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康
摘要:當今,新課程改革正在不斷推進。在我國,教學方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變革,教學形式已不再為在課堂上以教師講解為主。大學英語教學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調查顯示,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很少將中國文化體現出來,他們嚴重忽視了我國文化。因此,本文主要就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進行分析,以明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
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體現中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課的課程安排占很大比例,從這方面便可看出大學英語教育的重要程度。但是,相當一部分大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忽視了中國文化。眾所周知,大學英語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在交流的同時,需要將國外的先進思想及科技等引入我國,并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播開來。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我國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可以有效促進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
當前的課程要求規定,英語教學必須與國家以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相結合。因此,語言文化教學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作為綜合國力重要指標的文化已成為國與國競爭的一個核心問題。我國強調:“要注意將多元載體文化傳播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國文化影響力”。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傳播不應僅僅依靠一些專門機構和組織,而應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播我國文化,不但能促進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還能培養出更多適應國際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中國文化滲透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大學英語教育要求將英語語言知識以及相應的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學習策略等作為主要內容。要做到跨文化,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我國特色文化滲透其中。學生在學習英語文化的同時,還需要立足中國文化。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很有可能導致文化遷移現象的產生,這并不利于我國文化的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忽視母語的滲透。不斷滲透我國傳統特色語言文化,不僅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三)中國文化滲透可以提升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為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也就是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是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而說話者的思想對口語表達意義重大。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同學的英語語音、語調非常好,可卻無法清楚地表達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根本原因便是他們首先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因此,要更好地運用英語去表達,首先要將中國文化內化,用中西文化結合的方式去表達,才能夠從根本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中國文化滲透的方法
首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教材內容對教學的影響力。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要注意教材內容的調整,適當融入中國特色文化,做到中西文化的結合與對比。同時,教師在授課時也要有意識的將中國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刻都能體會到兩種文化的融合。以詞匯學習為例,短語servic-estation并不指服務站,在英語當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表達,實際意義與字面意義差別很大。為此,學生在學習時中要將中西文化結合,全面思考,從而幫助自己有效記憶。
其次,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滲透中國文化的一個必要前提。例如,在英語考試的試卷中,教師可以加入一些體現中國文化的篇章,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讓學生時時有機會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從而達到在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目的。
最后,要在翻譯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學習英語的目的首先在于對外交流,而要進行對外交流就勢必牽涉翻譯,因此翻譯在英語學習中歷來受到重視。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我們應該改變過去主要教授英譯漢的單邊教學,而應強調英漢互譯的雙邊教學。同時,在翻譯材料的選擇上,一定要注重選擇優秀的中國文化,這既包括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包括優秀的現當代文化。其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一些描述中國文化的表達方法。讓學生翻譯有關中國文化的材料,無形之中就向他們灌輸了中國文化,而他們學會中文化的英語表達勢必將中國文化傳播到過外,從而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三、結束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必要性以及中國文化滲透的主要方式。目的在于明確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學生只有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斷融入中國文化,才能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從而提升英語運用能力。但我們還需要指出的是,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的滲透也要遵循適度、交際和平衡的原則。適度原則即是指不能改變原有英語課程的性質,而是要符合于學生綜合英語技能培養這一基本目標,過度的中國文化滲透很有可能會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交際原則是指文化傳授的目標首先在于使學生學習有關英語的表達方法,滿足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再加深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認識。平衡原則是指在強調中國文化滲透的同時,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反而忽視了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