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軍
摘要:營造林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夠促進林業發展,而且還使森林的覆蓋面積擴展。但是,從近年來的林業工程建設情況來看,部分影響因素導致營造林質量問題存在。這就需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對策。本論文針對林業工程中營造林的影響因素及對策進行探究。
關鍵詞:林業工程 營造林 影響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S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254-01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理念為中國的自然生態保護明確了方向。中國要更好地發展,就要重視生態環境的改善,將生態文明作為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發展的重要條件,其中林業保護至關重要。林場在近年來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營造林作為林場的重要經濟來源,要確保營造林更好地發展,就要對影響營造林發展的各項因素予以明確,具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對策。
一、林業工程中影響營造林質量因素
(一)所統計的營造林數據不夠準確
林場要提高營造林質量,就要確保營造林的統計數據準確,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從林業工程的統計情況來看,一些林場采取虛報的方法應付檢查,導致統計數據錯誤,而且還存在重復上報的現象。[1]
(二)營造林管理中沒有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
營造林是林場造林工作中多年持續積累的結果,并不是在短時期內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林場科學有效地管理營造林是至關重要的。雖然在近年來有的地方對營造林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以符合綠色發展理念,但有些林場沒有對營造林的維護工作給予重視,包括補種、灌溉等等,都存在著隨意性,使營造林的成活率低。有的地方由于營造林的管理缺乏科學性,甚至還存在套種經濟作物的現象,對營造林的質量造成影響。
(三)營造林的林業工程設計缺乏完善性
營造林的質量要有所提高,林業工程設計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在一些林業工程設計中,由于沒有給予高度重視,使得工程設計形式化時而有之。有的沒有到林業工程現場進行勘察,沒有準備充足的材料,導致林業工程設計面積以及具體的作業位置都與實際存在差距。特別是沒有科學地設計林層結構,使得營造林的布局缺乏合理性,對營造林的質量造成影響。
二、林業工程中保證營造林質量的有效策略
(一)對營造林數據統計工作要給予高度重視
要提高營造林質量,做好數據統計工作是關鍵。重視營造林數據統計工作,要端正統計態度,將統計工作認真落實,確保統計數據準確。所以,營造林工作人員要具有較高的工作責任感,包括林業工程的現場勘查工作以及營業林的維護工作等等都要落實到位。[2]另外,對營造林各項數據的統計都要認真記錄,并做好監督檢查工作,嚴令禁止出現瞞報的現象,保證統計報表中的造林面積數據以及林木成活率數據都真實可靠,確保營造林的各項工作順利展開。
(二)做好營造林的管理、維護工作
要保證營造林質量的提高,強化林業工程的管理、維護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林場要對營造林采取必要的維護措施,并將切實可行的自檢制度制定出來,以實施自檢工作。比如,將營造林劃分為幾個責任區,每一個區都有專業人員承擔管理職責,除了要對營造林實施養護工作之外,還要對營造林的成長情況進行檢查,做好補種工作。國家有關部門要對營造林的實施予以必要的監督,并由專人到營造林現場進行數據統計核實,如果查出有虛報的現象,就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對于林場工作人員在營造林的管理、維護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就要予以獎勵,在林場中樹立典型,形成良好的營造林管理氛圍。隨著林場的工作人員提高了工作積極性,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提高營造林的管理質量。
(三)對營造林的林業工程設計予以完善
營造林的質量要有所提高,林業工程設計是基礎工作,所涵蓋的作業內容包括整理資料、詳細準確地解讀設計圖表、對設計的審批工作予以規范等等。林場要對營造林的設計工作高度重視,在對設計工作規范的同時,還要請專業的設計單位參與營造林設計工作,以保證設計質量。[3]要確保營造林造林工作的順利展開,就要對各種設計圖表正確解讀并有效利用,還要提高審計質量,以提高林業工程設計的可操縱性。在林業工程設計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要整理好基礎資料,并對資料內容進行分析,使得林場更好地完成營造林建設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的林業保護工作中,營造林技術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林場的改革工作得到進一步深化,使得營造林成為林場的重要經濟來源。在營造林建設中,由于諸多影響因素的存在而影響了營造林質量。要維護好營造林質量,就需要重視營造林數據統計工作和維護管理工作,同時對林業工程設計予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清國.淺析營造林的質量影響因素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14):131-132.
[2]葛玉民.論植物多樣性保護中營林技術措施的運用[J].湖南農機,2013,40(11):303-304.
[3]林靜緒,林峰.營造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提高造林質量的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14):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