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德根, 米根鎖
(蘭州交通大學 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汽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tǒng)(Electric Power Steering, 簡稱EPS)是目前汽車主要研究的應用系統(tǒng)之一,具有輕巧、易調(diào)節(jié)、污染小等顯著優(yōu)點[1]。汽車EPS系統(tǒng)一般采用正向助力控制策略對駕駛員操控進行輔助,但傳統(tǒng)正向助力控制策略易受到側風的影響,很難符合汽車EPS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要求。
文獻[2]針對直線行駛的汽車,模擬并分析了側風速和車速對汽車的影響;文獻[3]提出了PID控制策略改善汽車EPS系統(tǒng)的輕便性和安全性,但PID算法魯棒性較弱,不符合汽車EPS對實時性的要求;文獻[4]提出一種H∞混合靈敏度的方法來對EPS進行控制,降低了系統(tǒng)穩(wěn)定的時間,但系統(tǒng)響應的峰值較大;文獻[5]采用了反向助力控制,但在1Nm的駕駛員轉矩內(nèi),直接采取降低電流的措施,影響駕駛員路感;文獻[6]提出了一種自抗擾技術,改善了受側風影響的汽車縱向位移,但仿真車速較高,不符合城市汽車行駛速度。故有必要針對汽車受到側風干擾時,EPS系統(tǒng)控制策略進行改進。
本文采用反向助力控制策略獲取側風干擾時的目標電流,并通過自適應滑模算法設計電機控制器對目標電流進行跟蹤。當汽車受到側風影響時,反向助力控制策略根據(jù)駕駛員輸入轉矩及汽車車速,電機輸出相應的反向電流和反向轉矩,可以適當?shù)販p小駕駛員轉動方向盤的角度,防止汽車發(fā)生側翻。在電機電流跟蹤方面,自適應滑模控制器控制實際電流對目標電流的跟蹤,利用滑模算法較強的魯棒性,自適應算法參數(shù)自校正的能力,使實際電流的跟蹤性能更加可靠,兩者的結合有效地改善汽車EPS系統(tǒng)側風干擾時的助力特性。
圖1為汽車EPS系統(tǒng)的簡化模型圖,轉矩傳感器、車速傳感器及電機都與電子控制單元(Electric Control Unit,簡稱ECU)相連接,轉矩傳感器和車速傳感器分別為ECU提供駕駛員轉矩和汽車車速,ECU根據(jù)自身內(nèi)部的助力特性曲線給電機提供目標電流及電壓[7]。電機提供的助力轉矩通過減速機構減速增扭后向齒輪齒條輸出轉矩,從而帶動齒條發(fā)生位移,實現(xiàn)助力轉向。

圖1 EPS系統(tǒng)簡化模型Fig.1 Simplified model of EPS system
汽車EPS系統(tǒng)是一個通過助力電機增加或減少助力轉矩的電氣傳動控制系統(tǒng)[8]。根據(jù)牛頓定理,轉向系統(tǒng)動力學方程為:
轉向柱及轉矩傳感器:

