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保
(河南省焦作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河南 焦作 454000)
杠桿平衡中的受力分析①
靳玉保
(河南省焦作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河南 焦作 454000)
“杠桿”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很多學生、甚至教師對杠桿的受力情況不是很清楚,影響了該部分內容的教學效果.從力的合成與分解角度對杠桿平衡條件加以分析,不僅能提高教師對杠桿受力及平衡的認識,更能促進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深入理解.
杠桿;平衡;受力分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第十二章第一節講到了杠桿,杠桿是初中物理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為了說明杠桿的受力情況,課本采用了如圖1所示的受力示意圖,來說明杠桿、動力、阻力等概念.但很多學生、甚至教師對杠桿的受力情況不是很清楚,這影響了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學習效果.

圖1
下面以人教版課本中圖1所示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首先,分析石塊的受力情況.如圖2所示,在杠桿平衡時,可認為石塊處于平衡狀態,石塊受到重力G、彈力FN、摩擦力f的作用.如圖3所示,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石塊對杠桿的作用力為彈力FN′、摩擦力為f′,結合圖1和圖3,根據力學知識和幾何關系可以得出FN′=F2cosθ,f′=F2sinθ(其中θ為杠桿與水平方向夾角),所以人教版課本中所畫的F2實際上是杠桿所受的彈力FN′和摩擦力f′的合力.

圖2

圖3

圖4
由于彈力垂直于接觸面,摩擦力平行于接觸面,如圖4所示,人對杠桿的作用力應為彈力F和摩擦力f2,由圖1和圖4結合,根據力學知識和幾何關系可以得出F=F1cosθ,f2=F1sinθ(其中θ為杠桿與水平方向夾角),故人教版課本中的F1應為彈力F和摩擦力f2的合力.教師只有把杠桿受到的具體性質力搞清楚,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認識杠桿的受力情況,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
正是編者為了降低學生的難度,用合力來代替了兩個分力,使學生在理解時增加了難度.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問杠桿受不受摩擦力呢?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人對杠桿的摩擦力f2過支點,不能作為動力,人對杠桿的彈力F應為動力.石塊對杠桿的摩擦力f′同樣也過支點,不能作為阻力,石塊對杠桿的彈力FN′應為阻力.所以,杠桿盡管受到人和石塊對其的摩擦力,但產生的力矩為零,可以不用考慮.
如圖5所示,設杠桿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根據杠桿平衡條件,人對杠桿產生的力矩M1=Fx1=F1cosθ·x1=F1(x1cosθ)=F1l1,石塊對杠桿產生的力矩M2=FN′x2=F2cosθ·x2=F2(x2cosθ)=F2l2.

圖5
可以看出人對杠桿的彈力力矩剛好等于F1產生的力矩,石塊對杠桿壓力的力矩剛好等于F2產生的力矩.合力產生的力矩效果與其分力產生的力矩效果是等效的.顯然,人教版編者為了降低學生的認知,用合力F1、F2來表示人與杠桿、石塊與杠桿間的作用力.但作為教師一定要清楚在杠桿作用中真正的動力、阻力是什么,真正的杠桿受力情況是什么.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會遇到學生提問時帶來的疑惑,教師要從物理原理的角度多加分析,給學生進行細致講解,而不要一味用告知、記住就行的方法來處理,這樣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才能具有更高的學科核心素養.
[1] 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 九年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①名師簡介:靳玉保,中學高級教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小學教育教學專家、骨干教師,全國優秀教研員,主要研究中學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