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光,鄭麗娜
(遼寧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感性、歷史和自由:馬克思實踐范疇的三重維度
邵曉光,鄭麗娜
(遼寧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馬克思的實踐范疇,蘊含了“感性、歷史和自由”三重維度。在感性維度中,現實的個人活動出場預設了實踐哲學的轉向,物質基礎確定了實踐的普遍性原則,感性活動總體性運動保證了感觀世界的統一;在歷史維度中,解釋了勞動生產過程中內在物質關系以及生產所釋放的人與人的關系,發現了人受物質形成的資本控制的現實,歷史的展開也是生產過程的展開過程;在自由維度中,面對世界本身的感性起點的確定,以及對實踐生產過程的肯定和生產積累過程中實現人對生產資料的真正占有。整體性地把握馬克思實踐范疇的三重維度,實踐范疇的內在意蘊便能夠完全地展現出來,自由的實踐過程也隨之展開。
感性;歷史;自由;實踐
馬克思實踐范疇的總體性體現在感性、歷史和自由三重維度的互動與統一過程之中。馬克思拒絕從單一性維度來理解實踐范疇,這也是馬克思實踐范疇超越以往實踐觀點的關鍵之處。任何試圖割裂這一整體性的研究,從單一性的維度來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范疇,最終便走回了知性哲學或直觀哲學的傳統之中。以整體性研究把握馬克思實踐范疇,從感性的現實出發,在感性、歷史和自由的三重維度中理解實踐,不僅能夠發現馬克思實踐范疇被物的關系所遮蔽的事實,而且有利于理解本真的馬克思實踐范疇。
馬克思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理解為人的實踐。馬克思完成了對直觀唯物主義的批判,感性活動實現了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轉向,劃清了與傳統思辨哲學和直觀唯物主義的界限,使得馬克思實踐范疇成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這種新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能夠把主觀、客觀,主體、客體現實溝通起來的思維,是從實踐出發,是由實踐而構成的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感性是現實的具體的人之生命基礎,建基于這一基礎的實踐哲學完成了對西方哲學傳統的變革及直觀唯物哲學的改造。感性和感性活動基礎地位的確立,提供了不同于知性傳統的哲學視角,建立了一種嶄新的理解人及人類歷史的實踐方式。
首先是感性的個人出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2]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的總體性批判中認為,隨著宗教、權威和傳統三位一體結構的瓦解,西方政治傳統也隨之埋葬,余下首要的任務就是使哲學成為現實,即現實的實踐問題,由此將研究的視域轉向了感性的現實領域之中。馬克思以現實的感性活動開啟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總體批判的工作。一是對黑格爾意識哲學的批判。黑格爾沒有意識到感性的能動性,意識顛倒了現實的感性世界,一切現實的活動因意識而成為意識內的鏡像,意識領域內的人的活動并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你們要求人們必須從現實的生活胚芽出發,可是你們忘記了德國人民現實的生活胚芽一向都只是在他們的腦殼里萌生的。一句話,你們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夠消滅哲學。”[2]206可見,使哲學成為現實的方式便是終止思辨的方式而轉向現實的感性活動。二是對費爾巴哈直觀感性的現實的批判。費爾巴哈將哲學與自然結合,認為“事物和本質是怎樣的,就必須怎樣來思想、來認識它們。這是哲學的最高規律、最高任務。”[3]這種靜止的直觀方式,將人理解為自然的存在。人的本質是直觀的和現存的事物關系的反映,而不是總體的歷史性結構,人的意識能動本性也消失了,人以當下的直觀形式片面性地出現,而不是全部實現自我的總體性結構方式。馬克思進一步發現了人的感性實踐活動,能夠將人以整體性的方式展現出來。鑒于此,馬克思感性的個人出場實現了其哲學的實踐轉向,感性的個人的實踐活動從現實的勞動生產出發,凝結了社會生產關系、人與人交往關系等多重關系,并確立了總體性實踐的現實基礎。
其次是感性活動的物質基礎。馬克思在純哲學的認識論領域內是不在場的,認識論在哲學的傳統上是本體論的問題。馬克思徹底遠離了認識論的本體論問題,從解釋世界的視域轉向了改變世界的視角,即從物質世界出發,物質世界命題“既包括了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也包括那個未知的‘自在世界’”[4]。物質世界是實踐獲得可靠性的源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能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5]現實的個人的實踐作為感性世界與自在世界的中介,消解了自在世界的不可知,變成了令我們可以理解、把握的實踐方式,從實踐場域所獲得的知識又成為我們推論事物間自在的相互作用及其結果的重要方式,從而進一步解釋感性活動所賴以存在的物質世界。感性活動過程不斷地融合感性世界與自在世界,感性活動的實踐過程使自然以不同的形式、價值和意義展現于世,人的感性活動是物質世界生成過程的基礎性活動,實踐是這一活動的展開和綜合過程,在理性的確定與回收之下,整合了各個領域知識的局限和價值的特殊取向而形成綜合知識和價值體系,確立了實踐活動的普遍原則。