(1)
電機軸:
(2)
電機電壓平衡方程:
(3)
齒條:
(4)
式中:Js為轉向軸轉動慣量;Bs為轉向軸阻尼系數(shù);θs為上端轉向軸轉角;Td為駕駛員轉矩;Ts為傳感器轉矩;Ks為轉向柱剛度;θc為下端轉向軸轉角;Mr為當量齒條質量;Br為當量齒條阻尼系數(shù);Kr為齒條等效彈簧剛度;rp為小齒輪半徑;xr為齒條位移;G為減速器傳動比;Jm為電機轉動慣量;Bm為電機的阻尼系數(shù);Tm為電機電磁轉矩;Ta為電機助力轉矩;θm為電機轉角;Kb為電機反電動勢系數(shù);U為電機控制電壓;I為電機實際電流;R為電機電樞電阻;L為電機電感。
汽車受到側風干擾時,可以在車體表面安裝壓力傳感器進行檢測,仿真時將不同的風向簡化等效為垂直側面車體的風向。為了檢測在側風干擾下汽車行駛轉向的穩(wěn)定性,建立側風影響下的汽車二自由度模型[9-10],如圖2所示,其動力學方程及側風力如式(5)所示。假設側向風方向與汽車行駛方向互相垂直,側風力用Fy表示,一般以流入角τ的方向作用在風壓中心Ac上,不與質心Mc重合[7],其大小由風速與車速合成的速度vs所決定,質心與風壓中心之間的距離為力臂l,由側風力引起的橫擺力矩為Mz。工作原理為:通過將電機助力轉矩和駕駛員轉矩共同施加到轉向輸出軸,轉向輸出軸轉角經(jīng)傳動比折算得到前輪轉向角,并輸入到側風干擾下的汽車二自由度模型中,完成側風模型助力。

(Fy1,F(xiàn)y2分別為前、后輪的側偏力; α1,α2分別為前、后輪側偏角)圖2 側風干擾下的汽車二自由度模型Fig.2 The two degrees of freedom vehicle model under the crosswind influence

(5)

在側風干擾時,為了保證汽車安全行駛,汽車EPS并不采用常規(guī)的正向助力控制策略(隨著駕駛員轉矩增大,助力目標電流相應增大,且助力電機轉向與方向盤轉向相同的一種轉向助力模式),而是采用反向助力控制策略,當汽車傳感器檢測到側風壓力時,執(zhí)行如圖3所示的反向助力控制策略框圖。

圖3 反向助力控制策略框圖Fig.3 Block diagram of reverse power control
反向助力控制策略通過轉矩傳感器和車速傳感器輸出的信號,按照設計好的控制算法,如式(6)所示,輸出相應的電機反向電流,并提供反向助力轉矩以防止車輪轉動過大,由于汽車在低速行駛時,不易受到側風影響,所以將車速范圍選擇為40~80 km/h。為了保證駕駛員路感,反向目標助力電流在1Nm的駕駛員轉矩內(nèi),保持為零,如圖4所示。
Im=
(6)
式中:Im為電機的目標電流;Imax為電機的最大電流;Ts為傳感器檢測的駕駛員轉矩;Ts0為傳感器檢測的駕駛員最小轉矩(1 Nm);Tsmax為傳感器檢測的駕駛員最大轉矩;K(vc)為車速感應系數(shù),該系數(shù)隨車速增加而增大。

圖4 反向目標助力電流Fig.4 The reverse target boost current
滑模控制是一種迫使系統(tǒng)狀態(tài)沿期望軌跡向穩(wěn)定點運動且具有強魯棒性的控制方法。將Im設為電機目標電流,I為電機實際電流,e為跟蹤誤差,滑模面為:
s=e=Im-I
(7)

U=Ueq+Us
(8)
根據(jù)式(3)和(7),可得:
(9)
由式(9),可得等效控制項Ueq為:
(10)
選取指數(shù)趨近律為:

(11)

