展,相應的傳輸模式也逐漸朝著波分復用和分組化方向發展,在這之中,最杰出的代表就為PTN/OTN網絡傳輸技術。但由于初始的SDH設備在進行網絡傳輸活動時依舊存在,并參與其中,因此從客觀上說,技術難度較大。對目前已經得到的PTN/OTN技術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大致上可以發現其在城域波分中的應用思路:40GEPTN是否能夠在商用領域適用,它和OTN傳輸技術是否可以在城域波分中得以有效應用,其應用方案和整體布局是否可以明確等等。
一、PTN/OTN傳輸技術的構建
在應用PTN/OTN技術之前,應將傳統的網絡傳輸技術優勢充分應用,對傳統傳輸領域的安全性問題進行綜合評判分析,對成本和收益有明確的了解,要充分認識到,發展PTN/OTN傳輸技術的目的在于構建客戶所需求的網絡結構系統。在通常情況下,移動傳輸網絡包含有匯聚、接入、核心三個層面,而城域傳輸網絡是新的網絡結構,目前應用范圍不廣泛,還沒有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認可,因此現階段城域傳輸網絡應結合傳統網絡結構,使所有環形網絡子拓撲共同構成層次分明且具有完整性的網絡系統[1]。
二、PTN/OTN傳輸技術在城域波分中的引入準則
分析目前的新型技術引用思路可以看出,對于城域的內干線來說,相應的傳送網大多采用IP over WDM方法,較大顆粒的GE就具備了使電路融入承載平臺的能力。對業務要求進行全面分析可以看出,以此方法為基礎,對40×40G/100G的城域波分平臺的規格進行進一步的構建,能夠有效提升網絡的傳輸能力。對于新建的網絡節點,其依賴的技術主要是OTN技術,對OTN不同節點予以子波長度和其它OTN技術組網等功能,就能夠完全滿足城域波分的數據傳輸對調度、質量和效率的需求。
三、城域波分中PTN/OTN傳輸技術的應用模式
從接入層開始,以此為基礎逐漸深入到核心層,在這一過程中,所有層都會用到PTN設備,該設備能夠以傳送平面為基礎,對部分構件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對目前已有的網絡技術和結構進行有效整合,在滿足獨立規劃的同時,也能夠實現統一維護。接入層核心的組網形式就是GE模式,并且所有的環都是基于以太網形成的,不同的層組,所采用的模式都是相交環模式。以獨立網為前提,所有和它相對應的都應具有較高清晰度,否則將不利于運行維護和管理。在實際使用時,PTN/OTN傳輸技術在運行過程中會占用相當多的帶寬,對機房面積的要求也非常高。
四、城域波分中PTN/OTN傳輸技術的整體性構建思路
1、三層結構。在城域波分中應用PTN/OTN傳輸技術,核心基礎是在于挖掘傳輸技術潛在的優勢,對其進行統籌和兼顧分析,包括安全、空間、成本等方面,以此滿足用戶客觀上的需求,進而能夠打造具有全面功能和清晰層次的、穩定而完善的現代網絡系統。
2、環形拓撲結構。當前的SDH(同步數字體系)結構較為簡單,因此數據傳輸的穩定性較高,此網絡結構具有較高生存能力。建議采用環形網絡拓撲結構和SDH結合,以此作為城域波分中PTN/OTN傳輸技術的應用布局,以多個不同的環形網絡子拓撲因素為基礎,保證城域波分PTN/OTN傳輸系統的分明層次。
3、OTN設備。OTN是促進同步數據傳輸信號的最基本、最核心功能,要實現同步信號傳輸,就必須借助精確的PTP協議(精確時鐘同步協議)。在以太網所具備的功能基礎上,對數據信號進行同步操作,遵循傳輸標準,通過光監通道和帶內開銷技術,確保PTP的同步性和精確性。
4、雙重穩定性。我國已經開始廣泛使用MSTP式的設備作為城域網絡波分的基礎,TDM網絡傳輸業務依然不能被取代,而同時,分組的業務卻也在不斷減少當中。隨著當前網絡傳輸技術的快速發展,TDM技術也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在目前來看,下降幅度不會太大。TDM技術在固定時間內仍然是當前網絡傳輸技術的核心,因此應用PTN/OTN技術,就必須保證雙重穩定性,也就是網絡穩定性+業務穩定性。
結束語:PTN/OTN網絡傳輸技術具有靈活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其在各領域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當今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PTN/OTN技術一定會更多地滲透到多個接入層面,有助于城域波分系統的完善,建立完整的城域網絡體系。
參 考 文 獻
[1] 羅劍友.PTN/OTN傳輸技術在城域波分中的應用[J].科技展望,2014,(17):155-155.
[2] 江卓宇.PTN/OTN傳輸技術在城域波分中的應用[J].中國電子商務,201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