最后是感性的總體性“運動”。感性的活動過程使實踐活動相互作用、互為前提,從而獲得了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感性世界,并體現了人的普遍精神,這是一個總體性的運動過程。感性活動構成了實踐活動的原生基礎,而不是次生基礎。感性活動實現了自然本身的運動,在唯物辯證法的運動過程中,原生基礎與次生基礎存在著歷史性的派生關系,感性活動以感性世界的自在存在性為對象,這樣就出現了客體對主體的約束。現實的個人以自身的感性活動創造了屬人的世界,隨著現實的個人的實踐活動的展開,感性實踐活動的歷史與精神維度逐漸展現開來,現實的個人通過感性的現實運動過程,闡釋了感性本身的確定性原則和積極內容,實現了自我超越。感性的運動過程展現了物質世界的邏輯進展,確定了自然的先驗存在,物質運動、感性確定性乃至歷史全面展開的整體性過程保證了辯證唯物主義發展的穩定性,防止了實踐向直觀唯物主義和主觀主義滑落的傾向。這一運動過程同時也釋放出了一種普遍性的追求,這種普遍性為我們感性活動的場域設立了理性根據,實踐的總體性過程能夠抵御不同的哲學思潮和流派的文化差異與沖突,保證了感性世界的整體統一。可見,對感性維度的理解,要站在變化的立場理解感性的總體性“運動”,感性的現實活動開端與辯證法運動結合,實現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革命以及對自我的超越。
歷史維度描述了現實的個人以勞動生產開啟的實踐過程,這一過程完成了從生存到解放的總體性結構。“‘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與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6]。歷史維度是勞動生產的展開過程,歷史的全部問題是勞動生產使現存世界現實化的實踐過程,而不是僵死的事實集合和想象主體的想象活動。勞動生產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時刻警惕實體、主體、自我意識和純粹批判的歷史活動,歷史維度以現實的個人活動的感性維度為前提,現實的個人活動的感性維度之核心是生產勞動,這是實現人的本質的主要方式或途徑,人的本質實現依托于物質生產實踐的感性活動,生產實踐是歷史維度的核心環節。
首先,歷史維度是勞動生產過程與歷史發展過程的一致性。現實的勞動以感性的活動、生產過程實現自身的發展,人類的勞動過程并非專指人生產勞動產品的過程,它還包括在不同生產方式下物的關系所釋放的人與人之間關系連接過程。感性的勞動活動超越了費爾巴哈的直觀哲學,費爾巴哈所設定的“人”是類本質存在物,而不是現實的歷史中的人。馬克思認為,勞動生產建立在歷史產物的基礎上,是世世代代勞動實踐過程的結果,甚至連感性確定性的對象也是歷史的產物,是由社會發展、工業和商業交往所提供的。“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6]146這樣,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便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當人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6]147在這一物質性活動中同時也隱匿了人的交往活動,又進一步產生了人的思想意識。勞動生產過程在以上的理解中體現如下兩個內容,一是完成了自身的物質生產活動,二是釋放了生產本身的人與人之間交往意識行為。物質生產與人自身生產均在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物質生產過程與意識發展過程基本一致,歷史發展到哪里,意識便發展到哪里,意識中的存在與現實歷史存在平行發展,而意識的存在最終是由現實的生產活動的存在所決定的,因此,歷史的發展過程與勞動生產過程相一致。
其次,歷史維度是勞動生產過程的展開。理解馬克思以勞動生產打開實踐的歷史過程、人類歷史發展與勞動生產一致性的原則,需要從以下幾個前提出發:第一,歷史的基本條件是滿足生活需要。“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馬克思邊注,人體。需要,勞動)”[6]158馬克思強調的歷史從人類幾千年來所進行維生的現實勞動活動出發,而傳統的哲學要么沒有為歷史提供世俗基礎,要么受政治意識形態的束縛,均未發現感性與生產的有機關系。第二,歷史的第一個活動是勞動工具所引起的新的需要。這一現實活動在德國的歷史中,被理解為意識的產物,而在生產實踐的歷史維度下,由生產工具的需要而引發的新的發展,是歷史的第一個活動。第三,歷史的生命生產過程所釋放的社會關系。“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6]150。這一勞動生產過程的雙重關系所體現的生產方式便是生產力的總和,可見勞動生產的物質和人的關系是由歷史過程中的需要與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第四,勞動生產與意識的同步發展的歷史統一。“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是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6]151意識表現為對感性世界的意識和社會中的人的意識,意識的自覺帶來分工的發展,分工也產生于意識自覺,由此產生了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彼此之間的矛盾。鑒于此,勞動生產如果是在不自愿的分工前提下,這樣的勞動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存在、對立的力量。消滅異化的條件在于如下兩個實際前提:消滅私有財產制度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的形成,而這兩個前提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狀態下才能實現,勞動生產所面臨的異化狀態,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夠擺脫異化。“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5]159從直接的物質生產來解釋現實的生產過程的歷史維度,不同于尋找范疇來解釋現實生產活動的歷史觀,而是面對現實的生產、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總和的生產力,勞動生產過程所蘊含的物質條件、意識形態、生產力、生產關系等發展過程也是歷史的展開與實踐過程。