(12)
式中:λ為調(diào)節(jié)參數(shù)。
由式(11),可得切換控制項Us為:
(13)
所以結合式(10)和(13),可得控制率U為:
(14)
利用Lyapunov函數(shù)證明系統(tǒng)穩(wěn)定性,設d為系統(tǒng)存在不確定項和外界干擾等因素,且|d| (15) 存在正常數(shù)η*=dmax,選擇Lyapunov函數(shù)V為 (16) (17) 由于|d| (18) 故系統(tǒng)滿足Lyapunov穩(wěn)定性條件,汽車EPS電機系統(tǒng)是全局漸進穩(wěn)定的。同時,為了減小切換控制引起的系統(tǒng)抖振,選用飽和函數(shù)替換符號函數(shù),如式(19)所示。 (19) 式中:δ是大于零且小于1的常數(shù)。所以可得最終控制律U為: (20) 汽車在受到側風干擾時,無論轉向方向與風向相同還是相反,都需要減小方向盤的轉動,以防與側風力相順或相斥,導致側翻。實驗在simulink平臺下,并選擇轉向方向與風向相同的情況進行仿真。表1為風速等級表[13-14],針對正常行車時可能遇到的側風速等級干擾,分別選擇40 km/h,55 km/h的側風速,以及40 km/h,55 km/h的車速,Cy(τ=45°)=0.9(側風向與車身垂直,合成速度與汽車車速夾角為45°時的系數(shù)時進行仿真。 表1 風速等級 由于駕駛員轉矩不可能瞬間變化到某值,所以本文選擇峰值為2 Nm的梯形輸入轉矩來表示駕駛員轉矩的實際情況,如圖5所示。圖6和圖7分別為車速為40 km/h,側風速為55 km/h時,在正、反向助力控制策略下,自適應滑模控制器對電機電流的跟蹤曲線及電流跟蹤誤差曲線,可以看出,在側風干擾下,相比正向助力,反向助力的跟蹤誤差及其抖振都較小,所以電流追蹤效果更好。證實自適應滑模算法適應于側風影響下的汽車EPS系統(tǒng),且具有較強的魯棒性。 圖5 方向盤角度Fig.5 Steering wheel angle 圖6 正、反向電流跟蹤曲線 Fig.6 Positive and reverse current tracking curves 圖7 正、反向電流跟蹤誤差曲線Fig.7 Positive and negative current tracking error curves 分別選擇車速為40 km/h、側風速為40 km/h,車速為40 km/h、側風速為55 km/h和車速為55 km/h、側風速為55 km/h的3種行車情況,并在正向助力、無助力及反向助力情況下進行仿真,其相應的方向盤角度,齒條位移,橫擺角速度分別如圖8(a)-(c)、圖9(a)-(c)、圖10(a)-(c)所示。 圖8 車速為40 km/h,側風速為40 km/h時的仿真結果Fig.8 Simulation result when vehicle speed and crosswind speed booth are 40 km/h 圖9 車速為40 km/h,側風速為55 km/h時的仿真結果Fig.9 Simulation result when vehicle speed is40 km/h and crosswind speed is 55 km/h 圖10 車速為55 km/h,側風速為55 km/h時的仿真結果Fig.10 Simulation result when vehicle speed is 55 km/h and crosswind speed is 55 km/h 從圖8-10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車速、側風速下,使用正向助力會增加汽車轉向時的響應指標,而使用反向助力會減小汽車轉向時的響應指標。表2為圖8、圖9、圖10的具體仿真結果數(shù)值。差值百分比為反向助力分別與正向助力和無助力在方向盤角度、齒條位移及橫擺角速度方面所減小的差值百分比。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輸入轉矩為3Nm的梯形轉矩,車速為40 km/h,側風速為40 km/h時,采用反向助力控制策略,相比正向助力控制策略,方向盤角度減小了64.75%,齒條位移減小了65%,橫擺角速度減小了55.95%;相比無助力控制策略,方向盤角度減小了27.86%,齒條位移減小了27.59%,橫擺角速度減小了21.28%。在車速為40 km/h,側風速為55 km/h和車速為55 km/h,側風速為55 km/h時,汽車響應的相應參數(shù)都會在反向控制策略下減小。在車速為40 km/h,側風速為40 km/h和車速為40 km/h,側風速為55 km/h時,由于車速不變,駕駛員輸入轉矩不變,從而方向盤角度和齒條位移不變,但側風速的增加,導致汽車橫擺角速度增大。在側風速為55 km/h不變的情況下,隨著車速從40 km/h增加到55 km/h,方向盤角度、齒條位移都相應減小、橫擺角速度基本呈增大趨勢。 表2 不同車速、側風速下的正向助力、無助力、反向助力的汽車響應峰值 從表2中的數(shù)據(jù)結果可知,在不同的車速、風速條件下,反向助力都大大減小了汽車的響應值,這說明在側風的環(huán)境中,反向助力更適應于汽車行駛。 1)從改善汽車受側風干擾時的安全性角度出發(fā),提出一種反向助力策略。通過駕駛員輸入轉矩和汽車車速得到反向助力目標電流,并采用自適應滑模控制器對目標電流進行跟蹤。分析了不同車速和風速下對汽車系統(tǒng)響應的影響。 2)通過采用反向助力控制策略,減弱了側風干擾下汽車行駛的偏移程度,使方向盤角度、齒條位移及橫擺角速度有所減小,提高了汽車行駛轉向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1] 任夏楠. 汽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tǒng)助力特性研究及控制系統(tǒng)開發(fā)[D].重慶: 重慶大學, 2013. [2] 李杰, 張喆, 張英朝. 