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孫嬿++王莉娜++毛曉亮++李春生
摘要:《煉焦學》是以講述焦炭性質、轉化原理及特點、爐型結構及熱工評定等理論知識為主的學科,在培養新型煉焦人才和推動鋼鐵行業技術革新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煉焦學》課程涉及的知識點繁雜、抽象且前后連貫性不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差、興趣不高,同時按部就班的傳統教學難以培養學生系統科學的思維方式。為此,本文提出“一核心一主線”的科學研究思路,以焦炭為“核心”,處理工藝為“主線”,從宏觀角度整體把握教材脈絡,將雜亂知識有序條理化,有益于增加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該研究思路還力爭為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實踐經驗和保障。
關鍵詞:煉焦學 教學改革研究 焦炭 處理工藝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242-01
我國能源結構具有富煤、貧油、少氣的重要特征,因此,了解煤炭基本性質,將有限的煤炭資源充分利用是煤化工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煉焦學》是高校煤化工方向的重要專業課程,是講述配合煤在隔絕空氣的炭化室中持續升溫至1000±50℃,煤料經過干燥、熱解、軟化、熔融、黏結、固化、半焦收縮等過程,最終得到固態焦炭、液態焦油及焦爐煤氣為主的一門課程。[1-2]所得到的固態焦炭在鋼鐵冶金、沖天爐熔煉等領域起著關鍵作用,煤焦油可提煉出數百種化工原料,焦爐煤氣也在能源燃燒、甲醇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可以說,《煉焦學》承接著采礦和冶金兩大學科,其是挖掘鐵礦石價值,實現鋼鐵冶金魅力的重要橋梁。為此,如何講好《煉焦學》課程,增強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素質,培養適合現代焦化企業和鋼鐵企業發展的新型煉焦人才尤為關鍵。但是《煉焦學》課程涉及的知識點零散、抽象且概括性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差、興趣不高,且按部就班的傳統教學難以培養學生系統科學的思維方式。為此,本文提出“一核心一主線”的教學思路,旨在闡明煉焦的教學核心問題,宏觀把握課程脈絡,將雜亂知識條理化,最終提升學生快樂學習的興趣,培養新型煉焦人才。
一、《煉焦學》課程中“一核心”的內容分析
《煉焦學》課程緊緊圍繞“焦炭”這個核心展開學習,不僅闡述了焦炭基本性質(如:工業分析、元素分析、機械力學性質、熱性質、顯微結構等),而且從微觀和宏觀角度分別說明了焦炭成熟過程的機理及反應特點,從多角度理解焦炭成熟的特性,并分析了焦炭轉化的反應場所,即煉焦爐的結構特點。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只要始終把握“焦炭”這個“魂”,就可以將零散繁雜的知識整合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實踐表明,這種核心知識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學一節忘一節,前后知識聯系不上的問題,提升單位時間學習效率。
二、《煉焦學》課程中“一主線”的科學分析
《煉焦學》主要傳授給學生煉焦安全可控生產、爐型設計及應用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基礎理論等關鍵知識[2],涉及的概念抽象且不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章節前后連貫性差,難以將整本書內容有機聯系起來。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所有內容串聯起來,有效把握內容發展脈搏,增加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依據“一條主線”思路進行教學,主要是指在講授過程中按照來煤接受、儲存、倒運、粉碎、配合、混勻、儲煤塔存放、煉焦、推焦、熄焦、篩分最后至成品焦炭這個完整的處理工藝主線進行教學。首先闡述焦炭的“前世”,即煤炭在轉化為焦炭前的預處理工藝;然后描述焦炭的“今生”,即炭化室煉焦的過程、機理和主要特點,最后說明焦炭的“未來”,即紅焦熄焦、篩分等處理工藝。這種以處理工藝為主線對知識點進行分步解析教學過程,可以將關鍵內容有序深入地傳授給學生,不僅利于學生從宏觀角度理解整本教材的知識,把握煤炭處理工藝脈搏,而且利于熟悉企業生產的基本工藝流程,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煉焦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點繁雜、抽象且連貫性差的問題,提出“一核心一主線”的科學研究思路,以焦炭為“核心”,處理工藝為“主線”,從宏觀角度整體把握教材脈絡,將雜亂知識有序條理化,有益于增加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提高快樂學習的興趣,同時利于培養學生系統科學的思維方式。該種新穎的教學模式不僅對優化《煉焦學》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顯著效果,還力爭為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拓展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姚昭章,鄭明東.煉焦學(第3版)[M]. 北京: 冶金工業出版社, 2005.
[2]張志佳,李春生,孫嬿等.《煉焦學》課程“滲透法教學”的教學改革新思路[J].教育教學論壇,2012(38):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