最后,歷史維度是歷史視域下的感性生產。感性的生產是馬克思實踐范疇理想狀態的最終指向以及理想狀態的邏輯起點,也即馬克思的實踐范疇的完全展現在于感性的自為活動,感性的活動也是感性的生產活動,是充滿了內在對立沖突的現實過程。之所以稱之為理想狀態的最終指向,乃是指感性生產在私有制和分工作用下被遮蔽為異化生產,現實的個人的內在的豐富由于私有制而被資本所遮蔽,異化充斥于感性生產的所有過程。因此只有克服感性活動的內在矛盾,感性活動的真實狀態才能夠呈現出來,“有著各種不同的豐富內容,也有由于自身矛盾而帶來的片面化、抽象化的趨勢,因而體現為一種自我對象化、異化并在實踐中揚棄異化的歷史,但這個歷史本身仍然是感性的。”[7]將感性維度置于歷史維度中,感性活動內在的片面化便得到了揚棄。感性維度作為勞動生產過程的起點,只有在歷史維度中才能夠全面而自由地存在,脫離歷史維度的感性維度,資本主義內部的異化便會被解釋成合理的存在。只有在歷史維度的整體觀視域中,對異化現實的批判,從感性維度的現實出發,才真正展示了馬克思實踐范疇的感性維度與歷史維度的辯證統一過程。將感性維度與歷史維度辯證統一,這才是馬克思實踐范疇的自由維度實現的前提,脫離任何一方面,都會不自覺地偏離自由而走回直觀哲學或理性哲學的片面化之中。
馬克思實踐范疇最終指向了人類共同體的目標,也即自由人聯合體。而面對感性維度的物質基礎的事實性判斷以及感性世界對自在世界的統攝和吸收,實踐活動只有在歷史維度中展開和發展,人的自由才能逐步實現。從現實的個人的感性維度,經由生產勞動過程的歷史維度展開,到現實的個人聯合的自由維度,交織著兩條邏輯線路:一是現實的個人的感性維度實踐過程,二是生產勞動與生產關系所揭示的歷史維度發展的規律,兩個維度的相互纏繞與互動展示了馬克思實踐范疇的自由維度。因此,馬克思通過現實的個人的感性維度和歷史維度,最終通達至一個現實的個人聯合的自由維度。
首先,面對世界本身的感性自由前提。馬克思實踐哲學感性的現實對象,是資本主義的宗教、政治、經濟的實際狀況。面對社會現實,分析現實的個人不自由的內在原因,將研究從意識的領域拉回到現實領域。馬克思以感性維度的現實活動彰顯了現實世界的理論優先性,解構了傳統哲學所建基的理性本體論原則,使哲學重新拾回了原初的面對生活世界的質樸意蘊。歷史的迫切任務便是保持與感性真實的現實世界之間一致,以感性維度重新開啟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總體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現實勞動實踐分工,使勞動自身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存在、對立的力量,自由的實現便在于消滅異化勞動。按照現實的個人感性實踐的過程與生產勞動和生產關系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邏輯線路,異化產生于資本和資本所帶來的各種關系,社會關系的異化是由感性世界的資本所造成的。因此,在現實的基礎上,自由的實現在于消滅異化,而異化的根源在于現實的感性活動,也即勞動。只有回到面向世界本身的真實的感性活動,才能夠面向自由本身。感性的現實活動在必然性生活需要、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的釋放以及勞動生產意識的同步的總體性過程中,逐步走向自由。自由的實現在于感性的勞動生產自覺,而勞動生產過程是物的依賴關系和人的社會關系解體與重新組合而釋放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人只有通過自覺的勞動才能夠回歸現實的個人而進行自由聯合的過程。
其次,感性維度與自由維度展開的歷史一致性。自由人聯合乃是全面發展的個人的聯合,在聯合中私有制、分工、階級對立等均被克服了,現實的個人進行自由聯合。而現實的勞動生產的過程中,社會生產過程從生活資料的生產到工具生產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再到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的釋放,這一歷史過程的結果是資本形成的主要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結果,既不是單純的產品(使用價值),也不是商品,即具有一定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它的產品是為資本創造剩余價值”[5]860,因此,實踐的歷史維度便在于對勞動生產過程中資本產生的核心進行揚棄,我們回到現實的個人的起點,異化產生的原因在于物質與意識二元對立的間隙中,勞動分工在這一間隙中游離,意識表現為對感性世界的意識和社會中的人的意識,意識的自覺帶來分工的發展,分工也產生于意識自覺,由此產生了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彼此之間的矛盾。“生產的關系使得個人對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有所限制并且不能超越自己的階級地位去自由地從事自己的工作,個人就這樣屈從于社會的分工而成為片面發展的個人,分工愈是發展,個人的發展愈是片面,分工愈是深化,發展愈是畸形化。”[8]因此馬克思實踐范疇的自由維度的獲得可以從生產勞動中的分工環節著手,“分工,分工的階段依賴于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6]215可見分工、私有制、階級等要素解體的前提在于生產力的發展,“只能逐步改造現今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6]304因此感性維度的展開也是自由維度在歷史維度中逐漸實現的過程。
最后,自由人聯合的總體性超越。馬克思對自由人聯合體的提出,是以批判現實的感性世界而產生的,這是一個人們共享生產資料最大化的社會。“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并不打算把什么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于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里連它的影子也找不到。當我們把生產資料交到整個社會的手里時,我們就心滿意足了。”[5]628在這樣的聯合體中,感性的現實的個人擺脫了被物質形成的資本所控制的人與人對抗關系的現實。在這里,一切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變化,人們只擁有現實的感性活動的能力,即勞動能力,而另一方面勞動所產生的物質資料是每個人的消費資料,而非私有財產。按需分配超越了資本主義的正義原則解決了勞動和分工之間的問題,個人的自由勞動成為人的生活的全部需要。