側風對直線行駛卡車操縱穩(wěn)定性的影響[J]. 吉林大學(工學版), 2009,39(S2): 255-259. LI Jie, ZHANG Zhe, ZHANG Yingchao. Effects of crosswind on handling and stability of truck driving in a straight-line[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 2009, 39(S2): 255-259. [3] 王其東, 秦煒華,陳無畏.基于多剛體動力學和規(guī)則協(xié)調(diào)的汽車EPS與ASS建模與控制[J]. 中國機械工程學報, 2010,21(14):1709-1713. WANG Qidong,QIN Weihua, CHEN Wuwei.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vehicl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nd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based on multibody dynamics and rule-based coordination[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0,21(14):1709-1713. [4] 藏懷泉,耿佳,趙保軍.基于H∞混合靈敏度控制的EPS操縱穩(wěn)定性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2012,32(12): 1252-1257. ZHANG Huaiquan, GENG Jia, ZHAO Baojun. Study on handling stability of vehicle with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based on H∞mixed sensitivity control [J]. Transaction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2, 32(12):1252-1257. [5] 趙景波, 周冰, 貝紹軼. 側風干擾工況電動汽車EPS反向助力控制及試驗[J]. 電機與控制學報, 2012, 16(9):103-108. ZHAO Jingbo, ZHOU Bing, BEI Shaotie. Reverse assistance control and tests of electric vehicle EPS system under anti-wind interference condition[J]. 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 2012, 16(9):103-108. [6] 白玉, 桑楠. 基于自抗擾技術的汽車側風穩(wěn)定性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9(4): 28-33. BAI Yu, SANG Nan. Study of vehicle crosswind stability based on ADRC technology[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4,29(4): 28-33. [7] 文藝. 汽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tǒng)的控制方法與仿真分析[D].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 2010. [8] 張輝. 基于主動四輪轉向系統(tǒng)的高速汽車側風穩(wěn)定性控制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學,2014. [9]張甫仁, 張金龍, 屈賢, 等. 側風作用下汽車外流場氣動特性分析[J]. 科技導報,2015, 33(15):76-81. ZHANG Furen, ZHANG Jinlong, QU Xian,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different front window angle cars in crosswind[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5, 33(15): 76-81. [10]喻凡, 林逸. 汽車系統(tǒng)動力學[M]. 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5. [11]鹿鵬程. 汽車EPS控制算法研究與實現(xiàn)[D]. 重慶:重慶大學, 2012. [12]GAO Qing, LIU Lu, FENG Gang, et al. Universal fuzzy integral sliding mode controllers for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2014, 44(12):2658-2669. [13]張琨.側風對公路行車安全影響的仿真分析與對策研究[D]. 西安:長安大學,2015. [14]秦小飛. 考慮風壓中心位置影響下的汽車側風穩(wěn)定性及其控制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 2014.


4 仿真驗證及結果分析








5 結論