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春
(江蘇省啟東中學,江蘇 南通 226200)
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及其反思
陳金春
(江蘇省啟東中學,江蘇 南通 226200)
有效的高中化學教學,是建立在重視學生知識基礎,并做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點撥的基礎之上的.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的重點內容,可以從知識基礎、學生思維與教師作用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構建過程.
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思維
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反思,是教師專業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個化學教師,需要研究的是學生學習某個化學知識時,已經有了哪些知識基礎,這些知識基礎距離所需要教的內容有多少距離,這一距離又應當如何縮短.本文試以“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為例,談談筆者的一些淺見.
氧化還原反應在高中化學知識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在整個高中化學教材中都有氧化還原反應的影子.同時這也是高中化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因為其中所包含的化學反應的規律以及對化學學習的理解,可以有效遷移到其它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去.這也就是說,如果氧化還原反應學得不好,那整個高中化學知識的認知結構肯定就會存在缺陷.
根據筆者的調查研究,高中學生在學習氧化還原知識之前,頭腦中所具有的化學反應過程中的電子得失以及得氧失氧、化學式的配平、化合價的相關知識,實際上是無法有效支撐起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的.學生原本所具有的氧化反應的基礎、還原反應的基礎,也不足以成為氧化還原反應學習的支撐——而這恰恰是很多教師的認識誤區,他們認為高中學生的氧化還原反應學習完全可以建立在原有的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的基礎上,而事實上學生建構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過程,根本不像這樣的一加一等于二.
進一步分析,此時學生的思維中并不具有精確的原子結構認識,與化學鍵認識.盡管已經學過了這些知識,但這些知識本身的建構還需要過程,指望這些知識立即能夠發揮支撐作用,從學生思維建構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有些操之過急.
因此,有效教學思路或許應當是這樣的:一是基于電子轉移去認識氧化還原反應;二是結合氧化劑與還原劑完善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三是結合具體的實例如比較鐵與鐵的化合物的氧化性與還原性,以深入理解氧化還原反應;四是在學習后的反思過程中總結氧化還原反應知識構建的過程與收獲.
有了上述教學思路之后,還需要進一步分析的就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的思維.之所以要進行這一工作,是因為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很多時候課堂上所謂的難以突破的難點,其實就是思維上的難點.而對學生思維難點的把握,關鍵就在于對學生構建知識過程中的思維過程的把握.
1.學生會自覺調用初中階段所學過的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來建構氧化還原反應,尤其是學生會自覺通過得失氧的分析來判斷是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但原有的氧化、還原反應是分開的,因此當教師給出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學生的分析就出現了困難,這個困難就是原有的認知平衡被打破,進而產生了認知失衡,而這個認知失衡依靠常見的心理建構中的同化或順應無法解決.
2.學生會自發猜想反應的名稱,但無法形成化學角度的認知.幾乎每一次教學中遇到這個問題時,總有少數學生會下意識地給這個反應以氧化還原反應的名稱,但這個名稱也僅僅是通過分析反應過程中木炭與氧化銅得失氧,而認識到其中既有氧化反應又有還原反應的結果,并不是真正從兩種反應辯證共存的角度形成的認識.
3.待到教師的點撥之后,學生又會發現原來自己所熟悉的氧化反應或者還原反應都是這種辯證共存的.此時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入一步: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到底應當把握什么樣的本質?這一步是教學的關鍵,是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先導性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就意味著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建構總體上完成了.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需要教師提供載體,如可以提供教材上提到的氧化劑與還原劑的例子,并分析其中的金屬離子的還原性強弱.
當然,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連續不斷的,這三點描述并不能根據學生的全部思維,但如果能夠從這三個方面去為學生的思維搭建橋梁,那學生的思維就可能順利展開,從而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為順利.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起什么樣的作用,這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傳統教學中的講授,新課程改革中的探究,其實只不過是教師作用發揮程度的不同而已.在筆者看來,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作用的發揮的關鍵,在于適時與適度.
“適時”意味著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教”,以促進學生的“學”.事實上可以根據上面分析的學習過程的三點去判斷教師教學的時機,因為這三點是絕大多數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思維難點.
“適度”強調的是給學生多大程度的指點,這里可能需要強調因材施教的原則,具體的策略是結合小組學習這個平臺,在不同的小組中給予不同學生以不同的幫助.
總之,氧化還原反應作為高中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知識,其存在著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只是基于膚淺理解而寫就,不當之處,請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1]陳廣偉. “氧化還原反應”的探究式教學設計[J]. 中學化學, 2016(2):10-12.
[2]王昌云. 基于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形成誤概念的問題審視[J]. 實驗教學與儀器, 2016, 33(2):13-15.
[責任編輯:楊惠民]
2017-07-01
陳金春(1982.3-), 男,江蘇大豐,研究生學歷,中學一級,從事高中化學教學工作.
G632
A
1008-0333(2017)28-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