總之,以感性維度為起點的馬克思總體性實踐范疇,堅持了感性維度與歷史維度的交互統一,使得實踐范疇的總體性意蘊才能夠在現實的勞動生產過程中逐步得以展示。感性維度構成了馬克思實踐范疇的基礎地位,歷史維度顯示了馬克思實踐范疇的總體性結構,自由維度表述了馬克思實踐范疇的終極指向。現實的個人的感性維度經由人類生產統籌了從個體到人類、從物質到人本質、從生產行為到意識活動的全部歷史維度,這一生產過程所有環節都是實踐的環節,馬克思的實踐范疇本身即是生產過程中的全部活動過程。將生產實踐與歷史階段相聯系,把這一過程看作是總體性的過程,更加科學地揭示了自由維度實現過程的規律性和本質性規定。整體地把握馬克思實踐范疇的感性、歷史與自由的三重維度,避免對實踐進行片面化和抽象化的解讀,更加有利于理解人類實踐活動的合理規律,并逐步實現人類實踐活動自由的理想設定。
[1]鄭麗娜.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的意義解讀[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4-4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0.
[3]費爾巴哈.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M]//吳曉明.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172.
[4]閻孟偉.“感性世界”實踐論詮釋的認識論意義[J].哲學研究,2005(4):15-2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5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33.
[7]鄧曉芒.建構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體系[J].學術月刊,2004(2):27-34.
[8]邵發軍.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8):211.
Sensibility,History and Liberty:Three Dimensions of Marx’s Practical Category
Shao Xiaoguang,Zheng Lina
(College ofPhilosophyand Public Management,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
Marx’s practical process contains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perceptual,history and freedom.In the perceptual dimension,relativistic personal activities appearance presets the diversion of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The material foundation confirms the practical universality principle,perceptual activities in the collectivity motion guarantees the union in the sensorial world.Historical dimension explains that in the process ofthe labor production,the internal material relationship and lib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 by the production.It finds that human is affected bythe realitywhich is the formation ofsubstances with capital and controlled.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is also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to the production.The achievement of the liberal dimension is based on confron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riginal sensibility in the world and affirmation of the practical productive process and human can own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uthentically in the accumulation.Master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in the basic fundamentals of Marxism integrally can absolutely express the totality of the practical category besides the practicing process will unfold.
sensibility;history;liberty;practice
A 811
A
1674-5450(2017)03-0062-05
【責任編輯:張立新 責任校對:趙 穎】
2016-08-29
邵曉光,男,遼寧丹東人,遼寧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政治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